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

吳兆麟正在思考,旁邊的鄧玉麟已經率先出聲附和了:“我湖北因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瞭如今革命成功之因,但同時一旦軍政府與清軍交戰,勢必這種地理優勢將爲敵人所掌握。這時候鄂中之地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了!”

他離開了自己的位子來到會議室內懸掛的地圖前,說道:“各位請看...鄂中北臨河南、又可阻省內另一屯兵重鎮襄陽清軍進犯,西可覬覦鄂西、鄂北之地,一旦滿清韃子自陝西、四川調兵,也可於此處廣佈城防,堅決不令我軍政府面臨腹背臨地之險境!因此按某的意思,鄂中當掌握在我軍政府手中,可遣一員大將駐守,然後整頓兵權、安撫民心,廣徵壯丁、修築城防...”

鄧玉麟爲屋內衆人詳細介紹道,他說的簡單明瞭,想必之前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準備,不過令吳兆麟心中更加不安的是,會場內的多數人都點頭聽他介紹....一種叫做陰謀的氣氛瀰漫....

鄧玉麟並沒有提及湖南,屋內也沒有人質疑,原因無他,在座的各位均屬軍政府的高層,自然知道那湖南黨人早就聯絡上了軍政府,約定了與本月24號發動起義!

“大家的意思呢?”

孫武淡聲問道,這幾日居正沒少向他開炮,雖然不耐...至少表面上他要比以前好說話的多了!話也比以前少了許多,以免又遭居正炮轟....倒不是真怕了這居正了,相比較居正,他更在意的反而是一直都表現的十分淡然的譚人鳳,這位纔是同盟會中地位僅次孫黃的重量級大佬,他自來到湖北之後便隱於幕後,反而任由更加年輕也有衝勁的居正‘打天下’,令他心中忌憚到了極點。

湯化龍眼珠一轉,心中便有了想法了...只是,他又隱晦的看了黎元洪一眼,發現對方也正在看他,見他眼神過來,黎元洪微微點了點頭,然後便是閉目不語,像是在養神一般。

湯化龍心中大叫一聲“果然”,頓時明白了在這幾日的兩虎相爭中得了不少好處的黎元洪必是事先有人通了氣,或者乾脆說是有人過來拉攏了一番,看他這般做派顯然是得了不少的好處,嘴角笑意更濃,這位黎菩薩最近可是學足了菩薩做派,兩方都不得罪大撈好處。

兩人乃是一派,既然已經明白了對方的意思了,他當下便率先站了出來:“鄂中之地既然如此重要,免不了當潛一員大將坐鎮。我與那第一標...不,現在的第一鎮統制李漢並不相熟,不知道此人可堪大用?鄂中肩負四戰之責,他若能力不足,當換一員大將駐守,免得我軍政府與清軍交戰之時落入腹背受敵的兩線交戰之中....”

湯化龍說完之後便落了座,他現在乃是閒職在身,能夠參加軍政府的會議,完全是黨人爲防民心生變,加上他又是省內立憲派的領袖之一。政治經驗十足的他自然能夠拿捏的準自己的位置與分量,所以加上這一次發言,他也不過在軍政府的軍務會議上開了兩次口罷了。

鄧玉麟接口道:“第一標皆是新軍出身,戰力倒是不俗。只是其統制李漢人方回國,於國內之軍制、之政務多有不瞭解。況且此子桀驁,吾恐其爲我革命軍政府再招惡敵,當遣一員文武雙全又素有德望之臣代之掌握鄂中,方纔能安軍政府之危!”

“只是...此人對於治軍頗有些手段,加上鄂中乃是第一鎮攻下之地。若此時換將...先不提鄂中方面反應,豈不坐實了了我革命之軍政府乃是無量之政權,打壓我革命之同志嗎?”

吳兆麟的臉色卻不太好看,他擔心引起連鎖反應,本不欲干涉,但觀會場內的形勢,孫武乙方不依不饒,顯然已經打定了決心要拿下鄂中了,同盟會不知道什麼原因、無論是居正還是譚人鳳等竟然都沒開口,眼觀鼻鼻觀心...好似會議擺設一般。領教過李漢手段的他也算對此人有些瞭解,他可不認爲這廝會放任瞧不上眼的革命黨奪權,到時候若真起了爭端、內亂,可真是白白便宜了一旁覬覦的清政府了,只能出口提醒一番。心中卻是對這爭權奪勢的軍政府更加失望。

“爲我革命之成功,難免要行些非常之手段...濟武、世泰說的對,鄂中如此重要,我軍政府對於李漢此人之底細又不熟知,何況軍中素有傳言,此人曾經對待革命同志惡語相向,更有甚之還曾囚禁我革命之骨幹,這般卑劣行徑與清兵有何不同,軍政府斷難將鄂中如此重要之地交與他駐守...”

