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林富士逝世 作家曹銘宗憶「亦師亦友」:不捨多於悲傷

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逝世,作家曹銘宗昨日在臉書上回憶起他與林富士曾經相處的過往。曹銘宗說,自己寫過的專題報導,常請請林富士給予指教,「林富士年紀比我小,卻是我的亦師亦友」,曹銘宗感嘆地說,但去年林富士指點他寫的臺灣歷史小說,如今已完成,可惜無法請他寫序了。

林富士爲臺灣歷史學者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其專業領域爲宗教史疾病史、文明史數位人文

談起林富士逝世,曹銘宗說,「我不捨多於悲傷」,林富士罹癌病苦三年,因化療導致多重疾病,仍盡力做好人生功課,如今終於放下擔子。上星期五,富士因呼吸代償問題陷入昏迷,由於疫情住院病人只限一位家人陪同,昨天,他病情沒有好轉,最後只能以手機跟他道別

林富士曾說他研究的是「小歷史」,但曹銘宗認爲,「其實出於他對社會底層的關懷」。曹銘宗說,在擔任記者時,因採訪而認識林富士,當時他在研究「臺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原來,林富士在雲林臺西鄉下長大,當地沒有醫生民衆生病常求助童乩,這是他研究童乩的動機。後來,林富士又研究「檳榔文化史」,讓曹銘宗大開眼界,原來當年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寺留學取經時每天吃檳榔,韓愈、蘇東坡朱熹都是檳榔族。

曹銘宗說,「林富士喜歡研究庶民的生活,並希望藉着他的研究來提醒大家:人民是歷史的主體」。

除了歷史學術研究之外,曹銘宗認爲,林富士還有兩項成就,包含1994年代,李登輝總統主政時,由杜正勝主持改版國中教科書《認識臺灣》,以提升臺灣史地教學比重,其中「社會篇」由林富士、彭明輝編寫。另外,也包含中研院自1984年開始主導臺灣「數位典藏」、發展「數位人文」的工作以來,林富士扮演重要角色,犧牲奉獻的幕後人物

「林富士年紀比我小,卻是我的亦師亦友」。曹銘宗回憶起林富士,他以穿越時空的宏觀探究本質微觀,詮釋、分析萬事萬物,常在與他交談中得到啓發和鼓勵。

林富士曾說過,「史家、記者最主要的社會角色都是溝通者,都可以稱之媒體,他認爲記者應該扮演減少誤會、對抗、衝突的溝通者」,這個觀念提醒曹銘宗身爲「媒體人」的本質,也強化曹銘宗對新聞工作的信念。曹銘宗說,林富士是胰臟癌開刀,這三年已有隨時辭世的準備,他一方面妥善安排後事,一方面努力完成計劃中的寫作,讓人感佩。曹銘宗最常做的就是送去基隆滷肉飯和水煮豬腳,因爲林富士曾提過,這是他父親生前常吃水煮豬腳,他以吃水煮豬腳紀念父親。「今年端午節,我在疫情中宅配冷凍水煮豬腳給他,現在想來非常欣慰」。

林富士最後感嘆地說,「去年,他指點我寫臺灣歷史小說,囑咐翁佳音和我合寫飲食的臺灣史,都已經完成,可惜無法請他寫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