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業績發佈會丨中信銀行零售業務貢獻度提升,“淨息差要比同業少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北京報道

“經過2021年—2023年的三年努力,我們已經從發展修復期走過能力構建期,進入了穩定發展期。”3月22日,在中信銀行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爲過去三年的發展做出瞭如上總結。

根據年報,2023年中信銀行營業收入2058.96億元,比上年下降2.60%;實現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67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91%。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9.0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91%。2023年不良貸款率1.18%,比上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07.59%,比上年末上升6.40個百分點。

受市場利率下行、讓利實體經濟、負債端成本下降難等因素影響,2023年中國銀行業淨息差空間持續收窄,整體經營壓力加大。在此背景之下,中信銀行如何增強經營的穩定性?業績發佈會上,方合英以及中信銀行行長劉成、副行長鬍罡、副行長呂天貴、業務總監陸金根詳細介紹了中信銀行的經營狀況、未來戰略規劃,並就市場關心的淨息差、零售戰略、資產質量、資本補充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迴應。

站在第二個三年規劃的時間點上,方合英提出了新三年戰略規劃,明確要全面建設“四有銀行”,跨入世界一流銀行競爭前列,提出“五個領先”的銀行戰略,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客戶定位、 業務定位和區域定位,爲中信銀行的高質量發展謀篇佈局。

淨息差將持續收窄,目標是比同業少降

作爲銀行主營的存貸款業務的營收體現,利息淨收入對營業收入的貢獻度最高,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保持合適的淨息差水平有利於銀行補充核心資本以及提升風險抵禦能力。過去一年來,息差持續收窄,已成爲銀行面臨的經營壓力之一。

“未來息差會不會收窄取決於多種因素。”劉成表示,從短期看,我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階段下行到相對中高速增長的階段,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大的支撐,利率下行有利於實體經濟的恢復。央行前不久表態降息降準都有進一步的空間,說明利率還在持續下行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利率下行過程中,銀行淨息差會面臨持續收窄的壓力,但淨息差也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變量,而是多種因素最後決定的結果。比如,監管部門對息差的高度關注,金融秩序的規範等,都有利於息差的穩定,有利於銀行業的穩定。

數據顯示,中信銀行2023年營業收入中,實現利息淨收入1435.39億元,下降4.72%。實現非利息淨收入623.57億元,增長2.65%。從佔比看,利息淨收入比重進一步下降。2023年中信銀行利息淨收入佔比69.7%,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非利息淨收入佔比30.3%,比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

近三年來,中信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2021年、2022年、2023年具體數據分別是2.05%、1.97%、1.78%。劉成指出,“如果連續看2022~2023年兩年,中信銀行淨息差比行業平均少降12個bp,還是非常不容易的。2024年要繼續把穩息差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堅持做好量價平衡,努力做到量適價好。”

實際上,中信銀行在三年前就提出了穩息差的經營思路,進行了前瞻性佈局,連續四年把穩息差作爲第一經營主題。劉成強調說,真正要穩住淨息差需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發力,重在負債端,兼顧資產端。

在負債端,中信銀行形成了較好的控成本基礎和負債成本的管理體系。其中,通過對存款結構的優化來降低存款成本,活期存款佔比上升,低成本存款增速較高,爲全行壓降高成本負債創造了空間。據瞭解,在2022~2023年,中信銀行存款成本率累計下降了4BP。在資產端,關鍵是提升資產收益率,不能簡單地客戶下沉、風險下沉,要在保持風險控制能力基礎上,儘可能地提升總體的資產收益率。

“淨息差比往年會降是肯定的,我們的目標是比同業少降”,這是中信銀行未來努力的方向。

從對公到零售,已過零售業務補短板期

以對公業務起家,中信銀行的傳統優勢也在於此。數據顯示,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淨收入856.58億元,較上年下降4.02%,佔營業淨收入的44.81%;其中公司銀行非利息淨收入128.27億元,較上年減少4.67%,佔非利息淨收入的22.89%,較上年下降1.36個百分點。

對公業務對營業收入的貢獻度雖有所下降,但一直穩定在40%以上。2021年、2022年、2023年,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營業收入佔比分別是46%、44.7%、44.5%。在對公金融穩定發展的同時,中信銀行在2021年提出了“零售第一戰略”的發展目標。

“我們要集中網點、科技、薪酬和人力等資源,共同把新零售託舉起來,成爲中信銀行最大的增長力。”兩年前,方合英在2021年度業績發佈會上提出了發展零售的目標——兩到三年內實現零售板塊收入佔比超50%,營收規模和經營能力往第一梯隊去靠。

從當前情況看,中信銀行實現零售業務對營收的貢獻度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2021年、2022年、2023年,零售銀行業務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是40.4%、40.1%、42%。對於過去兩年來,中信銀行在零售業務交出的成績單,呂天貴總結了三個方面:一是盈利能力增強;二是市場競爭力提升;三是“五主”(主結算、主投資、主融資、主活動、主服務)關係更加緊密。

目前,中信銀行管理資產規模4.3萬億元,私行客戶管理規模上了萬億臺階,全行個人客戶將近1.4億戶,富裕貴賓客戶突破400萬戶,私行客戶突破千萬戶。在可比口徑下,零售個人管理資產和個人信貸(含信用卡)的總量和增量均站穩同業前二。有2/3的分行在當地市場的個人存款、貸款市場份額實現雙提升。

