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雪竇山尋禪瀑 感受難得清涼世界

浙東雪竇山是四明羣峰中最奇秀的一座。雖然這座山在唐代已經是詩人們行遊的目的地。但真正讓它進入主流文化圈的還是宋人。特別是經過梅堯臣王安石曾鞏等宋代頂尖文人詩文渲染,雪竇山在宋人的文化旅途中成了必打卡的一站。蘇東坡甚至以平生不到雪竇爲人生一大憾事。

除了文人的嚮往,宋代的帝王也對這座山傾慕有加。經過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理宗四代帝王的敕封,這座山以“應夢名山”而名揚天下。那麼讓唐宋文人和帝王心心念唸的雪竇山究竟有着怎樣的魅力呢。

這座山的最大特色不在於奇巖壑洞,秀峰層林,而在於千奇百態的林泉飛瀑。宋以前雪竇山甚至被直白地稱爲瀑布山。孟郊說它“千尋直裂峰,百尺倒瀉泉。”方幹說它“衆木隨僧老,高泉盡日飛。”總之古往今來的文人,當他們提到雪竇山時,飛瀑是極其密集的一個表達主題。

千丈巖瀑布精美的分水猶如園林佈景

天下名山僧佔多,面對如此仙靈妙境早有僧人曾在西晉時期于山頂結廬爲舍,首創瀑布院。唐會昌元年又立瀑布觀音院。山名,寺名無不與瀑相應相合,皆因瀑乃雪竇山第一特色也。宋鹹平二年改寺名爲“雪竇資聖寺”,後又將它列爲五山十剎之一,從此,雪竇山更加名聲大噪。山間的瀑布也因爲有了佛法的滋潤更具靈性。

千丈巖瀑

雪竇山的瀑以壁立千仞的千丈巖爲最。雪竇寺東西兩支山澗匯合於錦鏡池,又蜿蜒曲折至山缺處奪崖而出。崖口至底近200米的落差形成了“倚天絕壁勢無窮”的能量條件。然普天之下,落差大過千丈巖者比比皆是,這個瀑布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全仰仗於千丈巖獨特的絕壁形態。

黃宗羲在《四明山志》中雲:“水至半壁,有石突出隔之,灑若飛雪,而後復爲瀑布”。上部崖壁峭立,下部山崖褶皺多變,至潭底呈退臺式跌落。瀑布也由此分爲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如筆直奔瀉而下的一尺素練,下部則是無數個飛珠濺玉銀簾垂絲。總體而言,它極盡曲折之致又變化無窮。特別是下半部分,每一個較大的瀑柱衝落至一塊巖壁上,就順勢分形成多道銀絲般的水幕。多個這樣的水幕左右上下疊合,形成精巧美妙,蔚爲壯觀的自然景觀。儘管它出自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但又飽含着中國傳統園林疊山理水的細膩。

從飛雪亭看千丈巖瀑布

也許正是這種細膩吸引了無數文人用最美的華章反覆吟詠它。其中最有名的兩個都是宋人。時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一出手就連曾鞏都自嘆無法超越。

“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

這首詩是王安石站在瀑布崖頂的飛雪亭中吟詠而成的。從亭中俯瞰,崖口噴薄而出的瀑流飛流直下的氣勢盡在“拔地萬重”,“懸空素流”的詞句中。今天,當我們站在飛雪亭中觀看瀑布時,依然能感受到這種磅礴的氣韻。而有王安石的妙詩珠玉在前,曾鞏不免感到若從相同的視覺去寫定然無法超越,於是他另闢蹊徑,轉而從仰視的角度寫出了新的天地。“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寒。憑檻未窮千丈勢,請從巖下舉頭看。”

從底部仰看千丈巖

同一座瀑布從頂上俯瞰是一種體驗,而從底部仰視又是另一番模樣。今人的福氣卻更勝於王、曾兩位唐宋八大家。因爲我們還可以在通往妙高臺的纜車裡,從腳到頭更動態的瀏覽瀑布之全貌。

隱潭

雪竇寺西有一個全長1600多米,落差達550米左右的帶形峽谷。在這個峽谷中,多個不同形態,不同落差的瀑布,組合成階梯形的瀑布羣。無論它是單瓢,雙珠還是三瀑疊合,都給人一種一日看盡天下瀑的錯覺。其中最有名的是三隱潭。說起它們,梅堯臣的《三層瀑》便在腦海中迴響。大概是因爲它極爲形象的寫出了三折瀑布的特色和相對位置關係。

