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老房 議員籲兼顧歷史商業 文化局:規範介紹空間

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5號的日式宿舍預計年底竣工。記者邱書昱/攝影

對於臺北市文化局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藍綠議員認爲,修繕費用龐大,市府難以負擔,藉助民間力量是立意良善,但也要在得標廠商合約中,加註加強文化教育推廣。文化局迴應,管理機關與得標團隊簽約後,會規定有一部份空間設置歷史介紹及空間推廣。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秦慧珠認爲,修繕古宅動輒千萬元起跳,市府沒有大筆的資源,因此透過民間企業攜手,事後也由企業經營。她舉例,不少修繕後的房屋,裡頭經營簡餐、咖啡廳、畫廊等,也有保留了歷史記憶,「說真的要靠簡餐或門票等,把幾千萬元賺回來很困難。」

秦慧珠表示,如何在保留原始風貌和過於商業化之間取捨,有賴文化局加強溝通,避免修繕過後,內裝被改得失去原本歷史記憶的味道。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何孟樺說,該計劃立意良善,在兼顧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促進民間參與、活化老房子的部分,也得兼顧也得評估民間熱度逐步修正,以兼顧商業發展及民衆的文化參與,除了老房子活化後的命名、行銷手段應避免誤導原場域的用意。

她說,應在未來與得標廠商的合約中,可視得標團隊經營方向要求於其商業場域加強文化教育,讓民衆在享受老房子活化的商業果實時,也可以瞭解原址的前世今生。同時,老房子運動未來若將以修繕費底免租金,市府必須更加嚴格監管修繕費的合理性以防止濫用資源和違法行爲。

文化局表示,老房子的所有權多爲公家機關,而且有些宿舍仍有住人。文化局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是扮演媒合角色,讓有意申請的單位若不熟悉流程,能夠透過文化局來促成民間業者,或者自行媒合。

文化局強調,管理機關與得標團隊簽約後,後續提修復及再利用計劃中,對於商業行爲比例並無限制,但有規定需有一部份空間設置歷史介紹及空間推廣。

以杭州南路一段這棟留德化工博士劉青和官邸,所在地的文北里長陳餘秀卿說,非常樂見古宅活化,畢竟房舍座落地段都在精華區域,也能讓古宅的美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