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

內容產品:胖胖

作者:孫文文

12月17日,國家地理雜誌公佈了2017年一月份雜誌的封面。這是一期關於“性別革命”的特刊。封面上的主人公是來自堪薩斯城的9歲變性女孩艾弗裡·傑克遜(Avery Jackson)。

“做一個女孩最好的事就是,無須再將自己僞裝成男孩了。”封面上印着艾弗裡的變性感受。

封面一出,立即在讀者圈裡引起巨大反響。人們對新一期雜誌的反應多種多樣,有人驕傲也有人怒不可竭。支持者爲國家地理的勇敢點贊,也有反對者批評“國家地理是在助長不正妖風,是在給兒童洗腦。”推特評論裡更是有人直言請雜誌“不要敗壞我們的孩子。”

看來衆多讀者還是把國家地理當成兒童向的科普雜誌,對太前衛生猛的題材接受度還是低。一部分推特用戶留言認爲國家地理這是在支持虐童和同情精神病。而另一邊LGBT倡導組織Freedom For All USA則對國家地理表示聲援:“我們爲9歲的艾弗裡感到驕傲。”

新年第一期的雜誌關注的是兒童跨性別羣體變性人概念和新聞早已屢見不鮮,或許真正讓大衆驚訝的還是主角艾弗裡的年齡:只有9歲。恐怕這也正是衆多家長怒不可竭的原因了。大家對變更感到不安,而不是理性探討緣由。

“兒童的性別意識大約形成於3~6歲之間。”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精神病學家帕特里克·凱利(Patrick Kelly)說。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一個自然的過程,少數會經歷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也叫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性別不安症患者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籤,認爲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性別不安症多在兒童時期出現,不過具體年齡階段很難判定。“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展開現象,最早在學齡前階段就可能出現。”舊金山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伊恩薩夫特(Diane Ehrensaft)說。

2014年2月,密蘇里州跨性別研究所所長卡羅琳·吉布斯(Caroline Gibbs)見到了這個名叫艾弗裡的6歲男孩。

“我是個女孩。”男孩說。

“什麼讓你認爲自己是女孩?是衣物和玩具麼?”

“不。我就是。”

“你對父母用‘我兒子’和‘him’稱呼你有什麼感覺?”

“我真的是‘her’,”艾弗裡答道。“我是女孩,我是女兒。”

小小年紀的艾弗裡已能理解性別對話的複雜性。國家地理雜誌主編蘇珊·古登堡(Susan Goldberg)認爲艾弗裡簡直是性別革命(Gender Revolution)的絕佳詮釋。

近年來跨性別者開始登上主流雜誌封面。2014年,女演員拉弗恩·考克斯(Laverne Cox)成爲第一位登上《時代》封面的變性人。一年後,變性成功的前奧運冠軍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登上《名利場》封面。同年夏天,馬拉松運動員阿米莉亞·加潘(Amelia Gapin)登上《Women’s Running》封面,成爲首位在健康雜誌露面的變性人。

“跑步幫我度過了過渡期的精神和情感掙扎。”加潘告訴人們。“讓我能夠理清頭腦,從一個更好的角度來處理這些事。”

一月特刊是變性人首次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往期登上過國家地理封面的人物多是卡梅隆這樣的著名探險家,要不就是科學家如珍·古道爾。本期特刊封面顯然是編輯部對跨性別者在其領域探索的認可。卡梅隆和古道爾探索自然,艾弗裡探索性別。

主編蘇珊·古登堡(Susan Goldberg)在公告中寫道:一月特刊主要關注年輕人的性別意識以及性別的社會作用。性別的概念正在快速發生變化。國家地理試圖通過科學、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對它做一番觀察。

如何科學地認識性別

(圖:雙胞胎卡列布(左)和艾米(右)出生於1998年。“12歲時,我覺得自己不像男孩。也不知道稱爲一個女孩是否可能。”艾米說。17歲時,她通過變性手術找到自己的性別。她對此輕描淡寫:“我之前不比一個女人少,現在也不比一個女人多。”)

(圖:雷·克雷格(Ray Craig)爲八年級舞會挑選西裝。女兒身的克雷格心理認同爲男孩,周圍人也開始以男性稱謂來稱呼克雷格。克雷格父親對孩子的性別認同感到困惑。)

