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西進減退 臺灣優勢剩健檢、居家醫療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自2011年起協助臺灣醫師申請大陸醫師資格,截至今年10月累計有1044人。圖爲臺籍醫生(右)在隔離區與護士交談。(中新社)

過去許多臺灣知名外科醫師每到週末,就搭機飛到對岸爲病人開刀,因而有「假日飛刀手」之稱,在鼎盛時期,這樣的醫師每年超過300位。如今這股「西進」風潮幾不復見,每年申請至對岸的醫師人數落到兩位數以下,醫界直言,大陸外科學得快,政策願意砸錢添設備,臺灣醫療如今的優勢,恐怕只剩健檢、公衛,以及居家醫療領域。

2000年大陸頒佈「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與管理辦法」,開啓臺灣醫師「西進」之路,2010年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爲臺醫西進風潮推波助瀾。

深耕大陸超過10年的中國附醫感染科醫師王任賢表示,過去「假日飛刀手」以外科爲主,「小刀」行情約1~2萬人民幣紅包,「大刀」有5萬,相當於20多萬臺幣。一名醫師表示,過去臺灣胸腔、心臟外科、整型外科等最夯,醫美外科醫師1個月密集排個5天,就能賺到在臺一半的薪水。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自2011年起協助臺灣醫師申請大陸醫師資格,截至今年10月累計有1044人。第1年最高有313人,2013年開始跌落百人,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每年申請人數僅剩個位數。今年疫情解封后雖有小幅回升,但仍不及疫情前的一半。

臺灣最早進攻到對岸設立醫院的廈門長庚,如今已升爲「三甲」醫院,相當於臺灣的醫學中心。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西進風」減退,一是受兩岸政治敏感氛圍影響,其次是大陸硬體設備追趕太快,「醫院比臺灣還豪華」,導致臺灣要在大陸經營醫療越來越不容易,「撐不下去的就不想玩了」。

「過去是大陸向臺灣取經,現在都是互相交流。」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分析,過去大陸缺乏足夠的醫師,隨着醫療水平提升,很多國外留學的人投入國內醫院服務,對於臺灣醫師的需求自然就下降。

王任賢指出,臺灣現在醫療優勢只剩下「預防醫學」,包括健檢、愛滋預防、疫苗接種等,像最早進軍大陸的聯新醫院,如今已經全數轉型爲健檢;而臺灣已經發展完善的「居家醫療」,也是大陸急需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