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迴歸吵不停 立法院「統計學博士」說話了

▲陳時中、費鴻泰。(合成圖記者李毓康屠惠剛攝)

記者楊芸臺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2日公佈400例「校正迴歸」,引發全國熱議國民黨團總召、同時也是美國肯塔基大學統計學博士的費鴻泰23日表示,週末、周間的病例數會出現週期性起伏,是因檢測人員、檢測量不同,產生了backlog (積壓量),但國際上的做法不會「迴歸」到兩三天以前,而是計算每7天的滾動平均病例數,而臺灣因檢測能力有限,每天的新增病例數就難免會上上下下,「承認不足及解釋清楚即可。」

「校正迴歸」一詞引發論戰,甚至被質疑是「蓋牌」,指揮官陳時中解釋,由於先前疑似個案通報行政程序太繁瑣,每一個個案要填20多個欄位,一旦同批案件錯誤,整批通報都會卡關,因此有大量通報案件面臨「塞車」的狀況,大多集中在雙北市

費鴻泰指出,如果經常觀看國外每天的新冠病例圖表,就會發現常常出現週末的病例數與周間(週一到週五)的病例數會有一個週期性的起伏,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爲週末與周間的工作人員數與檢測量有所不同。

費鴻泰表示,當檢測人員及檢測量不足時,就會產生所謂的backlog (積壓量),等檢測人員或檢測量恢復時,新病例數就會回升。但是,通常不會在檢測病例回升時,再將其「迴歸」到兩三天以前;而是採取另一種方式來呈現更正確的病例趨勢,那就是計算每7天的滾動平均病例數,所以很多病例圖表是呈現所謂的7天滾動平均病例數。

費鴻泰表示,當新冠檢測步上正軌,有了標準流程之後,當天公佈病例數字就應該不會再在幾天後回來修正。否則,世界各個逐日蒐集及統計資料單位要如何作業 ? 以美國爲例,當天資料是從各州的資料統計而來,「如果各州都一直修正前幾天的資料,請問美國要如何統計全國的每日資料?」再者,全球的資料是從各國的資料統計而來,各國若隨心所欲的經常修正一個星期前的資料,請問全球資料要如何統計?

費鴻泰認爲,臺灣目前的檢測能力有限,檢測制度不穩定,檢測天數不夠多,所以每天的新增病例數就難免會上上下下,承認不足及解釋清楚即可。政府要誠實公佈疫情資訊,並提出快有效的檢疫防疫疫苗接種等工作,纔是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