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影綽綽 “幫忙資金”難逃現形 優勝劣汰 監管嚴查規模失真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獲悉,有關部門正在就產品募集時藉助“幫忙資金”的情況約談相關私募機構。據悉,此次有多傢俬募機構被約談,相關私募機構被要求就“產品剛成立就有投資者大幅贖回,甚至是在成立當天就贖回”的情況給出合理解釋。在此期間,相關私募機構的新產品備案暫停,後續有關部門或視情況給出相應處罰。

“幫忙資金”一直是公私募產品發行中的一大問題。近兩年來,“幫忙資金”更是頻頻顯露蹤跡。但快進快出的短線資金,常常需要支付高昂的對價,還會影響基金經理的操作節奏,犧牲穩定性和業績,最後徒留一副產品空殼。

對於基金藉助“幫忙資金”保殼的監管正日趨嚴格。業內人士認爲,優勝劣汰應成爲基金髮展常態,同時也將有利於基金公司集中資源做好精品。

“幫忙資金”頻現身

一直以來,基金募集發行中常常出現“幫忙資金”的身影,但私募產品藉助“幫忙資金”的情況往往較爲隱蔽。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瞭解到,私募產品尋求“幫忙資金”一般出於兩種目的。一是市場情緒低迷時,產品募集規模較小,爲了達到相關規定要求的最低募集金額,部分私募會尋求“幫忙資金”以確保產品順利備案。去年5月1日起實施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中明確規定:“私募基金應當具有保障基本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實繳募集資金規模,其中私募證券基金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透露:“近兩年來,在市場低迷的背景下,主觀私募發行遭遇困境,例如有百億級主觀私募在頭部銀行渠道募資,最終只募到百萬級別的資金。2024年初以來,由於市場的波動劇烈,私募產品發行愈發困難,風光一時的量化私募產品也因大幅回撤同樣陷入發行困境。‘幫忙資金’的存在或非個例,甚至一些託管方會主動提供‘幫忙資金’。”

二是私募產品備案、開戶等流程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許多客戶不願意提前打款,一些私募爲了幫助大資金客戶省去資金的時間佔用成本,不得不尋找“幫忙資金”備案新產品,產品成立後安排“幫忙資金”撤出,客戶資金入場。

相對於私募產品來說,公募產品信息披露較爲透明,“幫忙資金”的痕跡往往更爲清晰。比如公募產品要求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而產品剛成立不久就突然公告發生大額贖回的案例並不少見,這很大程度上指向了“幫忙資金”。

在市場低迷、新基金髮行艱難之際,“幫忙資金”有時對中小基金公司新發產品達到2億元規模的門檻至關重要。若無“幫忙資金”的出現,新發基金產品不僅面臨發行失敗的可能,同時在季度末或年度末,將面臨規模增長停滯甚至縮水的尷尬。

另外,《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基金合同生效後,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因此,也有基金公司會在迷你基金面臨清盤風險時,尋求“幫忙資金”的幫助,使其維持一定的規模,躲過清盤線,這在機構定製化的公募產品中多有出現。

對於公募基金來說,季度末、年底等關鍵時點衝規模,也是其藉助“幫忙資金”的原因之一。“每到關鍵時點,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和業績的排名格外惹人關注,規模和業績的排名戰也成爲了一些基金公司例行的工作安排。”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渠道業務負責人說。

對價高 危害更大

無利不起早,“幫忙資金”一般不會白幫忙。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說,更是要支付較高的對價“搶資金”。

業內人士透露,“幫忙資金”有很多是券商資金,這類資金或以交易量爲對價,基金公司最終可能以交易佣金的方式將“幫忙”的好處返給券商,“羊毛出在羊身上”。前述大型基金公司渠道業務負責人表示,由於被動產品近年來受到投資者的歡迎,所以不少基金公司大力佈局ETF產品,很多ETF尤其是寬基指數ETF同質化嚴重,不排除一些產品在激烈的“發行戰”中找“幫忙資金”的情況,一旦資金撤走,這些產品規模就會迅速萎縮。而以交易佣金作爲對價,是這類產品常見的手法。

