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七崁武術傳承 老中青秀絕活

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20年前着力于振興保護「七崁武術」,每年號召老中青師父們上臺展演。「西螺七崁武術大會師」已爲城鎮上重要節慶之一,只有去年因疫情而中斷舉辦一次。(周麗蘭攝)

雲林縣政府把「七崁武術」列爲西螺、二崙、崙背3鄉鎮國中小的武術特色課程,迄已13、14年。(周麗蘭攝)

動員令

清朝末年,雲林的客家人爲防禦盜匪,聘請唐山師父來臺教授武術,因7個聚落都習武之故,後人稱「七崁武術」,流傳迄今150餘年。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20年前着力于振興保護,每年號召老中青師父們上臺展演,並在全縣35所國中小校園傳授拳母,奮力與時間洪流拔河,他們相信如電影《一代宗師》講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傳奇故事拍成戲劇

華視50年前曾拍攝《西螺七劍》,描繪西螺七崁武術極盛景象,劇情雖不完全吻合史實,但戲劇張力也使得七崁武術成爲臺灣傳奇之一。據傳該齣戲的誕生,緣起於當年北漂的雲林人身懷武功不怕被欺負,編劇好奇才發掘出七崁武術的故事。

不過,雲林縣的地圖中並沒有「七崁」地名,它是詔安腔客家語「聚落」之意,張廖客家人從福建詔安縣來臺,落腳濁水溪南岸的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於7崁、25客莊習武自保,唐山來臺的拳頭師父主要是振興社、勤習堂、武野館3大流派,最爲地方熟知的是振興社的「阿善師」劉炮。

七崁武術20多年前仍頗有活力,沒有失傳跡象,師徒各以自家流派爲榮,2003年西螺大橋通車50週年時,日月文教基金會首次號召3大流派的師父們大會師,這也是七崁武術史上首次登臺展演。日月文教基金會舉辦武術大會師是因當年董事長、已故縣議員李日貴及其父親李源泉都是勤習堂的弟子,他們希望有人重視武術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西螺七崁基金會的誕生其實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有關,韓國瑜建議岳父李日貴設法保存七崁武術,日月文教基金會遂改名爲「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李日貴之子、現任雲林縣議員李明哲是這20年來武術大會師主要推手。

各派別大會師展演

20年來,「西螺七崁武術大會師」已爲城鎮上重要節慶之一,只有去年因疫情而中斷舉辦一次。近年大會師除佈置舞臺讓老、中、青、小武術傳人呈現功夫絕學,也讓陪襯武術的後場、獅陣、曲館亮相,氣氛瀰漫着懷舊的感動。

李明哲說,早期七崁武術大會師,各派館師父很忌諱與其他館同臺展演,認爲有損自尊,但隨着歲月不斷帶走老師父,各派徒弟開始惺惺相惜,一同上臺表演既是切磋,也是宣告「我這一派還在」。

創新結合太鼓街舞

他認爲,社會變遷快,要用不同手段吸引年輕人關注七崁武術,去年首次搭配「太日樂集」太鼓表演,老師父們頗能接受;今年大會師也結合街舞,「以前拚武館,現今改拚舞蹈跟武術」。

李明哲14年前錄製的「西螺七崁武術整合套路第一式」錄音帶是西螺、二崙、崙背三鄉鎮國中小武術特色課程教材,他的聲音幾乎成了七崁武術的標籤,畢業的學子們聽到「彈」、「榴」、「削」、「切」、「車輪手」,仍然會很有默契地比畫招式,就像聽到通關密語一樣,相當有趣。

也是勤習堂傳人的二崙鄉旭光國小校長黃振崇,除了帶領學生打拳、學兵器外,這幾年也教導該校學生「牽箍」,這是一種傳統武術陣法,孩子們打起來有模有樣,除了強身健體,也培養了團體合作和責任感。

種子教師廖炳欽說,國小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先從聽、看開始,錄音帶聽久了,也會依樣畫葫蘆,最近有高中生說想學完整的套路,讓人聽了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