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降息潮開啓,財富要大遷徙了。

新一輪降息潮開啓,財富要大遷徙了。最近有不少二線城市開始批量取消房貸利率下限了,本來以爲大家會覺得這是新的救市大招,沒想到連議論的朋友都沒幾個,看來大家是真覺得樓市沒救了。如果少數幾個關注的朋友可能沒理解這個取消下限的意義是什麼,爲什麼不乾脆再降點房貸呢?

事情還得回到2022年,央媽出過一則通知,裡面就提到過這麼一段,說白了就是當你買首套房的時候,不管市場怎麼想刺激你買房,銀行怎麼試圖給你房貸。底線就是LPR-20PB。但現在不一樣了,取消了這個下限。到底降多少就是由當地的市場自由決定了,可以是30、40,也可以是50、60。之前央媽降LPR利好的是所有人,不管你是打算買房還是買過房的。而現在這個變動利好的是新增房貸,也就是準備買房的人。所以這怎麼不算一種救市新大招呢?至於有沒有效,我們就不知道了。

不過今天我想借房貸利率取消下線,來聊一聊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低利率時代正在加速到來等等。降房貸跟低利率時代有什麼關係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聊聊銀行。我們都知道銀行是金融體系的基石。在整個經濟運行中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身擔重任,可銀行畢竟還有企業屬性,也就是需要賺錢。目前我們銀行也因爲是屬於傳統的商業銀行。所以最主要的賺錢途徑就來自於存在息差。聽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把你存在銀行的錢變成貸款放給有需要的人或者企業。又因爲銀行給到你的存款利率和給到的貸款利率是有差距的,所以銀行就可以從中獲利。

從數據來看,這種利息淨收入在我們四大行的收入佔比裡面均超過70%,相比之下,美國的四大商業銀行裡面的利息與非利息收入則是平分秋色。這說明我們的銀行更依賴於存貸利息差,如果貸款利率一直在降,但存款利率卻不降,那銀行的利潤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那這兩年大家的利潤怎麼樣呢?

2023年整體商業銀行的淨息差爲1.69%,是2010年以來首次低於1.7%,就更別提我們去年出了一個考覈線是1.8%了。可以說如今的銀行業就差把“慘”字寫在臉上了。爲了防止中小銀行拖後腿,我就特意去搜集了一下國內幾家大型銀行去年的淨息差。發現除了郵儲一枝獨秀外,大家的數據都不好看,而且整體呈現下滑狀態。這就意味着即使是頭部銀行也越來越難把信貸投放出去了。現在大行都扛不住了,中小行的壓力就更別提了。

現在大家知道爲什麼4月剛開頭就是一大波中小銀行集體進行降存款利息了嗎?而且招行還率先停止了發售3.5年的大額存單,看來利率更低的日子還在後頭。當然也會有人說,現在經濟裡面的水挺多的,央媽就不能別降息了嗎?

其實低利率跟央媽想不想降息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爲利率歸根到底是由一個經濟體的資本回報率決定的,它只是順勢跟隨經濟增長的趨勢而已。道理很簡單,大家在利用借來的錢進行投資的時候會考慮哪些因素呢?肯定是這個項目的回報能否覆蓋資金的成本嘛。只有回報覆蓋了資金成本,投資纔有利可圖,大家纔會拿出自己的錢或者借錢去投資。

所以資本的回報是保障利息支付的最終資金來源。資本回報率越高的經濟體,能夠支撐的利率越高,資本回報率低的經濟體,能支撐的利率水平也就會越低了。既然利率主要由資本回報率影響,那它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很簡單,就是人口、技術、資本這些生產要素。因爲資本回報率跟經濟增長高度相關,而貨幣、財政等需求端的刺激只能增加經濟的波動,卻很難改變經濟運行的趨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低利率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洲和日本,都是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經濟增長也相對低迷的經濟體。而我們過去加入WTO帶來的出口爆發、全國房價的普漲,以及人口質量和數量的高速增長,都讓我們好好享受了一把高資本回報率的快樂。

那個時候,銀行想盡辦法提高利率讓你存錢,你都嫌低。但隨着人口的拐點到來,樓市從蓄水池到穩倉室,出口也進入了成本上升的階段,再想把錢存進銀行裡面,就算兩個點,銀行都嫌給你的多了,存款也變成了他們的成本和壓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央媽能做到的就是通過貨幣手段讓經濟中的資金成本跟經濟基本面基本相適應,而不能逆着經濟形勢來操作。

這也是爲什麼19年的時候,央媽原行長會說這麼一句話,儘量避免快速進入負利率時代。說白了,我們就要想辦法穩住下滑的趨勢,但進入負利率時代是免不了的。那既然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時代可能就在不遠處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從心態上要適當降低投資收益的預期了。想當年,錢放在某些平臺上,8%的年化收益是打底的,最高甚至可以飆升到15%以上。反觀現在,誰要是告訴你有8%的收益,恭喜你,那就是騙子;要是想自己進大A試試呢?遇到熊市估計就是坑巨坑,吃一整年,最後-8%出來都算股神了。所以有些時候別嫌3%或4%的收益低,大人,時代變了。

其次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放大自己的風險敞口,當絕對穩定的收益成爲過去式。學會認識風險和波動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畢竟銀行理財的淨值化了,提高自身的投資認知是迫在眉睫。

最後就是資本回報率低,就意味着好的資產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所以如何提前鎖定優質資產就成了重中之重了。之前有提到過很多次了,投資界的不可能三角理論,任何一項投資都不可能同時實現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這就是事實,那我們就得想想自己能放棄哪一個了,是去承受高風險呢,還是去接受低收益呢?

我想來想去,唯一能接受的就是降低流動性,用時間去換空間,而這一類型的優質資產的代表就是保險了。別誤會,我不是故意吹捧。從去年開始,我們隔壁的港府就一批又一批的涌入內地了。我身邊問起保險的朋友也越來越多,難道大家真的覺得保險有多好嗎?

還不是因爲其他的投資渠道更不靠譜啊!保險至少把收益是寫在合同裡面的。當然隔壁港府更火的原因也很簡單。畢竟他們可以做到無障礙的投向全球固收類資產,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資本回報率高,他們就去哪裡,再加上由於買的是大類債券,安全性也夠,看到沒有?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很精明,可以抵抗負利率的資產就變成了資本競相爭奪的投資領地。但是偏偏大家越精明,就意味着投資回報越低。所以如果你已經決定了,那就趕緊上車佔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