“資金都是有成本的,有成本就需要支付對價。怎麼付,最終還是要基金公司想辦法,有些公司從自身的收入中想辦法,更多的還是由在管的基金產品做變通處理。到了年末,之前業界對於規模特別看重的時候,甚至出現搶資金的情況,對價高還要找關係,真的是‘年關難過’。”曾在一家中小基金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業內人士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瞭解到,一些基金公司支付給“幫忙資金”的對價,甚至比產品本身賺到的收入還要多。“即使是‘賠本賺吆喝’,該發的新產品還是要發的。”有基金公司人員表示,“基金公司不能一直沒有新產品。長時間沒有新產品發行,就沒有未來的生存空間,那是不行的。”

儘管支付了昂貴的成本,但“幫忙資金”真的能夠幫到基金公司,幫到基民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出於成本及其資金安全要求,“幫忙資金”在基金資金池中留存時間較短,對於基金公司和基民的中長期利益而言十分不利。

“幫忙資金”的存在,除了造成規模失真外,大額“閃退”還會影響基金經理的操作節奏,鉅額資金進出可能會影響基金產品投資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並可能引起基金份額淨值異常波動。一旦“幫忙資金”撤離,甚至可能出現基金清盤的風險。

“新基金也好、迷你基金也罷,如果能吸納相對中長期的資金,可以在市場中從容地尋找投資機會。但是,‘幫忙資金’的大進大出,基本意味着基金產品不可能是正常管理的狀態。”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據他介紹,有“幫忙資金”的存在,基金的投資就一定要穩,要留有大量的流動資金,甚至只能持有現金進行管理,這對於其他的投資者來說,就是被區別對待,有時候甚至是被犧牲。

前述大型基金公司渠道業務負責人表示,基金公司在年底找“幫忙資金”衝規模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這些申購資金並不是有效管理規模,不會給基金公司帶來實質性規模的增長,更不會帶來利潤,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是個賠本買賣,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此外,基金公司在“幫忙資金”身上投入的成本,其實可以用於提升投研能力、團隊建設,進而提升持有人體驗,額外的渠道成本不僅會直接拖累基金公司實力的提升,也間接地影響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優勝劣汰應成常態

監管部門設定基金的成立和存續規模門檻,本意是爲了保障其基本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從根本上是爲了保護投資者利益。藉助“幫忙資金”規避監管,顯然有違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初衷。

“監管部門明確嚴厲打擊利益輸送、非公平交易等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爲。這些基金定期報告反映出來的‘幫忙資金’的蛛絲馬跡,建議監管部門做重點關注,還行業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態,也還給基金經理一個專業立身的行業環境。”前述基金經理表示。

事實上,對於“幫忙資金”的監管正日趨嚴格。

私募產品方面,4月30日最新發布、將於8月1日起實施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明確了私募產品募集不得藉助“幫忙資金”保成立。其中第四條規定:“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不得低於1000萬元,不得通過投資者短期贖回基金份額等方式,規避前述實繳規模要求。”

此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通過鎖定期的安排,進一步強化了對資金短期進出的監管。第七條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引導投資者關注基金長期業績,強化對投資者短期投資行爲的管理。基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不少於3個月的份額鎖定期或者與基金份額持有期限對應的短期贖回費用安排,收取的贖回費用應當歸屬基金財產。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員工跟投本管理人管理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其份額鎖定期不得少於6個月。”

與此同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還明確了私募產品的存續門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上一年度日均基金資產淨值低於1000萬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向投資者披露本條第三款的潛在影響及相關安排。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上一年度日均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萬元,或者連續60個交易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萬元情形的,應當停止申購併在5個工作日內向投資者披露;停止申購後連續120個交易日基金資產淨值仍低於500萬元的,應當進入清算程序。

公募方面,當前迷你基金的問題已引起監管部門注意。據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監管部門鼓勵基金公司承擔迷你基金的各類固定費用,不再從基金資產中支取。如果基金公司不承擔迷你基金固定費用,須在2024年6月底前給出解決方案,並於2024年底前改變產品的迷你狀態或清盤相關基金。同時,監管強調,嚴禁藉助“幫忙資金”等形式規避支付迷你基金固定費用。

總體來看,基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是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的。業內人士認爲,“清盤不是洪水猛獸”,一些產品可能有其特殊的誕生背景,當其不適合當下的市場環境,存續成本高於價值時,應該順其自然走向清盤。優勝劣汰應成爲基金髮展常態,同時也有利於基金公司集中資源做好精品。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