等了半天發現再無人發言之後,孫武這才站起身來,慷慨激昂的說道。

下面一羣人心中暗罵,如今在李漢的一番背後推動之下,三鎮誰還不知共進會爲了奪取第一標的控制權曾經派人暗殺與他,之後的第一標出走更是驗證了衆人的猜測。他孫武倒是不在乎,做了第一次了,還會在乎再來一次嗎?何況第一標拿下鄂中之時未收到武昌方面半天支援,共進會下令斷去了第一標的補給之後,若不是他另有手段從洋人那裡置換到補給,如今能不能拿下鄂中還是未知數,更何況單立一軍。

吳兆麟心中不屑,面上卻不露出半天表情來,心中卻在尋思孫武等人着急拿下鄂中是不是還有其它的意思!

“等等....”

清兵大軍壓境,這幾日省內物價飛漲,尤其是食鹽更是有價無市,關於這些他是知道的。他乃是湖北本地人,自然知曉省內現已探明的出鹽點只有應城縣一處,而應城赫然就在鄂中之地,傳聞如今已成鄂中軍政府的臨時駐地。而且他自熊秉坤處也隱約聽到了些風聲,軍中曾與李漢接觸過得人都在傳此人回國之時曾帶有海外千萬華僑援助巨資,若傳聞是真實的話,也不怪掌握軍政府又囊中羞澀孫武等人要打他主意了!

“何人可擔如此重任?”

居正旁觀了許久,終於開了口。不過與其說他詢問,倒不如說走個過場來的更加明顯。

孫武答道:“京山劉英堪當此任...此公乃我軍政府副都督,於省內頗有功望,加上又有京山起義之功,其所帥之第二鎮雖方組建、如今卻已顯威力,據京山電報...昨日業已拿下重鎮鍾祥,由他坐鎮鄂中再合適不過!”

劉英乃是共進會元老,資歷說來與孫武相當,加上兩人私交甚篤,推他執掌鄂中也在情理之中。

“嗯!”

出乎意料之外的,尋常會議之上很少發言的譚人鳳卻出聲附和了起來,“丹書(劉英字)素有大志,堪當此職!”

劉家乃是京山大族,家中富庶、此人對於同盟會也多有接濟,因此不但大老黃興與他私交甚佳,譚人鳳也與他見過幾面,對他隱有好感。

兩位大佬都同意了,會上哪裡還有人會不開眼的跳出來生事,吳兆麟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麼,最後還是搖頭不語了。

之後經過一番討論之後,軍政府決定任命劉英爲鄂中革命軍分政府總指揮,京山分軍政府併入鄂中,又派出以參謀處參謀李濟臣爲首的一行三十多位新軍軍官出身的團隊趕赴鄂中輔佐劉英,至於李漢又許了他一個苦差事--襄江河遊擊將軍,督令其儘快進攻襄陽南下的劉溫玉大軍。

可惜....一行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新任命被送出後的幾天內,鄂中形勢鉅變...武昌徹底失去了對其掌控...

第88章 應城風雲(1)第四百七十八章第585章 發現第393章 共和黨黨魁第186章 《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第377章 靠攏第661章 拖第715章 不宣而戰7第388章 來與去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449章 大戰(六)第95章 應城某處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456章 走向談判?第520章 東交民巷的炮聲第346章 聯合鹽業成立與北使碰面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641章 南洋變局1第384章 四點要求第736章 罵名我來當1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320章 漢陽一夜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275章 重九舉義與撒網第256章 奪關(上)第522章 走向和談(上)第582章 國土雖衆,但無一寸多餘第48章 炮八標據守中和門第28章 密信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653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5第144章 酒宴(1)第329章 河南!四川!第548章 夜談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598章 末日臨頭第694章 矛盾激化2第251章 接管縣城第728章 遼東惡戰3第181章 將回應城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13章 義莊(上)第129章 落魄的騙子(中)第198章 禮和洋行第487章 回擊與剋制第451章 大戰(八)第354章 民心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569章 山東危機(1)第281章 信陽動第672章 俄國十二月革命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750章 和談(完)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8章 馬賊來襲(1)第719章 不宣而戰11第648章 捷報頻傳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309章 戰重慶(下)第25章 嚴中直第384章 四點要求第四百六十四章第548章 夜談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572章 山東危機(4)第393章 共和黨黨魁第310章 鄂西之變第617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2)第3章 拯救村民第332章 就任川督(上)第20章 逃脫第73章 有人惦記第506章 雷霆(2)第301章 勸進(上)第351章 暗流涌動(上)第72章 後手第299章 枝江(上)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715章 不宣而戰7第467章 大膽的計劃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277章 謊言與合作第691章 重要第62章 城內形勢第550章 戰車第646章 反攻1第551章 妥協第587章 照會第4章 方老先生第694章 矛盾激化2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402章 吞併甘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