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華夏殖民地的春天(一)

1640年11月8日,僅用了兩天時間,李毅船隊便安然返回了新華夏灣內的碼頭。他們的勝利歸來使得整個新華堡歡聲雷動,就連那些八旗奴隸們都在興高采烈地談論着之前一直困擾着他們的野蠻人的覆滅。

看着從船上魚貫而下的貝齊米薩拉卡人,他們由衷地陷入了高興之中。他們不清楚這些野蠻人爲什麼會發了神經主動來招惹他們,也許是東岸人侵犯了他們的土地,又或者是褻瀆了他們的傳統什麼的,不過誰在乎呢?如今他們都被消滅了,這片土地上再也沒人能夠質疑東岸人的權威了。東岸人已經展現了自己的力量,即使再不開化、再愚蠢的野蠻人此刻也應該知道害怕了。

果然,就在這個月接下來二十多天內,附近再也沒有出現任何野蠻人的窺視、騷擾。他們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個無影無蹤,伐木營地、水泥窯、磚窯以及一切他們曾經出現過的地方都失去了他們的蹤影,就彷彿他們從未來過一樣。

關於抓獲的總計987名貝齊米薩拉卡人的處置問題,史欽傑在和李毅商量後還是決定將他們送往南非,交給莫茗處置,以和他置換一些相對可靠聽話的八旗奴隸到新華夏地區來使喚。除了這些奴隸外,李毅還帶走了部分駝峰牛、一百根經過初步處理的紅檀、黃檀樹木——這些都是要運回本土造船廠去烘乾後拿來造船的。

李毅船隊走後,12月10日,第二艦隊的“超勇”號巡洋艦護送着一艘南海運輸公司的商船意外地來到了新華堡碼頭。與他們同來的,還有河中鎮鎮長、南非開拓隊副隊長劉昂,他奉執委會命令押運着一批物資、人員來到新華堡。

“是什麼風把你吹到這邊來了?”迎接出來的史欽傑也是一頭霧水,他並不清楚執委會爲何會在這個時候派人過來。而且,他和劉昂也不是很熟。劉昂是軍情繫統出身,很早就去了南非和莫茗一起主持河中堡的事務,說來今天這次碰面居然還是他們之間的第三次碰面。

“是東南貿易季風把我吹來的。”劉昂也開了個玩笑,“好了,到你的城裡面去看看。這裡可真熱,得有28度以上了吧?這雨也真大,南非是不可能見到這麼大的雨了。呵呵,想來老天真是偏心,你們這邊雨水這麼充足,卻又讓南非那麼幹旱。”

“你以爲我想這裡這麼多雨啊?”史欽傑將手裡的雨傘遞給了劉昂一把,然後說道:“一個不小心就要發洪水,這可不是鬧着玩的。而且,這裡氣候溼熱,植物生長特別快,今天清除的雜草和灌木叢,也許過幾天就又長出來了,令人頭疼得很。而且,雨水太大了也不好,土壤裡面的礦物成分都被雨水沖刷走或者滲透到了深層土裡面,所以耕地略有些貧瘠啊。”

“呵呵,知道你是農業專家。”劉昂笑了笑,說道:“淋溶作用我還是懂的。不過也不是沒法解決嘛,只要做好稻田排水,應該能減輕這種狀況。而且,你還可以在收穫水稻後接着種一茬玉米和甘薯之類的深根農作物,以充分利用深層土壤肥沃的地力。這樣能一年三熟,一茬水稻、一茬玉米、一茬甘薯,擦,不要太爽哦,比南非那邊一年一熟強多了啊。”

“離種地收糧還早着呢,你知道的,我這邊目前還一個居民都沒有呢,奴隸們還要修城牆、修下水道、修房子什麼的,根本沒有墾荒種地啊,就連伐木的人手都不足呢。”史欽傑搖了搖頭,一邊走一邊和劉昂說道。

