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落幕 外商下單更謹慎、對價格更敏感

圖爲10月16日,廣交會展館內的參展人員。(圖/中新社)

本屆廣交會第一期於19日收官,境外採購商線下到會超過10萬人,來自全球210個國家和地區。從數量上看,本屆廣交會首期的境外採購商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準。然而,外商下單更加謹慎,對價格也更敏感。

界面新聞報導,從外商結構來看,有明顯的變化。其中,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採購商近7萬人,比上屆同期增長65.2%。不少參展商均表示,客流對比上屆有明顯增加,採購商主要來自非洲、中東、東南亞、南美等地區,歐美客人偏少。

報導指出,外商回來了,但訂單是否一同到來仍需打個問號。一期落幕後,廣交會官方尚未發佈意向成交金額。不少參展商表示,客戶下單更謹慎,對於價格也更爲敏感,轉化率表現如何還要觀望。

臺灣採購商詹大興主要經營電器,他坦言,「今年行業景氣不好,消費力度有限,大家還在持續消化庫存。疫情期間三年生意還好,今年反而差了,訂單減少了五成以上。」他從另一個負責歐美市場的同行處得知,歐美去庫存的壓力也很大,「此前歐美客戶每次會訂很多,導致現在還會砍單。」

詹大興表示,這次來主要是跟老朋友見面、聯絡感情,至於具體採購還沒做出決定。

Medhat的公司主營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家電,他表示,疫情三年產品需求非常高,無論是產品範圍和數量都有很大的增加,這也導致疫情後,訂單量出現大幅下滑。

採購商下單更謹慎,同時也對成本端更敏感。Medhat提到,之所以選擇秋交會,「因爲秋交會的促銷活動力度更大,新產品也更多。」

不少家電參展商也觀察到採購商購買力的變化,訂單量、訂單頻率有所下滑,產品檔次會傾向中低端。山東小鴨集團家電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劉光敏認爲,人流只恢復到疫情前四五成。

另一層變化體現在進口方式上。中山市聯星電器製造有限公司亞洲銷售負責人Kakao提及,不少南亞、非洲的客戶會要求購買零部件,「他們自己有廠,尋找到替代品後可以減少成本。配件的進口關稅也會比整機低。」Kakao在展會上沒有等到歐洲客戶,「現在我們跟歐洲的交易方式主要是,提供樣品過去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