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聚焦奇點藍海 電動車業精緻轉型關鍵

臺灣曾有官員及高科技企業領袖表示:電動汽車應該是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其所持論點就是臺灣在資通訊產業的組裝能力、優質的代工實力、長期產業鏈及基礎設施的布建,但跨業經營缺少品牌/通路優勢要如何進行系統性的運籌帷幄呢?

自從特斯拉汽車首創電動車系統全球分工體系以來,以車輛設計平臺爲核心,透過全面零部件外部化的採購與整合,利用馬斯克(Elon Musk)個人的獨特魅力及網路操作把體驗行銷及客製化的經營模式發展到了極限!電動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在風起雲涌的競爭情勢中其動力及電池系統是主要零部件,但問題是:電動車系統及周邊鋰電池產業能整合成爲臺灣下一波護國神山,並撐起全臺產業經濟發展的一片天嗎?

近年來,鋰電池產業成長快速,唯其材料配方與製造技術在過去十年中成長極有限,證明了以實驗科學爲基礎的電池技術創新不易,必須靠「匠」與「師」的巧妙結合,再加上政府的補助與支持。在高度競爭、系統熵增惡化、技術突破與創新困難的行業中,上中下游整合的規模優勢、產業鏈佈局、技術專利優勢等因素乃是當下的經營主軸。

電動車及電池動力系統是個資本密集、組織集團治理、政商結合的經營形態,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產業收購與合併、結構重組、外部化結盟(市場端)等趨勢必定成爲主流思維,而地緣政治的介入有利於形成地域性區塊結構,而區域結盟寡佔/部分垂直整合(Taper Integration)、區域外部化/區域內產業羣聚的規模經濟格局,但對能量不足的中小企業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同時佈局電動車輛/動力電池系統垂直整合的產業鏈是呈現「體驗營銷」及體現差異化綜效的最佳方法,大陸比亞迪汽車的崛起就是這個彎道超車策略的實踐。雖然電動車已逐漸轉型成爲類消費電子但經營策略卻有不同,其策略的運用錯綜複雜,包括傳統車輛業者向下遊的系統整合者、中游/周邊技術仲介及平臺整合服務者、下游客製化/專業化經營者,三者共存的夾層式產業結構,與半導體IC、精緻化學制品的結構相類似,也是「藍海策略」的基礎。

電動車及動力系統精緻轉型可利用兩階段的藍海策略,第一階段以智能客製化/體驗營銷/人單合一爲主軸/微羣聚(Micro-Clusters),後者是技術專業化/技術分享再利用策略的實現;而第二階段則是未來性智能奇點系統的建構,以共生奇點(Symbiotic Singularity)、複雜耗損系統(Dissipative System)熵減整合模式爲基礎,強調「自我組織、超級智能、網絡奇點」生態系統的開發爲重。

一般人談起「奇點」就認爲這是物理學/宇宙學的一個抽象名詞,其定義接近系統毀滅的「臨界點」,代表行星系統瀕臨崩解的狀態。但在產業應用上,「奇點」只是一個普通名詞,代表特定策略定位下獨特化(Uniqueness)的組織經營及市場分佈狀態。在產業中,甚至智能產業中,奇點是分佈式智能客製化/專業化共存的獨特「微羣聚」的獨特結構,也就是「經營形態」由傳統的人與人互動的“Know-who”轉型成爲人機智能互動“Know-what”,適用於任何虛實互動、軟硬共治、自我組織的現代韌性智能產業。

放棄本位主義、藍海轉型、虛實互動、軟硬共治、昂首闊步邁入智能奇點經濟是全球發展的趨勢,美國矽谷Google AGI及 OpenAI ChatGPT己經證明超智能奇點技術的未來性及可行性。臺灣發展電動車系統產業也應適時導入這項未來性較佳的超智能奇點技術,先馳得點取得產業轉型的先機。在全球政經環境動盪的時刻經營者必須考慮長遠策略,產業策略運籌帷幄的需要一個韌性且隨機的思維,利用新興智能技術來進行一個漂亮轉身、精緻轉型纔是智者的作法,這個的策略的運籌帷幄更是值得朝野慎思明辨、仔細推敲、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