(圖:九歲的奧蒂(Oti)在出生時是個男孩,但她堅決認爲自己是女孩。奧蒂一家生活在跨性別人士社區。“這太棒了!”父親說。“我們遇到了不可思議的人。”感嘆女兒打開了他的視界。)

從小時候開始,E便討厭穿裙子,喜歡籃球、滑板和電動遊戲。這位14歲的女孩有長長的紅色秀髮,奶油色的皮膚和精緻的五官。看起來就像一個現實版的彼得·潘。

她苦惱於自己的性別認同。“跨性別?不太合適。”她仍然在使用女孩的名字,也不介意別人以女性相稱。其他的跨性別兒童多會說自己生錯了身體,但E較爲溫和:“我只是覺得要對身體做一些調整,以符合我的心理預期。”她不要月經,不要乳房,同時讓臉廓更堅毅,最好再長點鬍子。她認爲自己不過是拒絕傳統性別束縛。

隨着議題的開放,美國的跨性別人數迅速增加。短短十年內,成年跨性別者人數增加一倍。與此同時性別認同障礙人數也在增多,這是上一代人聞所未聞的奇事。還有(在家長看來)更糟的是越來越多小學生開始對自己的性別產生好奇。性別認同障礙羣體更容易遭受欺凌、性侵和自殺等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爲人所知。

(圖:由於染色體異常,17歲的艾瑪(Emma)是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徵的雙性人。“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不同尋常。”她說。)

(圖:在加州的Bay Area Rainbow Day Camp,兒童可以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性別。圖爲8歲的雙性人喬納森(Jonathan)。)

隨着大衆探討的持續,在男女之外衍生出了跨性人(transgender)、順性人(cisgender)、性別酷兒(genderqueer)、無性人(agender)等新性別。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甚至爲美國用戶提供了50個性別以供選擇。 2015年4月,美國體育界和文化界名人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公開宣佈變性,美國各地開始對跨性別者的浴室和廁所適用問題展開討論。與此同時,科學家也試圖對性別的由來作出新的解釋。

中學生物課本告訴我們,妊娠過程中性染色體的組合決定了嬰兒的性別。XX代表女孩,XY就是男孩。然而這並非所有的情況。

(圖:XY性別決定系統形成於大約1.66億年以前。許多變溫脊椎動物沒有性染色體的。它們的性別由外界環境決定,比如孵化時的溫度。也有很多動物是雌雄同體。)

性染色體組合和個體發育不總是完全匹配。有時候染色體組合是XX,解剖結構卻更像男性,有時XY也可能長得像女性。

一個人身上性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胎兒生殖腺(proto-gonads)的發育。在胚胎髮育初期(六至八週)生殖腺沒有性別的區別。隨後在Y染色體上SRY基因影響下,原生殖腺發育成睾丸,睾丸分泌睾丸酮激素。女孩沒有SRY基因,原生殖腺便發育成卵巢並相應地分泌雌激素。激素進而影響胎兒的身體構造,產生子宮、陰莖兩性生殖器官。

但SRY基因並不總是運作如常,偶爾也會發生缺失或功能障礙。如此一來就可能導致XY胚胎未能發育成男性特徵,結果在分娩後被當成女孩。反過來XX胚胎也可能發育出男性解剖結構,使得女嬰被錯當成男嬰

除了SRP基因作崇,另外一些遺傳變異也可以造成性別問題。比如醫學上有一個詞叫小兒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徵(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也稱睾丸女性化。是指XY胚胎細胞對雄激素的反應程度極低,就算胎兒睾丸正常分泌雄激素,男性生殖器也不會發育。這樣的寶寶看起來與女孩無異,有陰蒂(未發育的陰莖)和陰道。這樣的兒童會被當成女孩富養,自己也會認爲自己是女孩。

那麼你說他/她是男是女呢?他/她認爲自己是女孩,可是基因檢查發現他/她是標準的XY。或者我們應該爲他/分配一個新性別?

