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爲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在知乎上的這個問題上,用戶“遺失的美好”於近日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向大家完美詮釋了這個問題。

他回答說:因爲沒有機會和那麼好的運氣。

我舉個我家的例子,我家三代人攢了幾十年運氣,一點點的才奮鬥到北京,我們現在依舊是社會底層,上層圈子我們進不去,就說說過去的這幾十年是怎麼努力的吧。

我出生在河北的十八線的農村,我們縣是河北的貧困縣,GDP常年全省倒數,我家赤貧,從爺爺那輩就窮,窮到什麼程度呢,全家沒有一件像樣的物件,家徒四壁,爺爺奶奶結婚時,家裡連牀被子都差點做不出來,結婚後依舊赤貧,吃了上頓沒下頓,爺爺還有個兄弟,我的二爺當時因爲沒飯吃都準備去要飯了,1960-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們村是餓死過人的,後來鐵路部門到村裡去招工,去修鐵路,我爺爺就報名上了工地,他們應該屬於中國最早一批農民工了吧,村裡去了十幾個人,只有我爺爺留在了外面,大家受不了工地的苦,有的人惦記家裡的妻兒老小,說即使餓死也要死在一起,就回家了。

我爺爺跟着鐵路部門去修了好多年路,去過四川,去過貴州,遇到過泥石流,塌方,在外面工作了20多年,80年代的時候退休,我爸接班到了北京的鐵路部門繼續工作,先從泥瓦匠幹起,後來學習財務知識,一點點考證,做了會計,那會兒一個月工資好像是幾十塊錢,他會省下來帶回家,幾個月才能回趟家,家裡我媽守着十來畝地,照顧着我奶奶、我哥和我,兩地分居着堅守着這個小家,這樣的生活堅持了十多年,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時間來到2000年,我爸單位有名額可以把戶口遷到北京,我們一家的戶口遷到了北京,那會兒城鄉差距是很大的,我當時十一二歲了,沒出過我們縣城,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北京,一定要見識一下我爸工作的地方有多酷,大城市有多繁華,2000年我轉學到了北京,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知道寫作業要用碳素筆,第一次看到電腦,第一次坐到窗明几淨的教室,第一次看到多媒體教學,這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奇和陌生的,我穿着老家的衣服和媽媽做的布鞋出課間操,被同學嘲笑,才發現我和這裡的孩子不一樣,後來才一點點的融入這裡

2024年,我在北京待了24年了,現在每年清明節會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燒紙,和奶奶一起打牌曬太陽的老人,一個個的去世了,和爸爸媽媽同齡的大伯大娘們,都老了,身體開始添毛病了,全村目前好像只有我們一家在北京,我們縣依舊是河北的貧困縣,依舊GDP倒數,老百姓的日子比起幾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善,吃穿是不愁的,但是僅限吃穿不愁,養老和看病還是很大的問題,我的舅舅和舅媽,七十多歲了,每天還要做一些兒童玩具的組裝工作,計件的,一件八分錢,一箱12塊錢,倆人一天組裝6箱,72塊錢,家裡有十幾畝地,每畝地每年的收入是2000-3000左右,一年種地的收入是兩三萬,你能說他們不努力嗎?你能說他們不辛勞嗎?我們縣我們村幾十年幾代人都是很勤勞,很努力的,但是他們沒有機會,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能發家致富

全國有很多很多像我們村一樣的村子,有很多村民沒有機會走出來,沒有機會從事高收入的工作,我家用了三代人的機會和運氣,走了出來,但我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社會底層的市民,即使努力,我們也是沒有什麼機會再往上了,上面的資源應該是不會給到我們這樣的人的,現實就是這樣。

看完上面的回答,讓人鼻子一酸,正如網上那句話所說“有的人出生就奔向羅馬,而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在大多數情況下,努力辛勞很重要,但際遇與運氣同樣不可或缺。

聯想到不久前,一位小男孩講述自己的夢想:“我想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繼承我的爸爸。因爲我的爺爺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我的媽媽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我們的家產。”

雖然經過調查,男孩的家中沒有那麼多銀行行長,但也有一個當行長的爸爸,以及其他與銀行工作有關的家屬。他的夢想,是農村千千萬萬兒童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正如百度的“弱智吧”中,那句著名的警世名言所說:中國人常說吃什麼補什麼,所以吃苦成不了人上人,吃人才行。

延伸閱讀:

“我想當農發行行長”涉事孩子家庭背景出爐:某支行行長的孩子!

上海女子自稱一家三代都是稅務人,被質疑崗位世襲

滴滴司機:北漂15年,三口蝸居十幾平米彩鋼房,女兒在地下室辦婚宴

北漂20年送外賣供兒子上大學,兒子畢業後,我倆成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