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癌中成藥,療效來源於五種“西藥成分”

著名抗癌中成藥,療效來源於五種“西藥成分”來源:藥智網/頭孢

近日,患病多年的朋友偶然間從網絡上得知一種抗癌神藥,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特地向我諮詢一下是否真如傳言中有效,可當我看到這個所謂“神藥”的說明書,心中頓感“奇葩”。

這款在報紙、電視及網絡上大肆宣傳的抗癌神藥名曰“志苓膠囊”,2005年由福州世紀星製藥有限公司獲批上市,2016年則由福建省泉州海峽製藥有限公司接替生產,最新上市許可持有人爲福州市新海利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8月30日完成最新的補充申請。

來源:藥智數據

關於“志苓膠囊”的有關介紹,是由抗癌專家潘明繼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基礎後,獨立研創的中西藥結合專利抗癌藥,最初經30多年的臨牀實踐和動物實驗不斷篩選和完善得出的結果,用黃芪、絞股藍、臼英、甘草等16味中藥爲主,輔以螺內酯、法莫替丁等5味化學藥,利用了中藥的扶正抗癌、提高免疫、調理脾胃作用,揚長避短,互補其不足,起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療效。

經650例Ⅱ、Ⅲ期臨牀試驗結果表明:對中晚期癌症氣陰兩虛的症候有效率達91.3%,對各種癌症引起的發熱、疼痛、咳嗽、氣喘、失眠、食慾低下、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面色無華等症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能全面解決各種中晚期癌症患者諸多症狀的痛苦綜合症。

圖片來源:藥智數據

但是,如果深究“志苓膠囊”適應症與處方成分的關聯,把適應症中發熱、疼痛、咳嗽、氣喘、食慾不振、失眠、神乏、體重減輕等症狀,與其中西藥成分一一對應,無疑會發現一件更有趣的事情。

似乎,如果僅僅將吲哚美辛、醋酸地塞米松、螺內酯、法莫替丁及地西泮五款化藥聯合配伍,也能達到“志苓膠囊”中宣稱的各項功效,醫生更能根據患者個體因素增減,達到更精準、更合適的個體化用藥。而不是如“志苓膠囊”一般固定成分、固定比例的複方製劑所來的死板。

圖片來源:益藥·康德樂大藥房官網

另外,據網絡資料顯示志苓膠囊售價550元/瓶,共36粒,一瓶僅足夠患者用藥4天(9粒/每日),年治療費用超5W,遠高於吲哚美辛、醋酸地塞米松、地西泮、螺內酯等單獨的西藥的年總治療費用,這又是爲何?

而且,從根本上來講,複方製劑相比單獨的中藥成分與西藥成分,在研發上可不僅僅是簡單的1對1或1對2的問題,其中更要研究西藥成分的療效與安全性,也要研究中藥成分的療效與安全性,更要證實中西複方製劑的療效要大於兩者單獨用藥、毒副作用要低於兩者單獨,而這一點上至少大多數複方製劑是並沒有足夠多臨牀數據進行支撐。

而在“志苓膠囊”誕生之前的年代,有着相同原理的“中西藥複方製劑”早就已經氾濫成災了,據瞭解,經國家審批的含西藥成分的中成藥有160餘種,均爲Z字頭批號,也是在1985年《藥品管理辦法》實施後,國家嚴格藥品審批制度,已經淘汰了一批質量、效果不好的中西藥複方製劑,而對部分具有較好療效且並無巨大毒副作用的複方製劑,國家則選擇保留了下來。但在如今就連PD-1都能內捲到很多創新藥企無以爲繼的時代,實在想不出這樣將中西藥成分糅合在一起的“縫合怪”有什麼流通於市面的價值?

對此,藥智網數據中心主任、原重慶腫瘤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夏學勵表示,中西藥複方製劑的出現是有特殊背景的,以前國家提倡中西醫結合,卻有很多人因此掉入了“中西藥合用治療疾病效果會更好”的誤區,再加上當時國家對於這類藥的審批也比較寬鬆,在2000版藥典中收錄了幾百種,且大多數集中於抗感冒藥、止咳平喘藥、胃腸類藥等種類,添加的西藥成分主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麻黃鹼、苯海拉明、維生素C等。

但這類藥的安全性問題很多,隨着不良反應報告的逐漸增加,再加上人們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加深(中西醫結合不等於中西藥合治),國家也開始重視這類藥了,相繼淘汰了許多品種,到2010版藥典就只保留了20多種。

總而言之,這類藥是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的存在,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西醫講究配伍,中西藥複方製劑則完全沒法把握兩者原則。雖由於目前中國本身的特殊情況,短時間內不可能盡數淘汰這類藥,但總體上我們卻也應當倡導在不合理藥物上淘汰問題上,能更加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畢竟就前景而言,這類藥毫無疑問是不樂觀的,個人認爲淘汰也是遲早的事。

責任編輯:青黴素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文章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