【未來臺北7】「居住正義」不只看到多數人需要 即使10%需求也要關照

臺北市都發局長黃景茂說,北市的社宅政策不只要顧及居住正義,更要打造全新的居住文化與安全質感。(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編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對全球而言是特別的一年,對臺北市而言更是別具意義,今年是臺北市設市100週年,也是柯文哲市長上任的第六年。面對後疫情的新常態,臺北市政府推出《未來臺北》系列專題,邀請市府團隊分享這六年來臺北市改變的點點滴滴並展望臺北的未來。本篇分享的主題是「社會住宅」。

首善之都要掌管市民最寶貴的不動產,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臺北市政府幾乎管理了全國1/12的房產量能,動輒都會造成民怨。臺北市走在前面,率先碰到問題時,會滾動檢討、不斷修正改進,在臺北碰到的問題,未來都可能在其他縣市發生,經驗也可以提供其他縣市參考。

●無法讓年輕人都買得起房子,至少讓他們在北市租得起房子

臺北市政府秘書長陳志銘說,「臺北市的社宅是具有戰略目標:居住正義、城市美學、智慧建築產業與社會模式。」他強調,「柯文哲市長的理念是,他無法讓全臺北市的年輕人,每個人都買得起房子,但至少希望讓他們租得起房子,讓他們有機會生活在臺北,這是最起碼他能做到的事。」

●兩社宅案獲2020年公共工程金質獎

在明倫社宅三房型租金4萬500元的爭議新聞中,鮮少有人注意到,臺北市政府其實在今(2020)年的「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獎」中,以內湖瑞光社宅及南港中南社宅兩案,分別拿下金質獎優選和佳作。

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獎優選的內湖瑞光社宅。(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長黃景茂說,「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工程界奧斯卡獎』,代表臺北市的社宅品質,是受到國家級公認並肯定的,」大大打破了外界對「社宅品質就是次等」的刻板印象。

●「居住正義」不只看到多數人需要 即使10%需求也要關照

以這次明倫社宅的爭議來看,黃景茂說,社宅的房型規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數據爲本。「臺北市民的住宅持有率大約85%,需要租房子的人約15%,大約16萬到17萬5000人需要租屋。」

黃景茂分析,入住社宅的民衆大概會居住3-6年,「根據市府實際的數據,社宅中每戶住1到2人的比率是58%,一戶住3到4人的佔32%,居住5到6人則佔了10%。」因此社宅在設計時,大多以6:3:1的比例規劃出一房、兩房、三房的房型,「不能只爲了調降租金,就忽略了這10%民衆也需要的居住正義。」他強調,日後會從設計端再修正,以兼顧美學、容積率、安全等多角度考量調修,讓租金與實際民衆需求,獲得最佳平衡。

除了兼顧社會大衆的不同狀況之外,以往社會對社宅觀感不佳,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建築品質粗劣。對於這點,黃景茂坦言,以往國宅確實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市府從批評中學習改進,專注在美學、安全、價格合宜與生活文化四點下手,積極改善。

臺北市社宅納入地區所需的託嬰、托幼、託老空間,以及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滿足在地的需求。(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市的社宅都要求要有四種標章:綠建築、智慧建築、無障礙、及耐震標章,」黃景茂說,因爲拿下四大標章,建築成本一定會增加,但會透過設計與施工環節要求精簡、不浪費的原則,追求安全與品質的最大量能。還有特殊的「青創戶」設計,由具有各種才藝的青年申請入住,帶動社宅社區活絡與向心力,就是要創造臺北市新的居住文化。「預計在柯市長任內,會開工1萬5,000戶,完工大概7,700戶,」黃景茂笑着說,以社宅當作臺北居住新典範,勢在必行。

都發局長黃景茂(右二)向青創戶承諾,未來大、中型社宅會續辦青創戶計劃,打造臺北市新的居住文化。(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市府從2015年至2020年間爲社宅召開近百場次說明會,「從前都會遭受民衆撒冥紙抗議,現在辦說明會時,反倒是里長會要求『里民身分抽籤時加1支籤』,好提高里民的中籤率,顯示社宅的品質與居住環境受肯定,已漸漸扭轉市民的刻板印象。 」

●推動「公辦都市更新2.0專案」 爲危老改建加把勁

除了興建品質保證的社宅,危老建築及都市更新也是棘手但是必須執行的要項。黃景茂說,今年覈定都更的案件大約450多件,「外界質疑,都更和危老更新的速度太慢了,然而450多件已經是新北市的2倍了。」

黃景茂強調,市府很認真執行都更及危老案。目前推動「公辦都市更新2.0專案」,以公私協力、自助人助爲核心,凡自行整合基地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之整宅、環境簡陋、更新推動困難等地區,且基地內9成以上私人地主、屋主等同意,即可向市府申請公辦都更,希望透過社區居民主動整合、公部門資源協力,鼓勵住宅及環境老舊地區的居民,不用只是「坐在家裡等」,可以主動提出改建意願。

●東西區門戶計劃:西區再造城市意象 東區串接核心產業

臺北市是人口將近265萬人的大城市,隨着都市的擴大和發展,面臨越來越多樣化的問題與挑戰。因此,2015年市府提出了「臺北願景計劃」,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東西區門戶計劃」。

西區門戶計劃指的是以忠孝西路北側公有土地爲主,延續舊城區紋理,打造智慧化建設、公共環境整備、文化資產活用及土地開發建設四大面向,並以臺北車站及其周邊作爲城市門戶,配合北門廣場之重現計劃,拓寬忠孝西路南側人行道,串聯整體動線及改善行人通行環境,增加車站周邊公共空間,引入多樣化創意產業與市民活動。

至於東區門戶計劃範圍,則是涵蓋南港區全區,以南港車站三鐵共構站區爲核心,朝向「軟體、會展、交通、新創、生技」等五大中心產業發展,扭轉大家對南港區工廠林立的「黑鄉」印象,着眼於產業升級與轉型、鐵路地下化空間再利用及周邊環境重新發展定位。近日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及瓶蓋工廠等重要地標開幕、社宅陸續開工完工,已全面帶動南港翻轉。未來50年的臺北新風貌,正在逐步蛻變,有目共睹。(臺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