“這次你可失算了哦。”劉昂舉着雨傘,神秘地一笑,然後朝後面船隻甲板上努了努嘴。

史欽傑轉頭望去,只見那艘笛型運輸船上,一個個身披油布雨衣的男男女女正小心地順着繩梯往碼頭棧橋上爬。他們有的人身上還揹着一個小小的包裹,有的人更誇張,背上的包裹裡赫然裝着一隻活蹦亂跳的豬仔或羊羔,看起來就像是來此地拓荒定居的一樣。

“這是……”史欽傑的腦子一時有些轉不過彎來,“這是定居者?不對啊,原來執委會和我約定的是41年10月份纔會有第一批居民過來的,現在這裡還沒建設完畢呢,怎麼就有定居者過來了?他們不怕這裡的惡劣環境麼,怎麼隨意更改計劃,這不科學!”

“情況有變。”劉昂簡短解釋了句,然後朝史欽傑說道:“好了,你派人來接收這些新居民就可以了,具體的情況我們到地方了再談。”

“也好。”史欽傑點了點頭。

兩人一前一後到了屋內,史欽傑命勤務兵給兩人各端上來一杯茶。劉昂喝了一口,然後皺着眉將茶末吐了出來,說道:“一股發黴的味道。”

“有嗎?”史欽傑有些尷尬,然後自嘲地笑道:“這裡天氣過於溼熱,很多東西不好保存,發黴很正常,反正我已經習慣了,聞不出來了。”

“好了,不扯別的了。”劉昂此時也坐直了身子,朝史欽傑一本正經地說道:“這次我給你們新華夏殖民地送了四百多名移民過來,具體名冊一會給你。這四百多人都是以前從好望堡逃亡到河中堡的英國移民,大部分是愛爾蘭人,小部分是英格蘭人。他們中除了少數已經獲取了身份證的留在了河中堡外,剩下的我都給你帶來了,現在把他們交給你,作爲新華堡的第一批定居居民。你得好好安置他們,說實話,雖然他們以前一直是黑戶,但也是我們河中堡的老居民了。要知道,最初莫隊長可是根本不願意放他們來這裡的呢,後來還是執委會決定給河中堡補充四百名法國移民和兩百名瓜拉尼人後才放行的。”

“呵呵,莫隊長真是做得一筆好生意。”史欽傑笑着說道,然後面色一整,向劉昂保證道:“你放心吧,既然來到了新華堡,那麼他們就是我們這裡的正式居民,肯定不會虧待了他們的。這下好了,有了這些人手,椰樹溪水庫旁邊就可以開墾出一些耕地來了。嗯,這事最近這兩天就要着手準備,先冒雨把土地平整出來,灌溉水渠也要修建起來。如果時間抓得夠緊的話,沒準還能搶種上一茬甘薯呢。至不濟,也可以先開闢一些菜田出來,先種些菜,省的以後艦隊來了還要去西面的葡萄牙人那裡去補給。”

看着史欽傑在那裡盤算着農事,劉昂有些啞然,這人還真不愧是農業部出身呢,整天腦子裡琢磨的便是怎麼種田。

“還有啊,你先別忙着盤算你的那些事情,這次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劉昂看着史欽傑的眼睛說說道:“這次執委會從本土調撥了一些技術人員過來,一共五十來人,他們大都是從國內造船廠、錨鏈廠、船具廠等造船相關單位抽調的一些技術員和熟練工匠,此外還有一些人是從本土木製品加工廠抽調的人。執委會在看到5月份從你們這裡運回去的一些優質木材後,立刻決定加快新華夏殖民地的建設進度,並儘可能給你們最大的資源傾斜。這些技術員和工匠們便是首批派過來到這邊支援你們建設的,你放心,他們來之前已經在本土簽了協議,以後就都算新華堡的人了,下一步還會把他們的家人以及戶籍接遷到這邊來。按照執委會的意思,新華堡先依託這些人初步搭起一個木材加工廠、一個木材烘乾窯和一個小型造船廠的架子出來。等到下一階段人員富餘後,再想辦法擴充這些廠的實力,爭取將其全面運轉起來。”

說到這裡,劉昂的語氣都有些酸溜溜了起來。要知道,河中堡到現在才只有一個規模很小的修船所,只能爲過往船隻進行一些有限的維修服務。莫茗和劉昂兩人不知道向本土申請了多少次要求擴大修船所規模乃至在南非設立造船廠的事情,但是每次都被駁回了,理由不外乎是“技術人員不足”、“不適合”等等。沒想到新華夏這邊還啥也沒提呢,執委會就巴巴地把人都送過來了,這真是人比人得死啊!

