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科醫師的夢魘:自發性胃穿孔惡化快速 死亡率5成

新生兒科醫師的夢魘:自發性胃穿孔惡化快速 死亡率5成,男娃得病機率比女娃多出4倍。(示意圖 非新聞當事人/Shutterstock)

疫情期間,幼兒的身體變化讓家長格外擔心。但是威脅幼兒健康的病魔不只新冠病毒,新生兒「自發性胃穿孔」不但來無影,而且病程惡化極快速,常常在確診手術前後,就恐回天乏術,小小生命很快就結束了。長庚醫院小兒科顧問級主治醫師莊錦豪在《兒童與我:乘着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書中,提到這個對新生兒內、外科醫師來說,都有如夢魘一般的急症。以下是重點書摘:

新生兒「自發性胃穿孔」這個病,在1826年就見諸於醫學文獻,但是,直到今天,我們對它的瞭解仍然有限。

唯一的共識是新生兒無法承受沉重的壓力,無論產前或周產期間,因羊膜炎、胎盤提早剝離、前置胎盤或緊急剖腹生產的嬰兒,其面對的壓力也許大到驚人,發生自發性胃穿孔機率自然比較高。

這些壓力可能帶來胃腸局部缺血,也可能促使胃出口張不開,胃裡面的東西排不順,胃自然膨脹,壓力變大下就找弱點出氣,破洞於焉形成。但是,自發性胃穿孔常發生在出生四、五天,看似好端端的新生兒身上,而不是頭一兩天剛生下來的寶寶。

上述說法只是衆多原因之一。有人懷疑是不是餵食後帶來的細菌,大量繁殖,破壞胃壁造成。這樣的說法,和壞死性腸結腸炎,致病機轉倒很類似。

成人常常抱怨壓力爆表,殊不知出生嬰兒壓力大到可以爆胃,這可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和人間悲劇了!

一旦胃穿孔,新生兒敗血症、休克,好像排山倒海地發展,即使快速搶救,小兒外科醫師也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手術修補,死亡率仍然可以高達百分之五十。所幸,近年來婦產科、新生兒科醫學的進步,讓新生兒承受的壓力變小,自發性胃穿孔的病例也變少。

自發性胃穿孔如果真的是壓力造成,那麼,男性生下來就是弱者,因爲有報告顯示男性新生兒發生率是女性新生兒的四倍。是不是男性嬰兒的胃有我們目前尚未知悉的弱點,還待我們未來澄清。

倒是接下來介紹的壞死性腸結腸炎,男女平等。雖然產前會帶給新生兒的壓力,原因非常多,包括母親懷胎時有高血壓、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等,都有人報告會增加壞死性腸結腸炎機率,但是早產單一因素已經概括很多致病成因,加上生下來就要和充滿細菌、病毒、黴菌等微生物的世界共存,奮勇求生的本能,似乎沒有性別的差異!

壞死性腸結腸炎最特別的病理變化,莫過於腸黏膜或漿膜下,形成一團團的氣體,稱之腸氣囊腫(pneumatosisintestinalis)。

爲什麼會有腸氣囊腫?這種幾乎是新生兒腸道發炎後獨有的病理變化,不僅成人少見連較大的孩子腸道發炎穿孔前,也看不到這種變化。單薄的新生兒腸壁,使細菌可以輕地穿越,在黏膜或漿膜下集結成軍,形成一團團的氣體,似乎是比較合理的解釋。但是,真相仍待破解。

※本文節錄自莊錦豪醫師《兒童與我:乘着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時報出版

《兒童與我:乘着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