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警告:全球生物多樣性剩84.6% 已達「危險區域」

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十分重要。(圖/臺北市政府公園處提供)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生物多樣性對於全球生態環境十分重要,最近有研究指出,當物種多樣性低於原本的90%時,即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險,然而在人類開發下,全球已下降至84.6%,低於安全標準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團隊日前將此研究刊登於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中。該團隊從全球1萬8659個地點,蒐集3萬9123個物種、238萬筆資料測量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號稱是目前爲止最「全面」的調查

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當地的生態系統,有着相當重要的功用,例如養分循環水循環水質維護等。研究團隊保守估計,當一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完整指數」(Biodiversity Intactness Index,BII)減少10%以上時,表示該地將進入「危險狀態」,然而他們發現,全球範圍內的平均跌幅,已經超過15%,相較於人類利用土地、帶來變化之前,多樣性降至原本的84.6%,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草原莽原和稀疏灌叢,再來是各地的森林林地

綠島保育明星龍王鯛日前遭民宿業者宰殺,引發衆怒。(圖/臺灣珊瑚礁學會攝、林務局提供)

科學家警告,當多樣性水平降得太低時,意味着該生態系統將失去彈性,甚至「失去功能」,「陸地開發對人類發展十分重要,但生物成本實在太高了。」

研究顯示,某些地方的生物多樣性當然較平均值爲高,如北部的苔原、森林生態系統,或是多數的亞馬遜雨林;相反地,北美中部的多樣性卻降至原本的60%、低於平均值。

另外,研究指出,全球71%的人類居住在58%的土地上,已屬低於90%的「危險區域」,這與當地人口大量發展有關(71%的人住在58%的土地上)。值得思考的是,就算多樣性高於90%,這些物種數量是否「夠完整」?裡面又有多少是「原生種」?多少是「外來種」?該研究考慮到這點,若外來種對當地是有益的,或是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可應付多樣性降至原本的80%、70%,那麼當今的問題將會少很多,只是人類是否能承擔這樣的風險?或是大自然是否允許這麼做?更多原文報導請點這裡

▼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人類世世代代責任。(圖/北市大地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