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龍江的新秩序

海風吹拂、陽光暖照,七月初的黑水地區迎來一年中最愜意的季節。

荷蘭人已經離去整整三天了,他們在大泊港簡陋的碼頭外用小船整整駁運了好幾天纔將五千噸大米運至岸上。大泊港從來沒有一次性儲存如此之多的食物,因此主持整個黑水地區經濟的新任憲兵隊副司令、前梅機關負責人魏博秋立刻下令緊急擴建部分木質倉舍,以儲存這些寶貴的糧食。

與此同時,趁着尚未進入一年中最重要的漁汛季節,魏博秋下令黑水造船廠剛出品的4艘停泊在大泊港內的中型漁船立刻滿載糧食往黑水港轉運一批。那裡的倉庫容積大,又都是石頭倉庫,防潮措施做的也很好,因此能夠儲存很多糧食。這些船隻去的時候可以利用向北的洋流,回程時可以利用北風,雖然速度慢了點,但在月底漁汛到來前來回個三次運走個一兩千噸糧食卻不成問題。

糧食對於如今黑水地區的東岸人來說,無論如何拔高其意義都不算錯。要知道,現今黑水地區下轄的各據點人口總數已經突破了七萬人(不包括軍隊數量及濟州島朝鮮人),其中:濟州島上有明人2.5萬人,算是人數最多的一處了;大泊港有衆2萬,都是準備10月底運往澳洲的流民;其餘的黑水港、利尻島、崆峒島、煙臺港、釜山均只有兩千至五千不等的人口;除了以上這些外,黑水開拓隊下轄的阿穆爾河地區尚有三個羈縻寨,分別是廟街、恆袞、江東三寨,這三寨的人口經過這幾年來的大力蒐羅、移民,目前已經達到了7500人。

黑水地區的莫大帥對這裡極爲重視,一直堅持拿本就不是很寬裕的糧食來向這裡輸血,以支撐這裡的拓荒居民開墾河邊肥沃的黑土地以種植燕麥、黑麥等耐寒穀物。雖然每年冬天都會死掉一批適應不了此地氣候的外來移民(明人、朝鮮人),但如今黑水開拓隊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第二天開春後保管會有更多的移民順着阿穆爾河移居過來。

目前,三處羈縻地中最早建立的廟街差不多已經實現了糧食自給。該地三千名居民(明人約佔三分之一)在左近肥沃的河谷地間開闢了三四萬畝農田,並廣泛種植了數十年前從俄羅斯那裡流傳出來的燕麥種子。

燕麥這種作物雖然產量低,但營養價值極高,再加上廟街附近的地理環境氣候什麼的,能種的作物也就燕麥、黑麥兩種了。小麥或許也能試種一下,但產量可疑,還不如種土豆呢。而且燕麥性喜涼、忌高溫(氣溫1-2度即可發芽,高於25度產量明顯下降),這點廟街絕對符合;另外喜歡溼潤環境、忌乾旱,這在降水豐富的黑龍江兩岸也完全符合。因此從這些方面看來,燕麥這種作物絕對是黑水地區的首選穀物種植品種——畢竟人不能光靠吃土豆過活啊。

不過說到土豆,較爲寒冷的黑水地區也絕對是種植土豆的理想場所。這裡氣溫低,土豆不容易發生病變、種子也不易退化,因爲即便東岸人從本土帶過來的土豆種子在這裡已經種植了好幾年,但總體產量依舊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位置。

去年(1646年),在高效嚴厲的東岸軍官們的監督下,廟街的三千居民在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後,種植的三萬六千畝燕麥獲得了“豐收”——平均畝產40斤——好吧,這其實談不上豐收,但誰讓是第一年種植呢。今年已經種下去的四萬五千畝燕麥的收成應該會超過去年,畢竟這裡的黑土地異常肥沃,而且本地的居民們還有大量黑水開拓隊寄養在他們家裡的牲畜(從大明掠奪而來),他們自己也有很多自有牲畜——包括已經繁衍到五千多隻的野羊羣和數百隻馴鹿,這些牲畜提供了大量的農家肥;另外東岸派來的農業技術人員也統一要求大家使用草木灰肥田(減少燕麥倒伏),因此產量是斷斷不會差的,也許今年9月初收割時平均畝產達到45斤一點壓力都沒有。

