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用四根弦表現戰爭

用四根弦表現戰爭。(圖/讀者雜誌提供)

人類歷史上,用音樂描寫戰爭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就是一部著名的描繪戰爭的音樂作品。爲了真實地再現戰爭場面,有的版本甚至在這首管絃樂曲的配器裡用了真的大炮,這張加入大炮聲響的錄音唱片賣得非常好,叫作「《一八一二年序曲》大炮版」。但中國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都不是百分之百地描摹或者模仿真實的世界,而是以抽象和寫意爲主。據我所知,只用一件四根弦的樂器表現戰爭,並且表現得非常出色的只有琵琶。有趣的是,兩首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表現的是同一場戰爭,即西元前二○二年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

同樣的一場戰爭,同樣的樂器,留下了兩首十分精彩、無法互相取代的樂曲,這是琵琶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這場持續了數年的楚漢戰爭,最後在垓下結束,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朝。

《十面埋伏》也叫《楚漢》。王猷定在《四照堂集》裡記錄了一個人稱「湯琵琶」的演奏家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不但如此,慢慢仔細聽,還能聽到金鼓齊鳴、刀劍相擊、弓弩響箭、人馬進退的聲音,似乎真實的戰爭場面就在眼前。再接下來,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英雄自刎等,諸音並作,聲如畫圖,只用十根手指、四根絲絃,不但完美生動地表現了一場戰爭,而且細膩、真實地刻畫了戰爭中人的思想感情。

《十面埋伏》也叫《淮陰平楚》,歌頌的是勝利者劉邦,它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形式,從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衆軍奏凱、諸將爭功,一直到得勝回營,這些段落繪聲繪色地刻畫了這場戰爭中的各種場面。但兩相比較,《霸王卸甲》更注重的是戰爭中的人,是戰爭當中主角的心理和感情。

《霸王卸甲》裡有一個段落「別姬」,描寫回天無力的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項羽最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嘆,在琵琶曲《霸王卸甲》中得到濃墨重彩的精心刻畫,化成了一段無比柔婉悽美、動人心魄的旋律。琵琶顆粒狀的聲音從樂師指下迤邐而出,如大珠小珠綴成的珠串,纏繞着一對生離死別的魂靈,這段音樂令無數人熱淚盈眶。虞姬目睹項羽的敗局,爲了讓心愛的人能夠放下自己,逃出重圍,爭取東山再起,選擇自刎而死。這位美麗的弱女子從此以勇者、貞者的形象永留人間,她將殉情和殉國合二爲一,堪稱史上最壯烈的離別。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人跟人的感情卻最真摯、最感人。這兩首樂曲都很精彩,但因爲《霸王卸甲》更強調人的心理活動,強調感情,就更經聽,更經得起咀嚼、品味。

(月兒高/摘自中信出版社《中國人的音樂》一書,本刊節選,供圖/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田青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11月號》)

《讀者雜誌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