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學成垃圾站 撤點並校是教育現狀

貴州省凱裡市龍場老山村山溝裡發現一所廢棄希望小學,現在變成了一個垃圾回收站。據悉,這所學校名叫香港靈泉老山希望小學。學校由香港靈泉慈善基金會捐款20萬元、凱裡市政府匹配15萬元援建,於2008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據村民介紹,2008年,學校剛使用不久就突然關門,變成養雞場,後來又變成了垃圾回收站。筆者認爲,這是由於生源減少,撤點並校出的結果

撤點並校的初衷是爲了整合教育資源而開展的,而究其最終原因是拜計劃生育政策所“賜”。當然我並不是說計劃生育政策不好,正因爲有了計劃生育,我國的人口過快增長才得以控制,爲我國的迅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當隨着年月的推進,事態有了較大的轉變:計劃生育政策引發了不少問題出生率逐年下降,農村適齡上學兒童人數銳減,某些學校因人數不足而不得不撤掉,由此一些學生要“背井離鄉”到鎮上或城區去求學。貴州省凱裡市的老山希望小學或許就是因爲生源減少,不得不撤校併入其他大的學校。只是筆者不明白,既然生源不多,爲什麼當初建校的時候就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呢?

其實,撤點並校已經成爲計劃生育體制下的一個現狀,遍佈祖國的各個角落,特別是農村地區。目前,我過城鎮化建設速度較快,相當部分農村人口轉移到集鎮縣城大中城市。再者,偏遠農村的教師大部分是臨時代課人員師資力量薄弱,又無法大學畢業生引進山區教學,所以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質量無法提高。爲了節約成本,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教學質量,撤點並校成爲無法逃避的現狀,矗立在山溝裡的希望小學就顯得有點多餘。久而久之沒了生源變成垃圾場也就在所難免的。況且,撤點並校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弊端

撤點並校後孩子們上學的路途由此變得漫長而遙遠,孩子們只能徒步上學,起早貪黑成了每天除過上課之外的必須課。條件好的地方,或許會有零星校車接送,但是由於資源缺乏,校車數量較少,超載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也給校車事故埋下隱患。如果給學生提供住宿,學生吃飯又成了問題,學生食堂吃飯肯定要花錢,這無形當中有加大了家長經濟負擔,即便有些補助,也是問題重重,“營養午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所以,撤點並校應該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有序的進行。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對每一名適齡兒童都應是公平的,而不應該是農村的生源減少,就去撤點並校,這不該成爲教育現狀,更何況義務教育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哪裡有人居住,哪裡就該有學校,而不是哪裡有學校,再把學生“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