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黨百年”成爲電影節亮點

6月11日晚,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金爵獎評委會主席黃建新攜評審團成員陳哲藝鄧超、馬可·穆勒、馬提亞斯·德爾甫、娜塔莎·德維萊耶、周冬雨亮相。而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征程起點的電影《1921》則被選爲本屆影節開幕影片

報名影片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經歷疫情的嚴峻考驗,中國電影依然迸發出強大的活力。據悉,今年上海電影節收到的報名影片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共收到來自113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影片4443部,作品數量比2020年增加了750部,比2019年增加了479部,爲歷屆最高。展映的400多部影片中,世界首映73部,國際首映42部,亞洲首映89部,中國首映99部,總計303部。

2021年中國重量級影片頗多,也因此本屆上影節開幕式紅毯星光熠熠。《狙擊手》導演張藝謀、張末演員陳永勝、章宇、劉奕鐵、王梓屹、陳銘楊、王乃訓程泓鑫 以及特別出演張譯林博洋亮相;《革命者》監製管虎、 導演徐展雄、總製片人樑靜與演員張頌文、韓庚、白客、章若楠亮相;於冬、蔣德富、張涵予、袁泉李晨、馮文娟、張天愛代表《中國醫生》出席;於冬、蔣德富、陳凱歌、徐克、林超賢、陳紅、樑鳳英、李晨、胡軍代表《長津湖》劇組亮相;此外,將於6月18日上映的《了不起的老爸》導演周青元與主演王硯輝、張宥浩、龔蓓苾亮相。

《1921》率先與觀衆見面

今年是建黨百年,“致敬建黨百年 ”也成爲本屆電影節的一大亮點。《1921》這部凝聚了幾百位中國電影人數年心血的匠心製作,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率先與觀衆見面,可謂意義非凡。不同於以往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的編年史結構,電影《1921》緊扣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全景式地講述了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建立過程中鮮爲人知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記錄了這段艱辛而又光榮的歷程。

影片通過銀幕藝術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件,通過描繪百年前的有志青年們不畏犧牲、救亡圖存的奉獻精神,向觀衆闡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正是爲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而誕生的歷史必然。

除了《1921》外,本屆上影節還特別策劃了“百年征程·紅色光影”單元,通過放映講述各個時期紅色故事的經典影片,展現建黨以來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唱響優秀黨員和英雄人物事蹟的讚歌,影片包括《白毛女》《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革命家庭》《英雄兒女》《南昌起義》等。

論壇“探索”主旋律市場

除了影片展映外,今年的金爵電影論壇也確定了“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探索”的主題,探討影視人如何選好題材、講好故事,推動中國影視高質量發展。電影市場“紅色光影,致敬百年”慶祝建黨百年電影海報展以另一種方式展現我國新時代影視創作生產百花齊放、雅俗共賞的格局;“中國影視之夜”系列活動以“輝煌2021”的主題,回望2020年影視領域成就、展現2021年影視產業趨勢。

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售票根據疫情防控規定仍將在線上進行,每場售票率不超過75%。上海共有40家影院參與展映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部影片,目前所有影院已經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文/本報記者 肖揚

關注

開幕影片《1921》揭開神秘面紗

上海電影節11日在上海開幕。電影《1921》成開幕影片,正式揭開其神秘面紗。

作爲今年暑期檔最重要的建黨百年主旋律電影之一,《1921》由著名導演黃建新執導,包括黃軒倪妮、王仁君、祖峰、劉昊然、宋佳等衆多演員加盟,雖然還未公映,就已經引起了人們關注。

黃軒在本片飾演“一大”代表之一李達。他表示,在出演李達之前,自己先閱讀了包括李達傳記在內的大量書籍和資料,對李達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由此,他認識到李達在1921年時的重要作用,包括他和毛澤東的同鄉之誼,他翻譯的書和創辦的學校以及對當時進步青年的巨大影響。

黃軒說在創作過程中,導演曾告訴他:由於之前《建黨偉業》已經拍過類似題材的故事,因此再拍難度非常大。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編年史的縱向敘事,《1921》就以1921年這一年的“橫截面”視角切入;而且,不同於以往重在歷史事件的宏觀視角,《1921》以人物爲中心,去符號化,力圖以充滿“煙火氣”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先輩風貌。黃軒透露,除了具體的史實外,《1921》還有一些寫意的部分,這些構成了影片的又一個特色。例如李達家對面總有一個小女孩,那是一個希望的象徵;又如通宵草擬完《中國共產黨綱領》以後,李達衝上了天台看到了新生的太陽,爲曙光的降臨而暢快吶喊等等。“在寫意的部分我覺得還是很有感染力的。”黃軒說。

