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爲中國人才主要接納地

過去10年,互聯網公司是推動中國科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現在,電動汽車製造商和電池生產商接棒擔此大任。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企業不僅吸引資金的流入,還包括聰明頂尖的工程師。

有媒體根據5400餘家中國上市公司年報統計發現,2023年年底的員工總數達到3057萬人,比2019年年底增加352萬人。汽車、電子產品、半導體和新能源等民營增長產業正在成爲勞動力最主要的接納地。

比亞迪是員工人數增長最爲明顯的一家。截至2023年底,這家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員工總人數達到70萬人,較2019年增加了47萬人。比亞迪員工規模超過了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豐田,也遠超於特斯拉的14.05萬人。

2023年比亞迪招聘了3.18萬名畢業生,其中80%以上從事研發工作。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這些應屆畢業生中有近800人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中國名牌高校,而這些高校學子過去不會將比亞迪納入心願清單。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在今年4月中國汽車市場銷售的新車中,每兩輛中就有一輛是純電動或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快速發展的賽道讓求職者看到機會,而正處於智能電動車轉型浪潮中的汽車企業也希望依託人才儲備提升企業競爭力。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業務領域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了三成。技術類崗位中,三電系統研發人才和車載軟件工程的需求最爲旺盛。

當汽車成爲“輪子上的手機”,汽車公司將人才引入的目光投向了互聯網公司和自動駕駛企業,用高薪挖角算法工程師並提供豐厚的股票期權留住人才。

一位專注於智能化領域招聘的獵頭向界面新聞表示,近兩年L4級自動駕駛公司造血能力不足,大批優質人才出走,而傳統汽車公司有轉型和自研智駕算法的需求,積極吸納了這部分人才。

“爲擴張人才規模,員工跳槽的薪資漲幅可以在30%以上。部分汽車製造商願意開出200至300萬元的年薪,引入算法團隊負責人。”該獵頭透露,有傳統汽車公司只招募年薪千萬元級別的技術大咖。

根據獵聘提供的數據,2023年汽車行業74.3%的人才年薪超過10萬元,較同期全行業高出7.5個百分點。汽車行業在10萬元以上各個薪資區間都更具優勢。而作爲智能化核心崗位的算法工程師,其平均年薪超過了38萬元。

一位在互聯網大廠工作了5年的員工向界面新聞透露,他畢業後只向互聯網公司投遞過簡歷,但今年“金三銀四”已經將“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放在跳槽的第一選項。

“這些汽車公司運營風格與互聯網行業類似,且處於發展前景明朗的賽道。”以阿里巴巴和騰訊代表互聯網大廠正在縮減員工規模。今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員工減少了1.4萬人。

另一位接受界面新聞採訪的互聯網大廠員工,則將投遞簡歷的方向放在了具有出海業務需求的汽車公司上。在她看來,這是汽車公司下一階段投入資源重點發力的領域,早期加入完成從0到1的建立,成長爲團隊負責人。

獵聘報告指出,當前汽車公司的人才缺口包括稀缺性專業人才、國際化人才、複合人才三類。其中,伴隨海外業務重要性提升,汽車公司正在業務佈局重心國家建立子公司或辦事處,從而貼近本地市場降低貿易壁壘風險。具備屬地化業務運營、屬地化職能及語言等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增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