發展零售金融,中信鉚足了勁。這幾年,中信全行信貸資源優先向零售業務傾斜。連續4年專項增配零售隊伍,2023年配置零售的投顧、財顧、市場經理隊伍近300人。更重要的是,零售的戰略認知真正轉化爲生產力。全部37家分行的一把手親自宣導“零售第一戰略”,將總行管理層的戰略期望和戰略要求,轉化爲分行行長親自推動的自覺執行力。

再往前看,回顧2017年以來中信銀行零售發展之路,從原來“一體兩翼”(即以對公業務爲“一體”,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爲“兩翼”)到“三駕齊驅”(公司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三駕齊驅),就是突出了零售銀行的戰略定位。

方合英表示,零售業務的發展框架從“零售二次轉型”到“新零售”,可以八個字概括爲“高舉穩打,日積月累”。從當時到現在,中信銀行做零售業務不是追求熱點,而是真正的遠謀遠慮,不只是目標考覈驅動,而是更多依靠體系和能力去驅動,不只是“頭腦發達”(即依賴總行端的頂層設計),更是要強調“四肢健碩”,就是分行和支行的發展力。

“現在,我們的零售業務已經過了補短板期,下一步要適時推動升級,繼續謀優謀強謀先,打造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方合英如是說。

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加大,四管齊下補資本

銀行是風險的經營者。2023年,中信銀行不良貸款餘額648.00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13億元,下降0.63%;不良貸款率1.18%,比上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07.59%,比上年末上升6.40個百分點。以上指標有3個達到了2014年以來最好水平。

面對國內外的多重壓力與挑戰,中信銀行採取了針對性的風險防範和化解措施,綜合運用清收、轉讓、重組、覈銷、抵債等多種方式,加大了風險化解及不良處置力度。中信銀行近幾年一直圍繞控新“三張表”、清舊“三張表”,加強細緻的表格化管理,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2023年,中信銀行不良貸款處置822億元,同比增加26億元;實現已覈銷資產清收165.3億元,同比增加30億元,增幅達到22%。胡罡特別指出,“目前我們已覈銷資產中,有追索權的資產還有1873億,其中56%是零售資產,44%是對公資產。零售資產中相當一部分是信用卡和有抵押的個貸資產,對公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股票質押的資產。”

數據顯示,在對公房地產、個人住房貸款、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無同比口徑)等重點資產領域,2023年不良率分別是2.59%、0.5%、0.037%,其中對公地產、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0.49個百分點、上升0.08個百分點。中信銀行解釋稱,受房地產銷售低迷、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不良率較上年末有所上升,但關注率有所下降。同時,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抵押率維持在39%左右水平,抵押物充足且穩中向好,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整體風險可控。

呂天貴進一步補充說,從產品結構看,我們認爲不動產貸款業務是個貸業務的“壓艙石”。截至2023年末,中信銀行抵押類貸款佔比達84%,信用類貸款(含平臺)佔比爲16%。回看過去5年,中信銀行個貸不良率增長0.32個百分點,其中0.22個百分點是按揭(和房抵經營貸)業務帶來的。

“原因是過去幾年執行紓困政策,符合政策的逾期貸款風險延遲顯現,去年6月政策結束後不良有所增加。”呂天貴表示,從抵押率情況來看,中信銀行個貸房產抵押類貸款總體抵押率約爲44%。再看信用類貸款,主要圍繞公積金、社保、中信銀行自有代發工資等白名單客羣經營,其中主力產品信秒貸不良率只有0.99%,是相對高定價、高收益的產品。

從資本充足率看,中信銀行仍然面臨壓力。2023年,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爲12.93%,比上年末下降0.25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10.75%,比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99%,比上年末上升0.25個百分點,全部滿足監管要求。方合英坦言,“在同業當中,我們的資本充足率,特別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相對居於中下游水平,相對來說資本壓力是比較大。”

他解釋說,“中信銀行充足率相對較低的原因與前幾年消化處置不良力度較大,同時節奏比較靠前有關。前幾年處理得比較早,造成內生資本補充少,同時過去的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風險資產的增長,造成資本消耗比較大。但是,隨着歷史‘包袱’逐漸出清,還有輕資本轉型力度加大,資本狀況有所轉變。”

值得關注的是,貸款投放加快,銀行資本的消耗也隨之加速,資本的管理和補充尤爲重要。方合英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兩個性”。一是平衡性,即資本的佔補平衡。中信銀行現在每年利潤可留存的補充資本大概超過400億,能夠支撐5000-6000億的資產增長,與實際需求是相當的。二是“合理性”,保持信貸規模合理增長。

何爲合理?在方合英看來,首先,要保持對實體經濟比較強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和自己的風險控制水平相當;第三,滿足企業的合理需求,不去人爲創造信貸需求;最後,絕不搞爲了營收的規模衝動。我們不斷加強對“風險滯後性和收益當期性”的認識,所謂“以量補價”也好,“以價補量”也好,我們都不推崇。未來,除了繼續要保持穩定增長的信貸投放策略,大力拓展非息收入以外,要四管齊下,補充資本和節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