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繁花》向一座城市致敬

金宇澄窮數十年的文學編輯功力,將自己對小說的想法付諸《繁花》中。(崔欣攝/金宇澄提供)

電視劇《繁花》帶動上海黃河路各種美食。(新華社)

《繁花》多次出現的上海和平飯店。(本報資料照片)

瓦片溫熱,黃浦江船鳴。(東美文化提供)

「阿寶10歲,鄰居蓓蒂6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裡是半個盧灣區……阿寶對蓓蒂說,乖囡,下去吧,紹興阿婆講了,不許爬屋頂……蓓蒂說,曉得了。這一段對話,是阿寶永遠的記憶。」這是金宇澄的《繁花》,31個章回看似飲食男女、弄堂小語,卻被譽爲「上海的《清明上河圖》」,在導演王家衛眼裡,《繁花》更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全書1500處的「不響」既是創作態度,也是兩人的創作密碼。

美女變老人 靈光乍現

知名導演王家衛首次拍攝的電視劇《繁花》播出後即成爲兩岸熱議話題,改編自金宇澄原着《繁花》,金宇澄長期擔任《上海文學》雜誌編輯,在自己的小說也同樣以編輯對作者的要求看待,他認爲在80年代千篇一律的翻譯文體中,復古的鴛鴦蝴蝶派「很少見」,例如形容女孩子眼神明亮、流轉會用「明眸善睞」四字,儘管一般人可能讀都讀不順,金宇澄說:「但在文字上就是好看。」

把新文學運動後被判死刑的詞重新拿來書寫運用,金宇澄表示:「我個人認爲比翻譯文學的文字好看,因爲譯文腔看得太多了」。他以《繁花》向一座城市致敬,寫下兩代人的上海故事,一部分敘述20世紀60、70年代的上海,另一部分則是1990年以降的上海生活,敘事在一舊一新之間穿梭延伸,儘管許多人說不喜歡小說中描寫的90年代,「但是我還是要紀錄下來。」金宇澄說。

吃飯時聽到旁邊的小家碧玉被日本人包養了2年,就這麼自然而然在市井間聊起,這或許不是所謂的「三觀正」,卻是現實的社會,「是城市的歷史,特別生動」;說起寫《繁花》的乍現靈光,金宇澄表示在此前自己是在「昏睡」的狀態,只是一個冬日黃昏在路上見到一個美女在路邊擺攤,「她不認識我,我認識她曾是70年代南京路上的知名美女,猶如電影《真愛伴我行》中瑪蓮娜般的人物,總歸還是會成爲一個老太太!」金宇澄開始寫《繁花》,不帶批判地記錄,並認爲文學就是把過去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保存下來。

電視劇熱播 書市熱銷

2019年《繁花》在臺推出繁體修訂版,東美文化總編輯李靜宜表示,此書在大陸出版後隨即獲得「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TOP1」、「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和「第九屆矛盾文學獎」等大獎,許多友人極力推薦必讀,她自己卻因爲「第一本上海話寫成的小說」而猶豫許久,深怕讀不懂。「一旦讀了才發現其中的滬語書面體只會讓人感受到上海話的語調、速度、氛圍,卻沒有任何不懂的字或障礙,讀來只覺暢快而文字精美,打破現代文學以及對中國大陸文學的既定印象。」隨着電視劇熱播也確實帶動原着,李靜宜表示,《繁花》屬於長銷作品,近期更因此站上博客來即時榜,熱度帶動的銷量較之前多了五成。

作爲讀者,導演王家衛2013年便買下《繁花》版權決定翻拍,也曾對金宇澄打趣:「老金,你太虧了,這麼多故事應該可以寫成20本。」《繁花》人物多,故事線也多,曾有人評爲「像一萬個好故事爭先恐後地起跑,衝向終點」。一如原着中的阿寶與蓓蒂坐在屋頂上遠眺十里洋場的上海,王家衛的改編希望觀衆帶着《繁花》看《繁花》,找尋每個人心中的繁花似錦。李靜宜指出,王家衛的劇本將其中一條線拉出,也把一些重要角色融合,例如阿寶的初戀女友雪芝劇中到了香港改名蓓蒂,而在小說中蓓蒂只是阿寶的鄰居。

對王家衛而言,改編並不可能完全還原小說,而是選擇「不響」。「不響」意蘊千變萬化,既是無聲的喟嘆、沉默的姿態,又或者故意的冷淡。王家衛認爲「不響」不代表沉默而是留白,那些不能講、不想講,講了爲難自己傷害別人的便都「不響」。在劇末,以「人不響,天曉得」呼應原着的開端:「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