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學者:「入土為安」阻礙捐贈

臺大醫學院解剖學科教授李立仁曾到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交流,該校五名醫學生共用一具遺體,當地老師自信說,「我們學生的解剖經驗、團隊合作應該比臺灣好」。馬里蘭州立大學當地一年可收到二千具大體,一大比率是街友、無家屬者,遺體提供醫學生解剖教學、醫師作模擬手術及醫學研究。

李立仁說,最理想狀態是十名學生用一具大體,確保教學品質。但他執教的臺大醫科,目前十四名學生共用一具,授課時學生圍成二圈才能湊近看,參與度難免受影響。

李立仁幾年前到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訪問,當地醫學院老師稱,因爲大體老師充足,「要一人用一具大體都夠」,當地五名醫科生用一具大體老師上課,其餘大體還能用來做模擬手術,讓年輕醫師練刀。

爲何美國收募教學遺體較容易?李立仁說,華人「入土爲安」傳統民情,是阻礙國人捐大體的一大障礙;反觀美國,不僅州立大學有政府補助收募大體,也因美國喪葬費用高,捐出等於省下一大筆開銷。

李立仁指出,美國大城市中有許多街友,往往一陣寒流過後有不少街友凍死。西方國家的家庭關係不及華人緊密,死者若與家人關係疏離,往往沒有家屬出面處理遺體,當地法規是死亡三天後,遺體就可供教學研究使用。臺灣大體老師男女比率約四比一或五比一,國外也差不多,但女性通常較不願意被看光赤裸的身體,捐贈意願一向低於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