圖爲喬治亞·戴維斯(Georgiann Davis)

喬治亞·戴維斯(Georgiann Davis)今年35歲,她少年時時被診斷患有CAIS,但她直到20歲才知情。13歲時醫生確定了她的XY基因組合,並在17歲的時候動手術去掉了體內的睾丸。當時醫生和父母並沒有告訴她實情,只是謊稱是癌症前期的腫瘤需要去除。

換句話說,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寧遠用癌症撒謊,也不願面對性別的真相。也許父母不想讓女兒承受不男不女的巨大壓力。

“擁有雙性別有多可怕?”成年後的戴維斯成爲了內華達大學的社會學家,在《 Contesting Intersex: The Dubious Diagnosis》一書中,她描述自己的經歷。“即便父母沒有告訴我真相,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是怪胎。”

(圖:12歲的卡洛斯(Carlos)手裡拿着自己的“女兒照”。多米尼加一部分居民因爲體內缺乏一種酶,男孩在出生時看上去與女孩無異,醫學上稱爲“假兩性畸形”。隨後在青春期時,由於睾酮激素分泌增多,男性生殖器纔開始迅速發育。被外界稱爲“女孩長大變男孩”。)

下面要講的雙性人的例子來自多米尼加一個神秘村落,外界稱爲變性村。傳言這裡女孩長大自動變成男孩。1970年代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麥金莉(Julianne Imperato-McGinley)前往該地進行研究。麥金莉早先通過研究就知道,在孕期八週左右,男嬰胚胎中一種酶會講睾丸酮轉化爲雙氫睾酮(DHT)。在DHT的作用下,生殖結節(genital tubercle)發育成陰莖。若DHT缺失,結節則變成陰蒂。

男性化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胎兒時期,第二階段則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第二性徵不再需要DHT,而直接受到睾丸酮影響。從大約12歲開始,男孩體內睾丸酮分泌增加,這些“假姑娘”恢復男兒身:陰蒂迅速長成陰莖,同時聲音變粗、肌肉的大小和質量增加、面部和身體毛髮開始生長。不過他們通常不具備生育能力。

麥金莉認爲正是這種酶的缺乏導致了一部分男嬰被錯當成女嬰撫養。

當麥金莉在70年代第一次造訪多米尼加時,她描述那些愕然變性的“新男孩”需要格外花力氣向周圍人證明自己的男性身份,接受割禮之後他們正式成爲男人被接納。如今當地居民已經學會在孩子出生時仔細檢查其外生殖器。不過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孩子仍然常被當作女孩撫養。

綜上,我們可以說性別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染色體(X、Y)、解剖結構(內外生殖器官)、心理因素(自我性別認同)以及文化因素(社會的性別期許)。當一個人認爲自己是跨性別時,意味着他/她的性別認同與身體之間存在矛盾。

(圖:牙買加,英格麗詩(紅髮)和薩莎和其他一些跨性別者白日裡躲在角落,夜晚上街做皮肉生意。牙買加跨性別者權益沒有保障,很容易受到攻擊和改奸。)

(圖:2016年世界各地LGBT權益狀況)

生物學家認爲這種問題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阿姆斯特丹神經科學家迪克·斯瓦柏(Dick Swaab)說:“生殖器的分化始於孕期的頭兩個月,大腦的性分化始於懷孕的後半段。”在整個懷孕期間,胎兒的生殖系統和大腦分別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激素、營養素、藥物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這種時間和孕育環境上的差異可能對性別形成造成影響。

這並非說大腦存在嚴格的男女之別。不過兩性大腦在若干特徵上確實存在差異。比如灰質密度和下丘腦大小等。現實中,可能跨性別者的大腦與心理性別認同更一致,而與出生性別不契合。例如,斯瓦柏在研究中發現,跨性別女性的腦結構與一般女性更相似,和男人相比擁有較少的生長抑素細胞。另一項研究中,西班牙的科學家對跨性別男性進行腦部掃描,發現他們的大腦白質即不像男性也不同與女性,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不過上述兩組實驗並不嚴謹。首先他們的實驗樣本很小,只有幾個人,其次受試者中有些人已經開始通過荷爾蒙進行變性,所以研究者觀察到的腦部差異可能是後天治療的結果而不是其性別問題的原因。

這些研究還發現:性別認同障礙與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寫ASD)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華盛頓泛自閉症障礙中心兒童神經心理學家約翰·斯特朗(John Strang)頓指出,無性別認同障礙者出現自閉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6~15倍。