製片人任寧則介紹,《1921》在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過程時,着重體現了“火種”與“人民”這兩個概念——“火種”的概念從南陳北李開始講,到十三個代表匯聚上海召開一大。正是他們承擔了點燃思想火種、傳播思想力量的作用。理論知識的指引正像李大釗先生說的那樣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李達、李漢俊包括陳望道等,都是最早把國外馬列主義的哲學文章翻譯過來的思想先覺者,就像片中毛澤東的一句臺詞“你們的文章是年輕人心頭的一盞燈”。火種之外,影片也展現了同期英美菸草工人的大罷工,“工人運動是行動,用以說明思想理論和行動結合的重要性,從這兩方面對1921年建黨的過程作比較全面的展現。”

影片所體現的另一個概念是“人民”。其中最爲主要的一個橋段就是李達執意要將已經排好版的譯稿中“百姓”一詞改爲“人民”。據任寧介紹,創作團隊研究了很多資料後發現:無論是編雜誌還是寫文章,李達都有一個很執着的精神,經常爲了一個詞的使用反覆推敲很久。於是創作團隊便基於史料中的人物進行合理的藝術創造,將“百姓”改爲“人民”。這個細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人物性格的表達,還有一個更深的“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的含義在裡面。

文/本報記者 肖揚

對話

黃軒:理想主義,讓我走近李達

在《1921》中,黃軒飾演主人公李達。對於這個角色,他有着怎樣的認識?在拍攝過程中,與合作者又有哪些難以忘懷的經歷?日前,黃軒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

談人物塑造

他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

北青報:爲了塑造這個人物做了哪些準備?

黃軒:我看了他所有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當時就覺得李達的性格是倔強的,他會跟陳獨秀正面爭吵、文人氣息非常強,骨子裡還是非常直率的,甚至有執拗、較真的地方。我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找尋他人物性格的可能性。我還會從他的夫妻關係,他跟毛澤東的關係中尋找人物特性,再加上聯想,去把他儘可能完整地呈現。

我覺得李達一定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的人物。他一個人辦雜誌,領頭建女子學校,傳播先進理論。他的理想主義性格一定會使他呈現出情感非常飽滿和直率的狀態。

北青報:在處理和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你本人跟李達在性格上是完全相反的還是也有共通的地方?

黃軒:我自己也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人,比如說我想改變一些東西或者我想達到一些東西的時候,會表現出執拗和迫切感。雖然我們遇到的時代背景不一樣,遇到的環境不一樣,要做的事情不一樣,但是那種情緒和內心的動機我覺得我是能理解他們的。找到相似的地方,再去加以聯想和放大。

平時我也喜歡看看書,加上我對歷史這些也比較感興趣,導演可能也覺得我身上有一點文人的氣質吧。導演跟我合作過,他可能也能看到我性格上有溫和的時候,也有非常執拗和直率的時候。有時候跟導演聊天喝點小酒,講到一個自己非常理想化的東西也會眼睛充滿了光彩,眉飛色舞,導演可能看到了我身上這些元素,覺得這些都可以放到李達身上吧。

談參演體驗

比拍《建黨偉業》輕鬆得多

北青報:你在《建黨偉業》中飾演劉仁靜,這次飾演李達這個主要的角色,出演這樣的電影會有壓力嗎?

黃軒:第一次飾演劉仁靜的時候,演出的經驗非常有限,合作的演員相對都是比較成熟的演員,那時候我會比較緊張,每天都要看指示,看大家怎麼演。這一次,一是在十年前就已經演過這段歷史了,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也還算充分;二是拍攝前的幾個月我們就開始做功課;三是跟導演也比較熟悉了;四是來的演員,其中一些也都是我的朋友,比如倪妮、張頌文老師,大家都很熟悉了。這樣,來現場就沒有那麼緊張了,相對十年前拍《建黨偉業》時輕鬆得多。

戲重當然會有壓力,第一場出場的時候我是長頭髮。我是在戲裡剃的頭髮,沒剃頭前我看着鏡子,覺得裡面的自己完全不像李達,所以很忐忑——剃完頭後像不像李達?頭髮刮光後戴上眼鏡走出來,自己還充滿希望地走出來仰看藍天、陽光,並撓撓腦袋。看回放的時候,我心裡踏實一些了。

北青報:這幾年,你出演了不少主旋律的電影和影視劇。出演這類影視作品,和出演其他類型有什麼不一樣?

黃軒:我覺得從塑造角色表演上沒有太多的區別,演的都是人,體現的都是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只是講的故事不一樣。不一樣的一點就是說如果演主旋律,我們要演一些史實的人物,要尊重這個人物很多真實的事情、尊重他真實的性格,不能像演其他原創作品,想怎麼演跟導演溝通就行。演真實歷史人物譬如李達,無論從外形還是各個方面,包括他做的事情、說的話,他的情緒和情感,都要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以藝術聯想和創造。這點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

本組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滿羿 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