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開徵戰爭稅—抗中保臺怎能一毛不拔!

「聚旗效應」係指在國際危機或戰爭中,一國之政府或政治領導人物,可以在很短的期間內,獲得國民的高度認同;此一國民基於愛國心對於政府的支持,可以拿來作爲「戰爭稅」開徵的立論基礎。圖爲位於巴黎羅浮宮、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之《領導民衆的自由女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作品/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日前財政部長於立院表示,若發生戰爭,爲籌措軍費,加稅或費都有可能。經媒體報導後,行政院發言人急忙出來滅火,說明目前沒有戰爭稅(費)之規畫,財政部也特別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目前並無研議徵收;此一情境,微妙又滑稽!

根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財力動員準備分類計劃主管機關應策訂動員實施階段戰費籌措、預算轉換及金融外匯管制事宜。」其中,「財力動員準備分類計劃主管機關」正是財政部;「動員實施階段」係指:「戰事發生或將發生或緊急危難時,總統依憲法發佈緊急命令,實施全國動員或局部動員時期」;而「戰費」則是指「戰時預算」。

按此,財政部研議開徵戰爭稅、策訂戰時預算,是依法行政,發言人何必倉卒否認?部長又何必把說出來的話,再硬生生地吞回肚子裡?

在平時,財政爲庶政之母;在戰時,財政更是國家社稷存亡攸關。隨着兩岸緊張局勢的升高,除目前後備動員教召的擴大、義務役役期的延長、國防經費的擴增、軍事特別預算的編列…...種種戰備措施外,開徵戰爭稅、提撥「戰爭準備金」,是財政備戰之理當所爲。

豈能口口聲聲抗中保臺,手中的荷包卻是緊緊拽着;那怕是有一絲要多繳稅的風吹草動,發言人、新聞稿等各種宣傳工具,立馬極力否認與撇清,這一毛不拔的抗中保臺,也太廉價。

戰爭稅的開徵,不是沒有論述的根據。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理論上有個概念,稱之爲「聚旗效應」或「國旗熱」(rally- around-the-flag effect or syndrome),用以描述在國際危機或戰爭中,一國之政府或政治領導人物,可以在很短的期間內,獲得國民的熱烈支持。

例如,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逕自宣佈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的舉動,使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支持率上升10個百分點至71.6%;2022年俄烏戰爭的引爆,也讓普亭的支持率上升到69%。甫方結束的2024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普亭更是以87% 的得票率當選,創下蘇聯解體以來,得票率最高的俄羅斯總統勝選人。另一方面,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支持率的上升更是不遑多讓,在2022年戰爭初期,曾經一度達到90%。

「聚旗效應」下,國民基於愛國心對於政府的支持,正可以拿來做爲開徵戰爭稅的立論基礎。過往,英國經濟學家皮考克(A.T. Peacock)和魏斯曼(J. Wiseman),檢視英國1890–1955年的財政支出後認爲,社會大動亂(例如,戰爭)的發生,會激起人民對課稅的容忍度提高,造成政府支出規模產生向上移動的「位移效果」(displacement effect)。

更有甚者,「聚旗效應」也可能因爲外溢效果,使戰爭的一國,取得來自他國的支持,並改變國際地位。俄烏戰爭於歐盟東境開打,使歐盟境內居民對於歐洲整體的「超國家」意識更加提升,愈發感受歐洲整合與團結的意義與價值。按此,歐盟對於烏克蘭在軍費與其他各方面的援助,其實也可以視爲一種「回報」。

烏克蘭於2004年的「橙色革命」後,積極爭取加入歐盟,但苦無突破性發展。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同年6月23日,歐盟授予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候選國地位;去年12月14日,歐盟開啓對烏克蘭入盟談判。若非戰爭,事態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快速的轉變。

但應注意的是,「聚旗效應」只是短期效果。當過度操作恐懼或戰爭時間拉長,造成社會持續動盪不安,會激發人民的反感與反戰情緒,進而動搖執政者統治的基礎。總而言之,成功的「聚旗效應」必須要能使全國國民,有同屬一體的認知,不能有分屬不同羣體的感受。

讓人懷疑的是,在臺灣的「政治企業家」們(競選公職者及其任用政務官員)長期操弄意識形態、遂行黨派鬥爭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還否能夠發揮任何的「聚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