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金秋十月的第二個好消息

站在控制室中,透過監控畫面看着不遠處已經停機的空天發動機,常華祥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作爲一名在航天領域耕耘了幾十年的學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臺龐發動機對航天發展的改變。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將開啓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屬於電推進的時代!

一旁,負責管理研究所日常事務的溫遠航臉上更是震撼不已。

相對比在場的這些學者來說,這臺電推進的空天發動機意味着什麼他能想到的更多一些。

電推進配合小型聚變堆所帶來的強大續航,尤其是在大氣層內,這種採納空氣作爲工質的發動機系統,對於航天航空領域的改變,將是無法想象的。

尤其是在軍事上,一艘裝備配套動力系統的空天飛機,將擁有着巡航全球的能力。

在過去以航空母艦和海外基地爲傳統軍事部署的戰爭方式,在不久的未來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可以說,這將是註定改變未來空戰,甚至是整個戰爭格局的神器!

從無邊遐想中回過神來,一向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溫遠航都控制不住的做了好些次深呼吸才讓自己強行冷靜下來。

長舒了一口氣後,他擡頭看向站在一旁的徐川和翁筠宗,開口問道:“徐院士,翁教授,我想問問,這臺空天發動機.什麼時候能正式應用上?”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沒有回答,他也擡頭看了一眼負責空天發動機項目的翁筠宗。

雖然目前來說組裝工作和首次的測試實驗已經完成了,但後續還有多少項測試,需要多少時間他也不清楚。

對面,翁筠宗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回道:“這個我沒法給出具體的時間和保證,不過從剛剛的初步測試的一些大體數據來看,這臺空天發動機的性能參數很不錯,整體也已經完成了。”

“不過對於航天發動機發動機重要的不僅僅是前期的設計組裝工作,還有後續的各方面測試。”

“畢竟發動機這種東西是裝配到航天飛機這類飛行器上面的,各類的測試需要耗費的時間相當多,在所有的工作完成前,誰也不敢保證它在航天器上性能和地面上一樣。”

“至於大體上的時間和規劃,從目前安排來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所有能在地面上做測試能在六十天內完成。”

“另外等它裝配上航天飛機以後,相關的測試還需要大約四十天左右的時間。”

溫遠航點了點頭,六十天加四十天也就是一百天,接近三個半月。

聽起來很長,但其實這個測試時間已經相當的短暫了。

要知道傳統的渦噴航空發動機,在正式定型之前,要經歷大大小小、從地面到空中各種種類繁多的試驗,試驗累計時間長達幾萬小時。

他在科學技術蔀那邊工作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院士說過這樣的一些話。

研製一臺全新設計的發動機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時間,比研製新一代的飛機要長至少一倍以上。

一臺全新的發動機測試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能在三百六十五天完成在業內已經算是較快的水準了。

而決定設計製造出來的發動機正式運用時間的,主要因素是需要確保發動機能在各種複雜的條件下進行正常工作。

對於一臺航空發動機來說,設計階段需要的時間可能不會很長,但如何在複雜的條件下驗證,這是發動機運用需要的週期長的原因。

雖然計算機時代已經能夠提升數據的運算速度,並且還能利用很強的算法基礎模擬出各種數據試驗場所,但有一點是不能忽略掉的,如何把這些複雜的場景轉化成計算數據模擬,這纔是核心。

這個轉化過程相當於構建一套產業系統了,需要的時間也是非常漫長。

在傳統的航空發動機方面,米國那邊之所以能相對快速的完成新的戰機的換代,就在於這一整套的工具體系他們已經構建成功了。

而在國內,這套體系還不是很完善,也一直都是模仿的米國前進。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未來他們或許可能會不再需要建立傳統的發動機體系了。空天發動機的出現,電推進的使命,或許會徹底的結束傳統化石燃料引擎的時代。

深吸了口氣,溫遠航看向翁筠宗,鄭重認真的開口道:“翁教授,空天發動機的研究測試,就麻煩你了。我代表科學技術蔀和國防戰略規劃司向您請求,希望能儘快的完成這套空天推進系統!”

被溫遠航突如其來的鄭重弄的愣了一下,翁筠宗回過神來,認真的點了點頭,回道:“我會盡全力的。”

空天發動機的突破是十月份的第一個好消息。

高達近五百千牛的推力,說是電推進系統的史詩級跨越發展也不爲過。

而在空天發動機突破後沒兩天,2022年的諾獎也隨着時間全部完成了名單公佈。

相對比文學獎、和平獎來說,對於物理獎、化學獎和生物醫學獎徐川還是保持了關注的。

這一年的物理學獎米國的約翰·克勞澤、法國的阿蘭·阿斯佩、奧地利的安東·蔡林格三位物理教授,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這道消息一出,“量子糾纏”就一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

