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小熊」爺爺!北市動物園34歲臺灣黑熊辭世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臺灣黑熊「小熊」成爲34歲的「熊瑞」,由於老化身體機能大幅降低,於昨日辭世。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高齡臺灣黑熊熊瑞「小熊」陪伴遊客將近35個年頭,是動物園界紀錄最老的亞洲黑熊,於昨天傍晚離世。動物園表示,小熊近幾年陸續出現老化症狀,例如脊椎骨刺、關節炎、高血壓等,經過2天治療不見好轉,最終人道處理盼小熊在生命最後階段不要辛苦承受疼痛與壓力。

北市動物園表示,即便已經步履蹣珊,在保育員的心中仍是永遠的「小熊」,謝謝小熊在動物園陪伴許多人成長,成就衆多美好回憶,「謝謝你讓我們可以照顧你、陪伴你直到最後」。

北市動物園說,臺灣動物區的黑熊「小熊」,在1989年10月31日來到動物園,當時大約出生2至3個月大,送牠到動物園的是住在新北市的民衆陳先生,當年在阿里山的路邊發現小熊被關在籠子裡兜售,當下心生不忍,因此掏腰包買下小熊,並把牠帶到動物園,希望小熊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顧。小熊在保育員的照顧下逐漸長成了健壯的大熊,再漸漸地變成小熊爺爺,在細心呵護下,小熊轉眼間度過了34個寒暑,陪伴了無數來到動物園的大小朋友,而小熊也成爲「熊瑞」級的黑熊爺爺。

北市動物園指出,已經成爲「熊瑞」的小熊如同其他老年動物,近幾年陸續出現常見的退化症狀,像是脊椎骨刺、關節炎、高血壓等,毛髮則從年輕時的濃密烏黑亮麗變得日漸稀疏,行動也逐漸緩慢,靠着保健和預防的藥品以及保育員細心呵護,在臺灣動物區的黑熊養老村養老。但2月24日傍晚,保育員發現小熊動作變得更加吃力,到25日小熊的下半身甚至已經無法動彈,保育員及獸醫一起將「小熊」帶到醫院檢查。

根據各項指數及電腦斷層的結果評估,獸醫發現小熊有明顯的脊椎贅骨生成及椎間盤疾病,尤以後段腰椎最爲嚴重,可能導致脊髓與神經根的壓迫而使下半身無法移動。經過2天急症處理及雷射治療,狀況依然不見好轉。

動物園考量小熊過於年長,不適合進行手術,且即使術後亦難以復健,因此治癒機率極低。由於大型動物長期躺臥將會很快衍生其他身體不適或褥瘡等,經過相當多的討論及動物福祉評估,最終還是艱難地做出人道處理的決定,希望小熊能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要再辛苦承受疼痛與壓力。

「最後一天,保育員爲小熊鋪着厚厚軟軟的乾草牀,讓牠吹着暖風,所有照顧過牠的保育員也都來到身邊,陪牠走完最後一段路」北市動物園表示,近幾年照顧小熊的日子,讓動物園同仁們認識到熊科動物老年後將可能面對的疾病,也累積到如何照顧年老動物的寶貴經驗。動物園會永遠會記得小熊壯碩的美麗身影,以及聽到保育員呼喚時,耳朵如同雷達般轉動不停的模樣,「謝謝你小熊,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