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人民軍醫

6月3日,聯勤保障部隊第987醫院醫療隊深入延安農村老區羣衆巡診。袁若堯/攝

陝西省延安市洞川鎮趙臺村已很久沒有這麼熱鬧過。6月3日一大早,趙臺村養老院的院子裡就排起了長隊。附近的村民聞訊趕來,不少是頭髮花白的老人。他們一天前得到消息,當天會有一支解放軍醫療隊來義診

一排長桌充當臨時露天診臺,上面分門別類擺放着骨科、呼吸內科等各類科室標籤。上午9點,一支貼有醒目紅十字標誌的車隊駛入趙臺村,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87醫院的10餘位專家身着軍裝走下車,一同到來的,還有幾大箱免費派發的藥品

6月2日至8日,聯勤保障部隊組織百支專家醫療隊走進革命老區,開展第三屆“聯勤軍醫老區行”活動。由聯勤保障部隊各醫院抽組的108支專家醫療隊、1000餘名醫院學科帶頭人和高職軍醫,奔赴全國108個革命老區,爲老區人民送醫送藥送健康。

第987醫院在延安義診的同時,500多公里外的甘肅省會寧縣縣體育館門前,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的義診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這裡曾是長征時期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終點。當地一位剛退休不久的中學教師早早趕到現場,拍下照片發到自己的好友羣裡,興奮地說:“快來看,解放軍來了!”

治病

來到紅軍會師的地方老百姓看病,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馬凌心情很激動,“像沿着先輩的足跡在前進”。

在那幾張流傳於微信羣的現場照片中,馬凌的出鏡率很高,他面前的隊伍排得最長。有些病人因匆忙趕來忘記帶病歷,爲了準確瞭解患者病史,馬凌會要求“你回家找一找拿來,不管多晚我都等你”。

義診現場成了這一天會寧縣最熱鬧的地方。老人張蘭芳女兒擠在人羣中,帶來了病歷和幾張很久以前拍的CT,快速瀏覽過後,馬凌當即判斷,老人患有心肌梗死。

“必須長期治療,堅持服藥,不能覺得好了就不吃了。”馬凌一邊叮囑着,一邊寫下藥方。對話的間隙,他發現陪同在一旁的張蘭芳女兒說話有些氣短,呼吸不暢,她本人卻對自己的病情隻字不提。

在馬凌的強烈要求下,張蘭芳的女兒也一同做了檢查,問診時馬凌發現,因爲長期照顧老人,加上工作勞累,張蘭芳女兒患有嚴重貧血,極有可能引發貧血性心臟病。馬凌立刻開出心電圖診療單,並讓出自己的座位給張蘭芳,不斷催促她女兒說,“你母親我幫你看着,你快去做心電圖檢查。”

“這是我們義診最直觀的效果和意義,幫助患者發現病情、重視病情。”馬凌說,“老區人民和人民軍隊情誼深厚,他們信任軍醫、信任軍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他們的健康。”

在第987醫院義診現場,呼吸內科主任司少魁同樣被圍在人羣中。他已經和苗金蓮母女倆“嘮叨”了很久。苗金蓮今年80多歲,長期患有哮喘。由於交通不便,從趙臺村到延安市開車需要近兩個小時,苗金蓮很少出去看病,今年年初去醫院拿回來的藥方一直用到現在。

“這是感冒藥,平時不感冒就不要再吃了,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司少魁耐心講解着,一一翻看苗金蓮女兒帶來的一大包常用藥。在這包藥中,他看到了一些真假難辨的劣質藥品,也找到了一盒因不會使用而遲遲沒用完的吸入型哮喘病用藥。得知苗金蓮和女兒都不會使用它,司少魁乾脆站起身摘掉口罩,向兩人詳細演示正確的操作方法

“把嘴對準開口,用力吸粉末。看我的肚子,吸氣時會收縮起來……”司少魁站在長桌後,邊演示邊解釋。越來越多的人圍上來,有老人也患有同樣的病,看完後高興地說,“學會了,回家去試試!”

人羣另一側,61歲的孫奶奶剛檢查完血糖。她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早年間因爲照顧孫子和幹農活,病情一再擱置,直到近幾年纔想起去檢查一下,可“去市裡一趟太麻煩了”。

擠出測血糖血壓的隊伍,孫奶奶的手裡多了張醫生給的小紙條,上面整齊地寫着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水果適量吃,麪食要少吃,儘量不吃糖”等飲食禁忌寫在最前面。

“以前不懂這些,就好吃口甜的,醫生說這樣不好哩!”孫奶奶笑着說。

老人張樹友遊離在人羣之外。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軍醫,筆挺的軍裝和醫生耐心的話語讓他備感親切,但他不知道“測一次血壓要多少錢,拿藥貴不貴”。

直到看到同村老友看完病,從取藥處“白領”了藥,張樹友才知道“原來都不要錢”。他排進了測血壓的隊伍中,有隨行記者從旁邊路過,張樹友高興地大聲說,“紅軍又回來了,給我們免費看病呢!”

