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賣愛心難經營!企業應認養庇護工場 提升品質創生機

▲庇護工場不應該只賣愛心,而是要培養身障人士能進入一般職場。(圖/資料照,示意圖,下同)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庇護工場只能賣愛心?每到年節禮品銷售熱潮時期,常會看見政府首長名人帶着一羣障者,盼社會展現愛心,用購買支持身障者;從愛心角度思考庇護工場,一直都是一般人對庇護工場的理解。但庇護工場機制設立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讓身障者最終可進入一般就業市場,庇護工場則提供了這些身障者在過渡期間的職能訓練

目前臺灣的庇護工場大多數不是扮演過渡期間的角色,而是成爲中、重度身障者的永久工作場域;但雪上加霜的是,庇護工場的定位在政府勞政體系下被視爲企業,應致力於經營管理、推廣產品及建立專屬品牌

而庇護工場從社會福利單位轉換成自負盈虧的企業營利組織,除了要面對原本中、重身障者沈重的職業訓練,更要兼顧市場與行銷推廣的責任。但在原本社工人力有限、行銷資源與人才不足的狀況下,經營缺乏專業、產品無法創新;面對年年虧損的壓力,最後只能操作愛心,成了每家庇護工場最深的無力感。

爲了解民衆購買庇護工場商品消費行爲,長期關注社會各項公益議題左腦創意行銷公司針對庇護工場商品的品牌、品質競爭力、行銷等問題,於今年2月22日至3月3日舉行網路民調,共回收308份網路問卷,有效樣本數爲298份。左腦創意行銷呼籲,企業、設計師以及行銷專業團隊主動認養庇護工場營運,一起創造好商品。

根據網路民調,儘管有70.1%受訪者知道什麼是「庇護工場」、59.4%表示買過庇護工場的商品,但其中,有57.2%表示「只買過一次」,17.9%「買過2次」,買超過3次的更是隻有13.2%。也就是說,在購買過庇護工場商品的消費者中,購買超過一次的比例偏低,爲31.1%,而在購買過庇護工場商品的受訪者,對於品質的反應兩極,51.7%認爲「很好,喜歡」,認爲品質普通或不好有46.9%。

在購買動機方面,則有高達97%受訪者表示,購買庇護工場商品的動機是「愛心」及「做好事」。而被問及庇護工場及商品的問題時,重複選項的回答依比例高低依次爲「行銷手法老舊」(63.2%)、「產品不夠市場化」(51.7%)、「公益目的不清楚」(32.1%)、「組織財務不夠透明」(28.2%)、「商品包裝不佳」(22.5%)、「價格太貴」(19.1%);也有人回答是「負面流言」、「通路太少」。

專題新政府上臺第一關!進擊的美豬

圖集】臺豬攻美豬!國民黨佔立法院杯葛林全

【圖集】反美豬嗆林全!養豬戶強翻闖立院

►►更多政治影音、報導,請鎖定【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

Live!【ETtoday直播國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