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點 陸經濟轉型期 臺商有利可圖

更多大陸兩會新聞 請上《工商財經網》

多年來,從臺商投資大陸的脈絡來看,除了世界經濟潮流,也與大陸內部經濟形勢變化有莫大關係。臺商除了不斷調整經營策略,並逐步深耕市場、融入當地供應鏈體系。如今全球政經形勢丕變,大陸經濟也在高速奔馳30年後面臨轉型壓力,財經政策在「兩會」進一步明朗之後,接下來臺商如何拿捏大陸經濟轉變期的機遇與定位,將是今後競爭的關鍵。

臺商投資大陸從早期傳統產業外移珠三角從事「三來一補」,之後北上轉往長三角、京津冀地區,2000年後電子科技業加速投資大陸,並逐步與當地供應鏈合作,帶動長三角成爲全球筆電、數位相機、電子零組件的輸出重地。

隨着大陸沿海地區勞工、土地等各項成本上漲,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陸政府因應內陸開發與經濟轉型需要,鼓勵臺商內遷及擴大內需,鴻海、仁寶、和碩等筆電及電子大廠先後前往重慶、四川、鄭州等地設廠;此時臺灣服務業如品牌餐飲、通路、文創娛樂等也加快進軍大陸,分享當地經濟政策轉變下的紅利。

但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科技戰、金融戰接踵而來,加上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等黑天鵝攪局,全球供應鏈者被迫選邊站。近年臺廠開始前往東南亞、印度、北美等地進行佈局,另建供應鏈,導致臺商佈局難度及成本大幅上升、立場左右爲難。臺商目前有三種動向,一是將部分產線轉移至大陸以外,但仍保留大陸產線。二是就地轉型,第三是索性退場。

然而,大陸畢竟是全球重要市場與生產基地,各產業供應鏈完善與效率佳,他國短期難以替代,且大陸正全力推進電動車、低軌衛星、航天領域發展,若臺廠可以做好控管,把資本架構切乾淨,分頭供給中美,仍有商機可圖。

兩岸或可設立產業合作平臺,譬如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節能環保等,雙方可討論在大陸選擇適當地點設立「示範基地」做爲平臺,研議具體合作方案和優惠措施,推動兩岸業者對接洽談項目。另外,儘管當前大陸內需因房債問題陷入疲軟,消費上仍有亮點,譬如去年冬季以冰雪節爆紅的哈爾濱,顯見民間仍有消費動能,但看業者如何花心思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