27歲的埃米莉·布魯克斯(Emily Brooks)患有自閉症。雖然保留了自己的女性名字,她在心裡將自己定義爲非二元性別。埃米莉在紐約城市大學取得殘疾研究碩士學位,希望以後爲性別認同障礙者和自閉人羣提供更安全的空間。這些人羣常受到健全主義(ableism)和跨性別恐懼症(transphobia)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埃米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對被別人以女性相稱而感到慍怒,她的事業規劃不僅始於對自身自閉問題的感同身受,還有企圖對二元性別論的反叛。

人們常認爲性別非男即女。絕大多數人——超過99%——能順利地將自己歸類於性別譜系中的一端或另一端。然後自然而然地過上男性或女性的生活,買什麼衣服,上廁所進哪個門,參加什麼運動……性別二元論被大多數人默許並接受,但跨性別者認爲性別應該像光譜一樣是個範圍,而不是二選一。

今天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僅僅質疑自己出生時的性別,對性別二元論本身也發起質疑。“人們怎麼定義一個女孩與我無關。”新生代演藝界明星麥莉·賽勒斯(Miley Ray Cyrus)說。“我這並不說我討厭做一個女孩,我只是生在女兒身而已。”

相較於父輩,塞勒斯這一代的人更容易接受超二元的性別觀。人權運動組織在一項研究中調查了一千名千禧一代的人,受訪者中有一半認爲“性別是一個頻譜概念,不能用男女簡單分類所有人”。2012年,有倡導組織調查了10000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13~17歲之間的跨性別兒童,發現其中有6%的人自我歸類爲“流性人”(Genderfluid)、“跨性人”(Androgyne)或者其他一些非常規的性別分類。

突然冒出來這麼多性別,人類語言一下子還無法適應。通常語言裡的第三人稱只有兩性(他/她),自我認同爲非常規性別的人覺得有必要推動語言發展,他/她們創造了“zie”這個單詞。

(圖:四歲時,Trinity Xavier Skeye開始排斥自己的男孩身體。在父母的支持下,Trinity正在接受賀爾蒙抑制劑(puberty-blocker)治療。Trinity是特拉華州第一個在醫療補助下進行變性的未成年人。)

跨性別者的身份認同之路並不輕鬆,青少年尤其如此。醫生建議性別不明朗者選擇在青春期使用藥物來暫時平衡心理和身體的矛盾。待到16歲以後,再決定是否真要實施變性手術。不過荷爾蒙阻斷劑對心理髮展、大腦發育和骨質密度的長期影響尚不明朗。給“原本健康”的兒童使用阻斷劑也招致一些批評。

(圖:生在女兒身的亨特·基斯(Hunter Keith)自我性別認同是男性。亨特今年17歲,在照片拍攝的兩週前進行了乳房切除。)

比起荷爾蒙阻滯劑帶來的健康問題,是否有太多的兒童被鼓勵甚至誘導跨性別更引人關注。

加州大學的遺傳學家和兒科醫生埃裡克·維蘭(Eric Vilain)認爲,兒童很容易產生幻想。天真的小孩子想成爲宇航員、成爲一隻飛鳥或一個猴子……一個小男孩也可能說出他想成爲一個女孩這般的話。維蘭在調查中發現,對自己出生性別感到不適應的兒童,更多的其實是順性人(即認同生理性別),而非跨性別(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這些孩子在長大後可能發展出同性戀傾向。

維蘭教授有意使自己同一些跨性別呼籲人士區別開來。維蘭倡導自由的性別表達,但反對鼓勵兒童跨性別。

一個小男孩說他想嘗試母親的鞋子,想玩洋娃娃,他可能會覺得“既然我表現的像個女孩,那我一定就是女孩。”這些偏好是性別表達,而不是性別認同。維蘭經常建議受此困擾的父母,讓他們提醒男孩“你可以做各種女孩的事,但這並不意味着你是女孩。”

美國有一個“性別和家庭項目”(Gender and Family Project),輔導員珍·馬爾帕斯(Jean Malpas)以三個指徵來判別孩子只是一時幻想還是真的有性別認同障礙。三個指徵分別是:持久性、前後一致性和意願的強烈程度。許多小孩在她那裡被鑑定爲跨性別,其中最小的只有5歲。“小傢伙執意如此,無法回頭。”

