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富盛:2050淨零是很大挑戰需積極研發新技術

環境部長薛富盛坦言2050淨零排放是很大的挑戰,需積極投入、重視研發新技術。聯合報系資料照

聯合國氣候大會第28次會議(COP28)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巴黎氣候協定的首次進度盤點將成爲今年的重頭戲。對於臺灣被排除在COP28之外,環境部長薛富盛今表示,臺灣在淨零碳排部分積極執行,值得在國際場合分享,另2050年淨零碳排是很大挑戰,雖須以最壞情況估算,但仍要樂觀積極投入研發新技術。

薛富盛今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備詢,會中休息時間接受媒體聯訪,針對臺灣被排除在COP28之外,但會派代表前往,薛富盛表示,COP28詳細情況均配合外交部安排,不清楚實際狀況,但環境部在淨零碳排部分做了很多,臺灣值得在國際場合分享。

薛富盛舉例,中研院與臺電合作共同研發出「去碳燃氫」技術,將天然氣裂解成氫氣與固態碳(碳黑),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今年9月發出「去碳燃氫」的第一度電,這是臺灣推動氫氣發電,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是很好的成果,臺灣應能在COP28分享。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教授進行碳捕捉再利用技術,若能透過COP28宣揚臺灣去碳能源方面的發展,是很好的曝光度。

薛富盛進一步指出,根據環境部氣候署資料統計,發現臺灣於2021年經濟表現很好,經濟成長率達到近6.34%,當年碳排量有增加,但若把碳排量/經濟成長率(GDP),這10年碳排量是逐年下降,也就是說,每成長1%的GDP,碳排量就持續往下降,儘管碳排量高高低低,但整體趨勢來看仍是下降。

薛富盛表示,爲落實2050淨零排碳,我國規畫2030年減碳目標爲24%正負一個百分點;薛富盛坦言,2050淨零排放是很大的挑戰,但若新的科技在2035年至2040年出現,做到完全去碳的話,就可以達成。目前國科會、經濟部目前都積極投入、重視研發新技術,雖然須以最壞情況來估算,但仍要有正面態度,尤其中研院與臺電合作有成功案例,認爲仍要樂觀積極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