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泥化爲釉成茶器 陳金旺化不可能爲可能

陳金旺以大肚山紅土製成泥釉,表現在茶器上。(陳淑娥攝)

早期,臺中大肚山紅土被視爲不耐高溫、不適合做陶,但陳金旺看見故鄉土的特性,化不可能爲可能,讓原本造磚用的紅土脫胎換骨,爲釉、爲胎、更爲妝;陳金旺拍胸脯說,「用大肚山紅土的專業,我敢說自己是唯一」。他用「唯一」挑戰「第一」,堅持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

「腳下踩的這把泥是我創作的根源。」陳金旺說,大肚山是他的故鄉,自己曾經冀望,若能將這把泥化爲釉、將這把土做成茶器,甚至陶藝創作題材,不但能發揚在地文化,又能凸顯創作風格,這不是陶人生涯中最大的期許嗎?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匯武曾說,陳金旺的陶,是「土生土長」,以家鄉土、家鄉火、家鄉情手作而成。當世人都說大肚山紅土是低溫土,陳金旺偏要親身試驗吃苦頭,打破低溫土的傳說。

陳金旺對大肚山紅土用情至深不可言喻,他看見紅土的特性,含鐵量高於一般陶土,將紅土當作泥釉料,燒出渾然天成的美麗色彩;甚至發現表層與深層土有所區別,把紅土送去化驗成分,做土的分析,不斷鑽研紅土的特性。

後來,陳金旺進一步把紅土化成胚,燒至攝氏1245度高溫,挑戰不能成器的說法,每次嘗試通常要花半年至1年時間。他說,沒人想要玩紅土,因爲不符合效益,「我的個性就是想要玩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與市場做區隔。」

不過,也因爲柴燒的不穩定及不確定性,讓陳金旺每次開窯時,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每次都覺得不錯,但多是不如預期。讓他一炮而紅的「藍星天目」,就是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驚豔,他笑說,「這樣的效果,想都沒想過。」

「藍星天目」在陶藝界引起一陣騷動,第2窯也符合期待,但第3窯卻燒不出那種感覺。陳金旺說,窯會愈燒愈鬆動,空氣愈多就愈燒不出來,釉燒、落灰燒更難掌控,除了一直嘗試外,第一要懂得原理、第二要承擔風險,但經驗值僅佔了60%。

最令陳金旺感到挫折的一次,是換了新的測溫棒,未先測試下,設定好溫度後直接燒,開窯瞬間,驚喜全沒了,「把手掉落的、凹陷的、垮掉的,200件作品慘不忍睹。」幾乎整窯報銷,雖然嚴重變形,但藝術品仍具有其收藏價值,他勉強撿回1成,可說是損失慘重。

「唯一跟第一的不同」是陳金旺經常講的一句話,他說,過去偶爾有人使用紅土創作,因紅土的表現非想像中好用,大多沒有着墨,自己對紅土投入最深,在地文化的發揚也最成功,紅土不僅能蓋紅磚,在陶藝中另有一片天。陳金旺拍胸脯地說,「我『唯一』最專業使用大肚山的紅土,我可以取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