相關的物理話題引發熱烈討論,“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一梗語也再度火熱了起來;各大科技UP主或媒體想了千奇百怪的比喻來科普量子糾纏多麼奇妙,各路高人感嘆科學的盡頭是玄學,並對人生、宇宙、未來發出長篇大論的感慨。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內容看多了之後,似乎我們會有這樣一個感覺: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頒給了某項特別神秘、宏大、不可思議的發現。

而量子糾纏的下一步,可能就是時空穿越、心靈感應、四維空間什麼的。

對於徐川來說,今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這三位學者也是實至名歸。

量子糾纏的概念爭議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伴隨着經典物理學得到了極大發展,無論是學界還是社會輿論,都開始將目光望向微觀系統。

量子力學無疑是微觀系統中最重要的解釋理論,而量子糾纏,亦是當初愛因斯坦和波爾等人爭論的核心點之一,也是經典物理和量子系統的分歧之一。

在後續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量子力學領域的物理學家們針對量子糾纏做了大量的實驗。

從一開始的約翰·惠勒提出的光量子糾纏實驗,再到約翰·貝爾提出的貝爾不等式距離理論,量子糾纏實驗的道路走的可謂是相當艱難。 五十年的時間,直到1998年,安東·蔡林格等人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完成貝爾定理實驗。通過多粒子糾纏態的實驗,徹底排除了定域性漏洞,以決定性的實驗結果證明了量子糾纏真實存在。

這一持續了一個世紀多的爭論纔算是落下來帷幕。

在徐川看來,瑞典皇家科學院等到今年纔將物理學獎發給量子糾纏其實是已經有些晚了的。

畢竟量子糾纏被證實,不僅僅意味着物理學的重大突破,也對量子領域本身的應用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雖然利用量子糾纏無視距離界限傳遞信息的“真·量子通信”尚且遙遠,但目前開始探索應用依舊不少。很多的科學技術和理論就應用了量子糾纏本身的併發特性來實現目標。

比如量子通信,主要是通過量子加密的方式來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此外還有光量子計算機,也充分應用了激光導致光子糾偏的實驗現象。

目前的IBM、谷歌等公司探索的通用量子計算機,也與量子糾纏實驗中的超導傳遞、絕對低溫環境等發現緊密相關。

事實上早在好幾年前,各大物理論壇上就不斷有人預測量子糾纏實驗獲獎了。

只是很遺憾的是,從1998年實驗完成後,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份榮譽才歸屬到它應該獲得的人身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可控核聚變技術完成後,在各大網站和論壇對諾貝爾獎的預測上,‘徐川’這個名字一直就是最熱門的。

畢竟要說諾獎,可控核聚變絕對配得上。

甚至可以說並非可控核聚變技術能否配得上諾獎的事情,而是反過來諾獎能否擁有這一項榮耀的事情。

畢竟諾獎年年有,可控核聚變卻是萬年難得一遇的技術突破。

不過最後的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的諾獎,評委會都選擇了可控核聚變技術之外的成果。

當然,徐川也沒太在意。

一方面是他現在已經不需要諾獎來充當自己的榮耀了,他的名字,就是最大的榮譽。

另一方面,可控核聚變並非他一個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動用了超過百家企業,數千人的研究工程。

對於這類團體研究成果,即便是再優秀,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也不會考慮。

否則物理學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成果,都得被CERN圈攬。

畢竟高能物理界差不多是如今物理界的重點,也是唯一一個能不斷做出各種成果的領域。

物理學獎頒發給了量子糾纏領域的成果,而化學獎和生物學獎則分別頒發給了‘點擊化學、正交化學’和‘對已滅絕人種的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這些領域。

如果說對於化學徐川還算是瞭解一點的話,那麼生物方面他就可以說是完全不懂了。

簡單的看了一下相關的介紹後就略過了相關的新聞。

十月中旬,在諾獎全部開完後,正在辦公室中處理着手中工作的徐川迎來另一個好消息!

跟隨着華國高能物理界領軍人物邰學文院士前往湘南那邊考察大型強粒子對撞機基地,處理項目開展工作的林風林師兄,回來了。

看着風塵僕僕趕回來的出現在自己辦公室中的林風師兄,徐川上下打量了他兩眼後才認出來,愣愣的道:“你怎麼曬成這樣了?”

相對比以前白白淨淨的林師兄,這會趕回來這位,簡直都快變成非洲人了,渾身的皮膚曬的黢黑不說,臉上手上還帶着一些缺水而導致的枯裂。

林風搖着頭嘆了口氣,道:“嗐!別提了,喵了個咪的,去湘南那邊之前也沒想到那邊的太陽這麼辣,跟着邰主任在外面轉了一段時間後就成這樣了。”

徐川笑道:“雖然八九月份那邊的太陽的確挺毒辣的,但我在湘南生活了十幾二十年也沒曬成你這樣啊,你這樣子,我都差點以爲你被賣到非洲去了呢。”

林風臉一垮,悶悶不樂道:“我也不知道,同行的人中就我一個曬成這樣了,可能皮膚比較敏感吧。”

“算了,不說這個了,今天過來是有好消息帶給你的。”

“關於對撞機的修建初期準備工作,在湘南那邊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初步完成了。”

聽到這個消息,徐川有些驚訝的看了他一眼,道:“這麼快?”