山頭出飛瀑,落落鳴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欲飲煮春水僧房架刳竹。”

僧房無處尋,春水又一年。三瀑所要表達的忘世情境都凸顯在一個“隱”字裡。在這瀑泉飛流的幽谷中,我覺得最妙的句子卻是明人呂時的“老僧忘世久,相對自無言。”

在具體的體驗上,三瀑給我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黃宗羲對三瀑的特性的有不同的描寫。“雙崖陡峭,澗水從中瀉注,遊者從石蹬歷十餘盤,下至澗底,如入地穴,而後仰見懸瀑,是爲上隱潭。”

山頭的上隱潭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空間反差帶來的意外性和震撼性更甚於瀑布本身。在進入景區之前,大概每個人都會被一座橫跨在綠林中的小拱橋吸引。進入景區後,不一會兒便至這座小橋上,此時瀑聲大作,但因茂密的林木遮掩,瀑流深隱於橋的另一側。循着水聲來源,我隨着階梯拾級而下。到了潭底,回望來路,東西兩崖逼仄的空間中,一座孤崖再將它一切爲二。三崖兩兩逼視,險奇異常。一側崖頂掛下200多級的步道,神似天梯,另一側崖頂石拱飛渡兩崖之間,40多米高的瀑布從飛拱下傾瀉。它在僅一兩米的崖壁中左衝右撞,狀若驚龍。潭側設龍王廟,更添了幾分神話色彩

橋的另一側是瀑流,與下圖一體兩面

左側飛渡在兩崖之間的飛拱即是上圖拱橋

“潭廣半畝,懸崖覆之,若廈屋,瀑水從旁註潭中,蜿蜒如白虹,是爲下隱潭。”

下隱潭是另一種神奇,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後忽遇桃花源一般。從高處眺望瀑布,兩股似白虹的水瀑貼着石壁“嘩嘩”並行而下。草木氤氳,仙氣騰騰。我好奇地向瀑底張望,只見石洞森森,白虹垂如簾。難道那底下是花果山水簾洞嗎。我隨着蹬道,行至潭底,山中微雨隨風撲面而來。那並不是真正的雨,而是似幕似練的水簾。它飄飄灑灑,猶如四散飛濺在空氣中的雪片。下隱潭,集潭,瀑,洞,崖,橋於一體,使它更具有空間性和立體感。

中隱潭瀑下水簾洞

介於上隱潭和下隱潭之間的中隱潭,雖也是左突右橫不斷變化,但與上下兩潭相比,卻只能說過於清秀而個性不足。不過在中隱潭和下隱潭之間的鴛鴦瀑,似乎彌補了這一不足。兩瀑一支雄壯,一支秀美,因而得名。雖然鴛鴦瀑不高亦無險,但奇在雙瀑一左一右對峙奔入潭中的組合形式。

徐鳧巖

雪竇西十五里,重巖峭壁,傳說有仙人乘鳧上升,故而得名“徐鳧巖”。崖壁呈斧劈刀削狀,綿延山谷兩側數裡。200多米落差的瀑布是山谷的中心。

每當豐水之時,飛流直下的瀑流猶如銀河落九天。明代的樓則中有詩云:“一片懸崖勢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鳧飛赤舄凌雲漢,鶴載瑤笙度紫煙。”他極力渲染了徐鳧巖的氣勢和令人嚮往的仙谷之境。不過,當我在微雨的初夏踏訪它時,它既沒有仙侶,也沒有紫煙,只有籠罩于山谷中的雲霧,充滿着詩性。對面懸崖上的當代玻璃棧道,更凸顯了峭壁的絕險。

徐鳧巖玻璃險要的玻璃棧道

這裡的瀑布雖看上去近在咫尺,但要抵達,卻要經過漫長的蹬道,穿亭過洞,到山谷的底部才行。枯水期的瀑布,輕薄如紗,它優柔曼妙的從200多米的高處灑落下來,極盡陰柔之美,和千丈巖正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瀑底仰視巖上,“徐鳧濺雪”四個大字赫然在目。每當寒冷的冬季,瀑潭裡早已經結成了遠望似雪的白色冰霜,而瀑布依然流動不止。

雪竇山的瀑,多姿多彩,絢麗動人。它沾染了仙佛色彩,給了今人多種關於洞天福地、武陵桃花源的遐想。古往今來,圍繞雪竇山瀑布的詩文早已鋪織成一條綺麗的詩路,它本身也不愧爲浙東唐詩之路東支線上最亮眼的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