廟街附近有了這麼大的一片農業種植區,城寨也修建成了一個漂亮的土木混合堡壘,這示範效應是巨大的,對附近的山丹人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這些人苦於滿清和俄羅斯的暴政(分別向俄羅斯、清廷同時交稅),早就快活不下去了。如今廟街富饒強大的名聲在阿穆爾河兩岸持續發酵,因此越來越多的山丹人拖家帶口前來投奔。東岸人對這些人自然是來者不拒,來投奔的人中超過一半被安置到了庫頁島,剩下的一半則被分配到了廟街、恆袞、江東三寨,以充實當地人口。

廟街去年收穫了720噸燕麥,去掉當地居民自己食用的,差不多還能多出一百多噸的餘糧。按照黑水開拓隊定下的規矩,這些餘糧要被統一徵購,用於向恆袞寨、江東寨兩地輸血,以維持這兩個定居點的存在。當然了,東岸人也不是什麼都不出就強行收走人家的糧食,他們會拿出部分保存在地下冰窖內的魚蝦——這在庫頁島根本不是什麼稀罕貨,以及一些生活用品進行交換。

這種交換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看當然是不平等的,等於是變相將這些地區當成了東岸人的經濟殖民地,但當地的山丹人並無意見——事實上他們很樂意有人與他們進行貿易,因此便嚴格推行了下去。如今恆袞寨這個與廟街差不多同時建立的地方糧食也接近自給了,而江東寨則仍需要從外地賙濟相當部分的糧食——差不多是400噸,壓力並不大。而且在荷蘭人運來了五千噸大米(技術專利費用)後,魏博秋甚至雄心勃勃地準備在阿穆爾河流域繼續前推一步:派出探險隊對後世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一帶進行考察,看看有沒有可能在那裡設立城寨,以將東岸人的觸角進一步往上游延伸。

東岸人如此深入阿穆爾河,那麼與附近的滿清(寧古塔章京轄部)、俄羅斯(主要是流竄的哥薩克徵糧隊)勢力的碰撞機率便無限加大了。但東岸人並不在乎,莫大帥就對魏博秋的設想很支持,他認爲東岸人一旦在當地建立起完備堅固的城寨,再部署上幾門大炮,訓練一批弓箭手、火槍手,且城寨一般設立在河畔,有定期巡弋在河面上的東岸海軍炮艇支援,一般勢力還真打不破。

俄羅斯人是人少,說破天幾百哥薩克,很難攻下同樣有火槍大炮守禦的東岸城寨。而滿清則是因爲黑龍江等地令人蛋疼的交通條件,黑龍江兩岸稀少的人口及匱乏的資源完全支撐不起大規模的軍隊長期作戰。君不見16世紀50年代清廷兩次與俄羅斯大戰,第一次才區區兩千人(兩千八旗兵被哈巴羅夫帶的170名哥薩克徵糧隊重創,慘敗而回,被奪炮兩門、死傷六七百);第二次算是湊足了一萬人擊退了數百名哥薩克,收復了尼布楚,但很快就因爲糧盡退兵,奪回的土地又被俄羅斯人佔去。

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東岸人背靠大河,物資運輸、調配方便快捷,再加上自己也有許多多年征戰的老兵指揮守城,來多少清兵或哥薩克都討不了好去。只要他們給東岸人幾年喘息的時間在當地紮下根來,那麼他們的機會將越來越小,今後面臨的可能就是被東岸人逆推的窘境了。

