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年輕化 上下肢機器人復健改善

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左)指「穿戴式外骨骼下肢機器人」是透過下肢活動的輔助裝置,幫助中風患者恢復腿部力量,提升活動力。(羅浚濱攝)

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左)指「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能改善中風患者關節活動,增進肌耐力,促進手部的動作控制。(羅浚濱攝)

在科技廠上班的45歲劉姓女子,長期加班出現急性腦出血導致中風,造成右側肢體癱瘓,手腳無力,行動不便,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救治,復健科主任賴宇亮在劉女住院期間掌握復健黃金期,導入「外骨骼穿戴式動力機器人復健訓練」,輔助神經復健功能,劉女經過1個月的復健訓練,右側手腳靈活度已逐漸好轉。

賴宇亮指出,「穿戴式外骨骼下肢機器人」是透過下肢活動的輔助裝置,以膝關節爲軸心,輔助動作與控制,利用動力輔助和阻力訓練神經復健的記憶,幫助中風患者恢復腿部力量,提升活動力。

另外,「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是透過多指節設計,運用外部動力輔助來帶動手指,導引患者做重複訓練,依照患者個別需求的阻力和速度,藉由機械重複的精準度,達到改善中風患者的關節活動,增進肌耐力,促進手部的動作控制。

賴宇亮說,一般中風患者做「外骨骼穿戴式動力機器人復健訓練」,透過治療師指導進行高強度的反覆練習,來促進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手腳靈活度大多能在3到6個月達到復健改善效果。

賴宇亮並指國內中風越來越年輕化,提醒民衆生活作息要正常,千萬不要長期熬夜,萬一發現手腳無力,或者講話不清楚、流口水,甚至手腳麻木或無力情況,一定要儘速就醫。

賴宇亮建議年輕人要預防中風,最好每年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如果本身是心衰竭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則做3D超音波檢查,預防突然性的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