西雅圖作家馬洛·麥克(Marlo Mack)的女兒就是如此。麥克的女兒出生時被認定爲男孩,但在三歲時就堅持自己是一個女孩。小傢伙認爲一定是母親的肚子出了差錯,把自己生錯了。還請求媽媽把他放回去再生一次。

麥克嘗試了維蘭教授的方法。告訴孩子他可以以一個男孩的身體做任何女孩子做的事。但小孩子拒絕哄騙,堅持自己應該是一個女孩。

最後,麥克夫妻只得向孩子屈服。他們讓小麥克選了一個女孩名字,並開始以女性代稱稱呼她。

(圖:14歲的女孩艾瑞卡即將變成男孩艾瑞克。這種性別轉換是上一代人所難以想象的。)

世界上有些民族有着相對開放的性別文化。比如南亞(在那裡第三性被稱爲hijra)、尼日利亞(yan daudu)、墨西哥(muxe)、薩摩亞(fa'afafine)、泰國(kathoey)和湯加(fakaleiti)。美國的夏威夷和本土一些原住民也有“兩魂人”(two-spirit)的概念,意爲一個人身體裡同時生活着男女兩個靈魂,很有神秘和浪漫主義色彩。

(在亞洲有廣泛影響的觀音常以男女一體的中性形象出現。佛教認爲觀音的法相超越人類觀念,非男非女。圖爲那爛陀寺公元9世紀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圖:薩摩亞是南太平洋島國,位於夏威夷與新西蘭之間。12歲的桑迪(左)和曼迪(右)與朋友們在即興舞蹈。在薩摩亞,男女之外還有第三種性別“fa'afafine”。af'afine爲薩摩亞社會中特殊的性別角色,指從小因身體特質而被當做女孩富養,但生理上仍爲男性的人。fa'afafine終生保持女性生活習慣,包括料理家務和與男性同牀。)

(圖:一位名爲Shigeyuki Kihara的薩摩亞藝術家。fa'afafine性別的人生而雌雄同體,並得到當地社會文化的認可。)

“什麼時候我可以平等地站在你面前”

(ILLUSTRATION BY JAVIER JAÉN)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研究人類演變的文章中說,婦女不僅作爲一個生物上的定義,同時還扮演着社會文化的角色。赫拉利表示:生物學上的女性(females)自始自終不曾改變,意指兩個X染色體及與之匹配的身體構造和內分泌系統。然而女人(women)的角色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史前男人的財產性附屬物,到如今可以和男人一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這一觀點頗爲新穎,但它只在發達文明社會成立,在安卡拉(土耳其首都)、阿布賈(尼日利亞首都)和印度阿格拉這些地方,性別不平等仍然是常態。

男女在生物學上的差異是毋庸置疑的,但生物學不是宿命學。在當今世界許多地方,女人受制於男性,男人受困於文化。兩性都被禁錮於傳統的習俗中。

男人被期待成爲強壯的保衛者和家庭責任負擔人,女性被期待成爲溫順賢良的妻子和母親。任何有違這些教條的個人被迫承擔“不正常”的壓力。這是社會賦予他們的孤獨。當你的天性不合乎社會舊範,追求天性就變的異常艱難。

傳統的男女觀念之上,“性別酷兒”(Genderqueer、gender-fluid)這一概念即使在西方也顯得超前,未被普遍認同。這一概念在世界各國得到許多少數羣體認同,在大衆譁然之餘給人們帶來觀念上的新啓示。一旦人們認識到性別認同存在一個頻譜範圍,而不再是“非男即女”的二選一,對男性和女性的嚴格分類便不再有必要。最理想的狀況無非所有人首先把自己定義爲人,打破性別的禁錮,實現自由個性發展。

社會的發展依賴個體才能的充分展現和自我實現。如果革新觀念可以幫助人類進步,我們不妨想象一個世界:讓性別同膚色一樣不再成爲個體發展的限制。擺脫性別責任的牽絆,每個人——無論男女或是“其他”——都能追求自己的天性和才幹。“萬類霜天競自由”,繁榮從來都是因爲差異而非整齊劃一。如果因爲生而爲一朵黃色花,就否認還有紅色、白色、紫色花的存在,便是因陋近於愚了。承認差異,坦誠相待。

PRIDE, RESPECT & LOVE。

(2015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佈同性婚姻全國範圍內合法。圖爲LGBT支持者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