要知道大型強粒子對撞項目可是一個千億級的大工程,從七月份正式決定選址到現在,也才三個月的時間。

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這速度,的確有點誇張啊。

林風點了點頭,笑道:“我都懷疑你是不是賄賂了那邊的政府,他們也太盡心盡力了。包括拆遷補償、盾構機的調動部署,項目部署規劃這些東西節省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頓了頓,他接着道:“接下來我們要找個時間正式啓動工程,邰主任那邊讓我來問問你的看法和意見,咱們的啓動會是往大了舉辦呢,還是說先低調點邀請一下國內的學者機構就行。“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思考了一下,道:“邰主任那邊的意思呢?”

林風:“邰主任的意思是你纔是大型強對撞機項目的總設計師,這種重要的事件肯定由你來決定,他輔助你。”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這樣吧,我這兩天抽時間去趟湘南,到時候再來決定。”

第405章 沒問題,國家將全力配合您的工作第736章 我是你的忠實粉絲第521章 反制與競爭第507章 新的忽悠路線第469章 那纔是材料界最偉大的成果!第105章 數學家中的隱藏NPC第269章 因爲我沒有時間第403章 高能級中子輻照實驗第597章 金秋十月的第二個好消息第82章 卡住的思路第676章 來自學姐的靈感第612章 物理學的盛會第46章 兩條加密訊息第563章 我感覺應該也不難吧?第227章 對抗核輻射的手段第272章 從物理的角度推進NS方程!(二更求第186章 證明霍奇猜想!第267章 改變物理大廈的發現!第363章 我哥沒有女朋友!第151章 失職的《自然》雜誌第15章 金秋營與物理國決第595章 窮的就只剩下錢了第537章 第二種楊米爾斯方程的解法!第336章 虛擬現實技術第345章 有你是國家的福分第730章 消散的太空霸權第724章 基於量子理論的模擬神經信號及電信第629章 最難的關卡!第692章 來自父母的嘮叨第336章 虛擬現實技術第499章 爲犯下的錯誤買單第769章 CTV的專訪第717章 屬於華國的星際時代!第325章 如果我都能看懂的話,那應該不可能第365章 亦如愛因斯坦,或牛頓第336章 虛擬現實技術第524章 《楊米爾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與解的證第206章 等離子體湍流第165章 擴大華國在CERN的影響力第634章 彎道超車都不足以形容!第732章 共同署名第542章 將工程上的難題,轉嫁到理論上!第401章 臨門一腳!第729章 被隨手幹掉的世界級數學難題第180章 米爾扎哈尼教授遺留的信件第341章 152K高溫超導!第60章 高考第494章 論文中致命的缺陷第193章 普林斯頓的雙職位邀請第607章 人機交互技術第609章 小型堆的完成!第77章 悲劇的某研究生學長(求追讀求月票)第676章 來自學姐的靈感第40章 國集測試與額外加分第223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第113章 德利涅教授的邀請與破例的普林斯頓第327章 威騰:這人真煩!第645章 全程直播登月第602章 招標大會第676章 來自學姐的靈感第194章 讓人意外的消息第527章 命運的輪迴(爲盟主大佬星焰的加更第415章 成爲規則的制定者第789章 存在問題的強電驗證工作第86章 忘記的事情(三更求追讀求月票)第313章 院士候選第73章 證明弱化Weyl_Berry猜想第29章 數競國決開始第218章 引力子與時空蟲洞第755章 帶着導師拿諾獎第316章 薅西方國家的羊毛第358章 不好,羣衆中有‘壞人’!第67章 新的征程第312章 至少也得是博士畢業兩年工作經驗吧第300章 可控核聚變項目落地第375章 甦醒的巨龍第554章 《外太空空天母艦戰略規劃計劃》第337章 國家有你,何其有幸第3章 IMO與IPHO第511章 提爾曼:祝你成功第655章 要不我們‘幫’他們一把?第512章 取名這種事,我最拿手了!第215章 回國前的洽談第537章 第二種楊米爾斯方程的解法!第256章 一封信第572章 只可仰望,無力追趕!第455章 戰略目標與戰略忽悠第394章 整個歐洲最後的希望第133章 新聞發佈會第362章 有勇氣站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第197章 回國第536章 可憐的威騰第36章 回家過年第676章 來自學姐的靈感第205章 NS方程的階段性成果第27章 論文過審第752章 我要Neuralink腦機接口公司!第673章 《大正整數因子分解具備多項式算法第503章 先寫封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