醫心

義診中,也出現過棘手的情況。在會寧的第一天,“露天診所”剛開張,馬凌就遇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心臟病的老年患者。

“脾氣大得很,有些諱疾忌醫,從來不肯去醫院。”他是馬凌當天的第一個病人,從醫生的角度看,他“配合度很差”。剛被送來時,老人嘴裡罵罵咧咧的,還生氣地摔打桌上的病歷。

從醫28年,馬凌見過各種各樣的病人。面對老人的“暴脾氣”,他不急不躁,反而更耐心地安撫,輕聲勸慰“看病不是什麼大事”。

經過反覆溝通,老人知道了馬凌是軍人,態度終於漸漸好轉,開始願意配合。馬凌一邊爲他作檢查,一邊反覆安撫着“請你相信我”,最終順利完成問診。

“很多時候,患者的心病比自身疾病更重。一次義診也許解決不了太多太複雜的病情,但我們能給他們以治癒的希望和信心。”馬凌感慨說,“我們治病,也醫心。”

在延安走村入戶巡診的第987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薛海龍也有相同的感受。在趙臺村,他和戰友遇到了失明老人師友道,進門時老人獨自坐在沙發一角流淚,走時她起身摸索着送軍醫們出門,臉上已浮現笑容。

薛海龍是最先察覺到師友道情緒不佳的人。醫療隊原本在爲師友道的姐姐看病,發現師友道獨自坐在沙發一角,薛海龍主動上前,詢問了她的身體狀況。

走近後,薛海龍才發現師友道看不見東西。經過簡單檢查,他初步判斷是白內障導致的失明。當他說出結論後,白髮蒼蒼的老人突然情緒很激動,緊緊攥住薛海龍的手,失聲痛哭起來。

“醫生不給手術,是不是沒救了?”師友道聲音顫抖着問。向姐姐瞭解情況後,薛海龍才知道師友道老人還患有房顫和嚴重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一旦手術極易引起併發症,很可能危及生命。

薛海龍明白師友道的擔憂和無助,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師友道解釋了白內障手術的原理,然後握緊她的手說,“先把其他病治好,一個一個來,再做手術,肯定能看見的!我是軍人,我向你保證!”

“事實上,她心理上的焦慮比身體上的疾病更致命,她已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必須給予正確引導。”在薛海龍看來,在“吃喝不愁”的今天,到老區農村進行義診已不僅僅是爲了治病,還有另一重意義,那就是“把醫學知識和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傳遞給大家”。

反哺

到延安市八一敬老院義診時,司少魁遇見了一位102歲的老兵王布服。老人走路顫巍巍的,查體後不肯走,拉着司少魁的袖子看了又看。他告訴司少魁,過去戰爭年代的軍裝都很破舊,只有幹部纔有兜。如今的軍裝人人都有兜了,老人笑着不住點頭讚歎,“真好”。

聊天中司少魁得知,這位百歲老人1935年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解放延安時他就是其中的一員,身上至今還殘留着彈片。1952年退伍後,王布服選擇留在延安,永遠駐守在這片戰鬥過的熱土上。

“老區人民爲我們黨和國家奉獻了一生,他們是真正的人民功臣。”回憶起當天的情景,司少魁忍不住熱淚盈眶。

在八一敬老院的活動廣場上,91歲的老兵高志昌也向醫療隊講述了戰爭年代的故事。解放戰爭時期,他是連隊裡的衛生員,戰場上戰友受了傷,沒有醫療器械,高志昌就撕開自己的衣服,爲戰友包紮止血。

看到如今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新一代軍醫們嫺熟的診療技術,高志昌格外激動,他一遍遍鼓勵着醫療隊員們,“你們要好好幹!要把戰鬥精神傳承下去!”

老兵們的故事讓第987醫院骨科主任喬林深受感動。在他看來,義診是一次活動,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離開老區時,我們要把老區的傳統也帶出去,銘記先輩們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讓它在我們身上延續”。

在甘肅省會寧縣會師樓前,第940醫院的醫療隊員們重溫了入黨誓詞。站在隊伍中,舉起右拳,馬凌感到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

這位經驗豐富的軍醫曾於2020年年初奔赴武漢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在火神山醫院戰鬥了兩個多月。如今來到革命老區,回顧長征故事,馬凌深切感受到“不論時代如何變,紅色的精神血脈不會變”。

他由此想到,“當年紅軍走到這裡勝利會師,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如今我們作爲紅軍的傳人,來到這裡,又能爲百姓做些什麼?”

馬凌和戰友們想了很多種方法。他們分發健康知識科普宣傳冊,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前來看病的患者,承諾“有需要隨時找我”。與此同時,他們更希望“能爲老區留下些帶不走的東西”。

義診第二天,第940醫院醫療隊來到會寧縣人民醫院,與縣人民醫院的醫生一起查房、坐診,向年輕醫生手把手傳授診療方法。他們還面向全院醫生授課,馬凌爲此準備了7個不同的課件,包含心電圖閱讀方法、心臟病昏厥急救、日常特殊疾病處理等各類內容,讓縣醫院醫生自行挑選,他一一進行講解。

“義診是一時的,更重要的是能留下什麼。要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依託當地醫生來解決根本問題。”馬凌說,“我們不是要救一個人,而是要救一羣人。”

短短7天時間,聯勤保障部隊108支專家醫療隊共診治老區羣衆4.1萬餘人次,慰問老紅軍、老英模等重點人羣390餘人次,現場發放藥品近3.3萬盒(瓶),組織健康宣教110多場次,受衆超過2.3萬人。

儘管活動已經結束,但馬凌和戰友們知道,反哺老區人民的行動不會停下來。他們還在謀劃着未來與老區醫務人員開展更多交流合作,計劃去更多的地方進行義診幫扶,“因爲穿着這身軍裝就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爲我們是人民軍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付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08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