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芷》皇帝爲何會懷疑太后和花家有勾結?終究是皇家無情

皇上發現太后宮中有密信傳出,而且從去年冬日到如今已經發現了足足七封,而且這些信最後都傳到了花家手上。

爲此皇上懷疑頭後和花家之間有勾結,這次讓顧宴惜替他在暗中查此事。

太后和花家老太太的友誼

其實太后和花家通信並不是去年開始的,早在很久之前便已經開始了。

太后和花家通信有四十年了。

其實這背後並沒有任何關於朝政的勾結,有的不過是太后和花家老太太兩人多年的不變的友情罷了。

花家老太太出身侯府,父親是侯爺,母親是郡主,她年少性格熱烈,不拘於世俗,年少的她也騎馬喝酒遊玩,那段日子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後來她成爲了花家老太太,在內宅中不得不裝成嚴肅的樣子。

而年少的她和年少的太后,兩人年紀相仿,家世相近,兩人性格相投,成爲了閨中密友。

長大後她們兩人一人嫁入皇室成爲一國之後困於宮牆之中,一人嫁給狀元郎成爲困於內宅之中。

當年花家老太太嫁人的時候太后還賞賜了兩處莊子給她當陪嫁。

由此可見兩人的在少女時代的關係有多好。

因爲身份差別,因爲世俗規矩,兩人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一起遊玩,一起騎馬,一起品茶。

但是兩人的友情並沒有因爲嫁人而淡漠,相反她們這四十多年來一直通信告知彼此的情況。

這樣的通信成爲了兩人在高牆深院內的精神慰藉。

而那些信不過是尋常老友的問候罷了,所寫所記都不過是生活瑣事而已。

這些信,花家老太太曾讓孫女花芷讀過兩封,其中一封的內容如下:

這封信寫翻譯過來就是在問候花家老太太最近如何,而她每日被瑣事煩惱,時常懷念和她閨中一起讀書,一起彈琴,一起品茶的時光。

如今歲月匆匆,兩人因爲身份原因分隔兩地無法常常見面,無盡的思念,只希望你過得好。

信中所言沒有任何的朝政,也沒有太后,沒有花家老太太,有的只是兩位好久不見卻一直惦念着彼此的老友。

看着這樣的信,哪怕身在低處,心中也是有很多的溫暖,而其它的信也都是這樣的家常罷了。

花家被髮落,太后求情

皇上在朝堂上剛剛下令發落花家,是太后及時得到消息,用一己之力保住了花家一門的婦孺幼子。

太后之所以那麼快得知消息,一方面是因爲太后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耳目,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太后對花家的關注。

畢竟那是閨中好友的一家,所以太后及時求情保住了花家一門婦孺,並且讓花家的婦女幼子能夠在當年她賜予的皇莊上得以喘息。

因爲皇上對花家的處置,太后心中對皇上有氣,所以拒絕了皇上準備的端午家宴。

其實太后生氣不僅僅是因爲皇上處置了她多年好友一家,更是因爲皇上處置花家的理由不過是因爲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罷了。

因爲太后對花家的求情,因爲太后對皇上的拒絕,讓皇上疑心太后和花家之間有勾結。

於是皇上開始監視太后那邊的情況,果然讓他查出太后和花家一直有通信的情況。

皇上並不是太后親子,顧宴惜是太后嫡孫,而凌王能夠作爲一名王爺至今還活着不過是因爲他是太后親子。

皇上是庶出,太后是他的嫡母,在帝王之家親情本就淡薄,就連親生母子的情分可能也不是很深,更何況是庶子和嫡母呢。

所以皇上其實一直對太后有隔閡,身爲帝王他的多疑,讓他感覺到太后對他不信任,太后對花家的求情和庇護,更讓他覺得背後有陰謀。

而他不知道這背後不僅僅沒有任何的陰謀,反而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最簡單最純粹的感情罷了。

而這中最純粹的感情是身爲帝王的他這一生都不會有的。

當顧宴惜得知這個任務後,心中也是感嘆在這宮牆之中有誰是皇上信任的人呢?

