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與臺船簽署MOU 加速黑潮發電研發布建

中研院長廖俊智(左)與臺船董事長鄭文隆合影。 圖/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25日宣佈與臺船公司(2208)簽署「海洋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正研發製造100瓩(kW)洋流渦輪發電機,預計今年在臺東外海下水測試。雙方合作將結合中研院的海洋能研究能量,以及臺船公司在海事工程的優勢,加速「黑潮發電」的海上測試與布建。

廖俊智指出,全球淨零轉型的關鍵,在於創新科技的即時研發與應用實踐。臺灣東部黑潮是全球第二大洋流,臨近海岸、流速強、穩定性高,可開發的海流能潛能相當可觀。海洋流全年各時段皆可發電,且發電過程不須使用燃料、不會排放溫室氣體或污染物,因此成爲基載電力新希望。臺灣在過去十幾年已投入研發海洋能發電技術,但在選址及海事工程、洋流發電機固定及電纜輸送技術方面一直遭遇挑戰。

廖俊智還提到,中研院2022年發佈《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除了去碳燃氫、地熱、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生質碳匯,即建議政府儘速推動海洋能的開發,被喻爲「淨零5支箭」。

目前在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內設置「海洋能專題中心」,積極投入研發,已在海洋流偵測、洋流渦輪發電機制造、錨定方法研發上取得進展。經執行東部海域船次調查,逐步建置黑潮精細觀測與模擬數值資料,初步選定臺東成功外海海流較穩定、海牀地質條件較佳處,做爲黑潮發電可能的布建場址。

中研院正研發製造100瓩洋流渦輪發電機,如潛艇般具有抗腐蝕、抗壓的能力,並預計今年展開現地投放測試。

廖俊智表示,臺船爲我國最大的造船公司,希望透過臺船的船舶製造與維修、支援離岸風電等海事工程技術,研發端連結應用端,加速技術落地實踐,幫助臺灣儘速提升零碳電力的佔比。

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因應國際環保法規提升和航運業減碳需求,臺船近年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研發,包括設計建造海洋研究船、環保船舶、智慧節能減碳技術及儲能系統等。他強調,中研院「黑潮發電技術」已有初步進展,與臺船在船舶製造與海洋工程的豐富經驗結合,將爲海洋能源技術的實現提供穩固基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危機,海洋能被視爲零碳能源的關鍵選項。中研院與臺船的合作,將科研力量與產業實踐緊密結合,雙方共同推進海洋能科技發展和應用推廣,爲臺灣乃至全球的綠色轉型貢獻力量,攜手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