“那敢情好啊!”史欽傑也興奮了起來,只見他搓着手,在屋子裡來回走着,然後才說道:“建造船廠和木材加工廠是好事啊。人手不足可以想辦法,我們這附近的那些土著都是馬來人後裔,他們本身就會造一些獨木舟,也會修一些木製房屋,木工和造船水平不錯的人應該不會少。到時候我可以派人去招募他們,不行就抓捕,總之先遷移一部分人口倒新華堡來做工。他們有點基礎,幹個打下手的活計應該不成問題,這樣就能解決很大一部分的人員缺口了。”

劉昂聽了更是愕然。合着這新華夏殖民地的****運還真不錯啊,和他們做鄰居的還都不像河中堡那邊都是些呆頭呆腦的黑人、紅人,而是已經步入封建文明或者至少某些技術接近封建文明的馬來人後裔。

哪一項都比不過人家,這河中堡以後還如何和新華夏殖民地爭奪執委會的資源啊。想到這裡,劉昂都有些憂傷了。

第二百九十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一)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十二章 新的拓殖(二)第三十五章 棉布市場(一)第四章 公司在行動第一百八十六章 丘區(二)第六十六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丘區(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響(三)第三十九章 河中堡的困境(三)第六十八章 新產業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四章 安齊拉納納(四)第四百零五章 既要戰爭,也要發展(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一)第七十四章 南方戰區(一)第二十五章 聖奧古斯丁(三)第一百零九章 遠東根基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一百七十五章 渾水(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艱難的談判(五)第一百十四章 遲來的接觸第三百十四章 新的拓殖(四)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線(續五)第五十九章 艱辛的建設第六十六章 新一屆政府第三百二十三章 策應(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二)第四十八章 恢復性發展(二)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五十二章 運輸工具的革新第二十一章 濟南(四)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約第一百六十九章 奧斯曼之行(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判斷(二)第一百零六章 煙臺(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網(二)第十章 貝齊米薩拉卡人的噩夢(二)第六十六章 頹勢與調整(二)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場(四)第三百六十四章 合作(一)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帥的臨別獻禮(二)第二十九章 本土:鄉間(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序曲(一)第二百零三章 血肉磨坊(二)第九十四章 馬島開發計劃(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口飢渴症第三十三章 談判(一)第五十章 波爾多風雲(七)第一百零五章 打草谷(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艱難的談判(六)第一百七十六章 渾水(四)第六十四章 非洲航線(續四)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十章 庫艾特的到來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場面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第八十五章 財富與銷贓(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策應(六)第五十八章 眼花繚亂的局勢第一百章 西大荒(六)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過海(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序曲(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創業與發展(二)第六章 安齊拉納納(六)第四十九章 戰備之軌道(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方(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錢荒與票據(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烏江之畔(七)第三十章 黑河之濱(一)第一百零八章 殖民統治與朝鮮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六十三章 困難與希望(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起義(三)第三十六章 爲王前驅(一)第二章 這是什麼地方?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五)第十四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十三章 南方的英國人(一)第十九章 深固根本(五)第一百十二章 漁汛第四十四章 戰備第三百十九章 傳教實踐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二十五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錢荒與票據(一)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戰爭催化(一)第二十章 深固根本(六)第四百三十五章 博覽會(二)第五十三章 追逐戰(二)第六十五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一)第三百十九章 傳教實踐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調(二)第二十四章 漂洋過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