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走出行人地獄 標線、工程如何改造臺灣路?

事發三個多月季韋亞再回到事故路口,已改爲行人專用時相。季韋亞表示「我的家人已經走了,希望其他人不要發生這樣的問題」。 記者遊昌樺/攝影

臺灣交通狀況屢屢被外媒形容成已是「行人地獄」,幾乎成爲壟罩臺灣交通的巨大陰影,2022年就有150人在路口喪命,過去十年,臺灣行人的死亡數甚至成長9%。對此,臺大土木系教授許添本表示,政府一直推動禮讓行人,當然是正確的,但傷亡並沒有降低,他建議關鍵在於全面改造道路,才能整體改善。根據營建署統計,2022年改善809處危險路口,但臺灣還有上萬個路口亟待救援,行人該有的三大友善要素,庇護島、人行道、左轉車道,臺灣不但不夠普及,指引行穿線、行人庇護島這些設計規範,也從未強制立法,屬於參考性質,友善行人環境一比較,臺灣落後世界至少30年。

以2022年底發生在臺中市北區學士路英才路路口的悲劇來看,當時伊拉克籍丈夫季韋亞與太太、兒子一同走在行人斑馬線上,但就被左轉的公車給撞上,媽媽和一歲嬰兒在車底被拖行10多公尺,當場沒有呼吸心跳。時隔多月,季韋亞重新回到路口,他依然不解,他與太太都是走路絕對不看手機的人,自認有着良好習慣,但還是無端走入「行人地獄」,於是,事發後他反覆檢視車內監視器,他認爲豐原客運陳姓司機左轉時,不但未看斑馬線有無行人,甚至在行人步行時還加速通過。

悲劇已然造成,該怎麼避免同樣情況反覆上演?聯合報採訪團隊重回現場,發現號志已被改爲行人專用時相,也就是說行人過馬路時,不需要與任何轉向車輛爭道,減低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但改善號誌只是短期的,許添本與營建署道路工程組張之明組長都表示,設置左轉車道纔是長治久安的方向,避免讓左轉車搶快通過對向車道。張之明解釋,用工程手法讓駕駛人能夠「一定得停」會是比較好的做法,也是世界趨勢。

從工程改造道路這股風潮也正在一點一滴的影響臺灣,像是劉冠頡是網路社羣「標線改造臺灣路」的主編,曾去歐洲擔任交換學生,返國後才得以比較出臺灣道路對於行人的極度不友善。他帶着採訪團隊來到高雄市瑞隆路,認爲看似寬大的四線道路,但兩旁都被臨時停車跟路旁商家塞滿,行人走在瑞隆路上可說是險象環生,包括採訪當天,他都被路旁機車輕微擦撞,劉冠頡表示,如果把四線道的外側縮減,由四減爲二,外側車道改爲停車區跟行人道,如此一來可以讓行人有更寬廣的行走區,也能解決商家的生意問題。

至於車道被縮減,高雄市交通局科員莊哲維則表示相當認同,他認爲透過空間的整頓,可以重新引導車流動線,而且駕駛路線由寬變窄,也有助於提升駕駛專注力。莊哲維同時也是「標線改造臺灣路」的主編之一,他們這幾個道路醫生正在編寫完全道路設計手冊,試圖重建臺灣道路幾何教育。莊哲維表示,臺灣目前的道路設計規範,大多是文字敘述,圖片都是20、30年前的樣本,他要建立圖比文多的手冊,讓第一線人員更有能依循的空間與範本。

走出行人地獄專題,試圖從過往悲劇着手,重新檢視事故道路有無重新規劃、改造,並且提出解方,要避免重大事故,重點並不只在於加強執法以及行車教育,而是能否透過公衆參與、思考,以及道路改造,納入更多行人 自行車以及公共運輸,描繪下個世代的城市面貌,才得以真正的走出行人地獄。

高雄市瑞隆路商圈外側車道幾全被臨停車、商家招牌所佔滿,不止行人難以順暢行走,輪椅族更是險象環生。 記者李文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