終究是皇家無情罷了。

花家被貶的背後是帝王的“忌憚”

花家被貶其實並不是因爲花屹正的忠言逆耳。

而是因爲皇上早已對花家有了忌憚。

當花屹正提出讓陛皇上早日立下儲君已正朝綱,其實並沒有說錯,但是卻觸了皇上的逆鱗。

皇上不過是因着一個由頭便發落了花家,花家並無任何過錯,可是伴君如伴虎,皇上的遷怒讓花家被貶。

一時之間,清貴花家成爲了淪爲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罪臣之家。

花家沒有任何的錯,花家一直做的不過是純臣,花家門生遍佈天下。

花屹正的著書更是天下學子必讀之書,花家是大慶國文人的榜樣,也是天下學子的心之所向。

而這樣的花家因爲在文人心中地位太高而被皇帝忌憚。

他一直忍受花屹正的忠言逆耳,那些話在他眼中成爲了花屹正沽名釣譽的手段,花家的忠心在他眼中成爲了一個笑話,花家在天下學子心目中的地位成爲了帝王心中的“忌憚”。

身爲帝王,他沒有花屹正有才學,更沒有花家人的風骨,而他卻羨慕嫉妒一個臣子的名望甚至要蓋過他這位君主。

所以他纔會警告花屹正這天下“姓顧,而不是姓花”。

皇上遷怒花家,從來不是因爲花屹正的忠言逆耳,而是因爲他心中對花家早已心中“忌憚”。

而這一次的遷怒不過是一個處置花家的藉口罷了。

但是他終究只是流放了花家,而不敢處死花家的人。

流放就還有機會重新啓用,所以皇上沒有對花家趕盡殺絕,這背後不是因爲他身爲帝王的仁慈,而是因爲他身爲帝王內心深處的“害怕”。

滿朝上下,天下文人士子都知道花家是被冤枉的,都知道花家一門滿門清貴,忠正純良,更明白花家被貶是被冤枉的,花家一夜之間淪爲罪臣只是因爲帝王的遷怒。

雖然天子一怒人人自危,但是皇上終究是不敢寒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心,如果真的將花家趕盡殺絕,就會寒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心。

所以因爲花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皇上纔會只是將花家的人流放,而不是趕盡殺絕。

不過就算是此舉,也已經寒了大半文人世子的心。

帝王的多疑和忌憚,有時候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遇到這樣的帝王也是百口莫辯。

後來皇上得知花家的婦孺做起了商販,而且顧宴惜送來的果子就是花家的人做的,而且生意很好他不高興,因爲他不想承認花家的人哪怕是女子也這麼有本事。

可是聽說花家的婦孺是依靠行商換來如今的生活,又放心了。

對皇上來說花家的人還活得好好的他內心不高興,但是又覺得花家的人都捨棄顏面做起了商販便再也不是天下學子心中那個高貴的花家了。

這便是皇帝的狹隘和私心。

皇帝容不下花家的清貴之名,便讓花家成爲天下人的笑話。

可是他不知雖然花家的人一時間受到世人的奚落和嘲笑,但是花家的獨立和坦蕩最後還是贏得了不僅僅是天下學子的尊敬,花家的女兒更是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花家的婦孺更是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養活了花家一門上下,而且從城外搬回了城內。

花家的男子也不曾落下功課,哪怕是身爲罪臣之子,花家也依舊花重金延請名師開族學。

花家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不忘自己出身花家,是那個曾經受天下學子敬仰的花家。

無論何時,花家都不會忘記讀書,不會忘記花家從來都是讀書人,而花家也只出讀書人。

這纔是花家真正受到世人敬佩的真相,這也是身爲高高在上的帝王永遠無法真正磨滅花家風骨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