黑龍江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唯一欠缺的就是人口。當地的山丹土著因爲酷烈的氣候和落後的農業生產技術,人口始終提不起來。東岸人來到此地後,給當地人帶來的除了農業技術上的提高外,其實更多的是組織力度方面的提高。東岸人在庫頁島中南部建立了一個較爲初級的微型工業社會,並通過軍事化管理(黑水開拓隊轄區至今依然是軍管區)將行政效率提高到了極致。因此,本地的一切發展都走上了快車道,至少比鄰居們——日本、朝鮮、滿清和俄羅斯——要快上許多,政府對各處的控制力度也遠強於這幾位,因此東岸人往往能夠充分調動、調配手頭有限的資源,以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相信隨着莫大帥制定的持之以恆地往黑龍江流域、庫頁島、濟州島、釜山等地的大移民策略的深入實施,東岸人在遠東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強。尤其是在黑龍江流域,擁有地利優勢及後勤補給優勢的東岸人其實對滿清已經具備了某種戰略上的主動權了,也許等某天莫大帥籌集重兵乘船進入清廷寧古塔轄區的時候,必將能夠極大地震撼北京的滿清朝廷上下。

雖然如今的北滿對滿清來說是一片荒僻邊野,但這裡畢竟是他們的龍興之地,而且也是八旗兵最重要的兵力來源地,不然滿清也不會在今後十年內數次調遣兵力與入侵至此地的俄羅斯人大戰了,他們其實對這個地方還是蠻看重的。不過隨着東岸人強勢入主黑龍江流域,相信這裡的寧靜將會提前數年被打破,到時候滿清在南方有南明、大西、大順、鄭家等敵對勢力,在北方有俄羅斯、東岸等虎視在側,相信日子應當不會太好過。

第四十三章 河中堡的困境(七)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華夏、新危機(四)第十四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百三十四章 僵持與突破(二)第三十三章 談判(一)第二十章 深固根本(六)第四百三十八章 艱難的談判(五)第四百七十四章 從南到北(三)第五十章 金融市場(二)第一百十九章 打草谷(三)第三十九章 濟南(六)第四百十九章 艱難的談判(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龍江的新秩序第五十八章 “破浪”號的首航(三)第五十六章 “破浪”號的首航(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湖西(二)第八十九章 漂洋過海(十七)第三百零三章 戰爭歲月(四)第五十九章 決戰:插曲(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風起雲涌(一)第一百零五章 新華夏、新危機(一)第十三章 西大荒(三)第三十九章 善後會議第三十五章 繁榮的走私貿易第六十八章 海軍與海盜(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亂局(八)第五章 護航分艦隊第三百九十九章 西班牙的凜冬(二)第二十章 濟南(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局(九)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一章 非洲航線(一)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勢(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貿易與消息第九十三章 馬島開發計劃(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二章 安齊拉納納(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五)第七十章 突然惡化的局勢第七十九章 好望堡的未來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七十章 決戰:間奏(三)第一章 政治任務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灼熱的經濟(三)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點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線(續二)第九十六章 附屬地建設(三)第二百十八章 熱帶沃土(四)第二十四章 百萬法郎戰爭(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方(一)第三百九十章 大帥的臨別獻禮(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魏氏經濟學(三)第七十五章 目標:蘇伊士港(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一)第五十一章 繳公糧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調(二)第五十四章 戰備之物資(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戰區(十)第二百十章 血肉磨坊(九)第四十九章 火地島之行(下)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三百三十九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三)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第一百零一章 本土的準備(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市場(一)第二十六章 餘波第九十六章 遠航船隊第三百三十九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三)第九十六章 附屬地建設(三)第二十六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網(二)第十九章 春耕第六十三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爾河的盛夏第五十章 獵殺第三十七章 棉布市場(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亂局(三)第一章 必須是穿越第一百十章 煙臺(五)第七十章章 明輪船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家坡第三百零一章 戰爭歲月(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創業與發展(三)第十五章 混亂與秩序(一)第二十九章 本土:鄉間(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二)第七十七章 參謀旅行(三)第十九章 濟南(二)第八十六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二)第五十一章 戰備之船舶(一)第七十章 決戰:間奏(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區(四)第三百零九章 熱那亞人的目光(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巴西局勢再平衡第二章 新起點(二)第二十五章 百萬法郎戰爭(四)第六十二章 炮艦外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