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負增長的社融,也是“擠出水分”的社融

近日公佈的4月金融數據中,社融規模減少1987億元,這一數據低於市場預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從另一角度看,這種"擠水分"的社融,實際是市場的自我淨化,有助於去除短期投機行爲,迎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新增社融出現負增長的原因存在"技術性"。其中,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大幅減少和政府債券融資的負增長是兩個主要因素。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歷來波動較大,且受到季節性和行業特點的影響,其變化不能完全反映整體經濟趨勢。而政府債券融資的負增長則與今年的特殊性因素有關,如去年增發國債的支出、專項債結餘以及特別國債轉移資金等。

然而,這種下滑並非完全消極。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對前期信貸衝量和資金套利行爲的一種糾偏。在貨幣政策寬鬆的背景下,部分資金可能流向了短期投機領域,而非實體經濟。這種投機行爲雖然短期內能帶來一定收益,但長期來看並不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

此外,社會融資規模總體仍保持平穩增長。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3%,依然明顯高於名義經濟增速,這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並未減弱。

社融與廣義貨幣(M2)往往被視爲"硬幣的兩面"。作爲硬幣的另一面,M2增速放緩也與"擠水分"息息相關。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對資金空轉套利、銀行手工補息等行爲的規範,擠出部分虛增的存貸款水分。但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變,且短期內"擠水分"的效應也使得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實、效率更高。

對於"增速放緩"要減少執念。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已經提示,要科學認識信貸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關係,轉變片面追求規模的傳統思維,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這意味着未來信貸社融有可能少增,但這也是一種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過程。

存量盤活帶來的融資增速下行未必不是好事,這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讓信貸迴歸市場真實需求,從而維護銀行息差水平,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在當前數量調控和價格調控並用的貨幣政策框架下,社會融資規模總量指標雖然是衡量金融支持情況的一個重要觀察角度,但隨着直接融資的加快發展和金融深化,衡量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指標也可能結合形勢變化相應調整優化。

當然,除去"技術性"因素。實體融資需求也有待進一步激活。這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手"寬鬆的呵護,從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着力發揮政策合力,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持續釋放經濟內生潛力。

未來,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債加快發行,也將對社融增速形成有效支撐。同時,總量貨幣政策工具存在寬鬆的空間,降準對衝政府債券發行存在可能性。

從近期外貿增長和物價水平穩步回升等宏觀數據來看,經濟的回升向好態勢已有跡可循,部分金融數據回落並不代表經濟走向。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以及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

北京商報評論員 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