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安南大王的臣服

安南這地方,跟後世差異極大。

在溝通上,和大明其他疆域差不多,頂多是說話的時候,帶一點安南口音。

像是那些土著少民,也就口音比較重而已,在文字上和目前的漢字沒有任何區別。

文化,政治,軍事,民生等等,盡皆於漢人相同。

很早安南就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在五代十國期間,因爲地裡因素的關係,跟中原王朝的衰弱有所關聯,逐漸獨立。

蒙元一統,但對於安南,就設爲藩屬國了,懶得搭理。

一則是這裡窮破,沒什麼東西可搶,二則這裡山多,密林也多,蒙古鐵騎完全不適宜在這邊作戰,而且蒙古人對這裡的環境,比之漢人更加難以接受。

所以就這麼聽之任之。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感覺這裡也不是個什麼好地方,畢竟他也沒有來過,作爲在蒙元統治下的生活長大的朱元璋,對於安南的印象受到了蒙元的影響。

再加上安南也是聽話得很。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一個名叫易濟的知府作爲使臣,前往安南頒佈詔書。

老朱在詔書中先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的身份,隨即告知對方大都已被攻破,如果想和平共處的,趕緊承認自己的正統身份。

詔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建國號曰大明,改元洪武。頃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

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當時的安南國正處於陳朝末期,國王是陳日煃。

對於朱元璋的威名,早前在其和陳友諒爭霸之時,陳日煃便已有所耳聞。

現在大明如初升之朝陽,光芒萬丈,陳日煃自然不敢怠慢。

他立刻派出少中大夫同時敏等人作爲使臣到南京朝貢,並請求冊封。

要知道安南人雖然對內自稱皇帝上廟號,但對中原王朝向來只稱國王。現在請求明朝冊封,就是表示尊明朝爲正統。

安南率先稱臣,給朱元璋留下良好印象,也感覺頗有顏面。

加上小國這麼多,一個個貧瘠的很,全部收歸到大明,只會增加負擔。

建國初的大明,疆域就已經夠大了,剛開始朱元璋還有很大的野心,想要裂土開疆。

後來發現連目前地盤的治理都極爲費勁,逐漸就放棄了這個打算,轉而專心治理內政,發展民生。

一念之差,使之安南中原,後世分爲兩國,若是像雲南般治理安南,那情況將會大有不同。

現在朱英調五萬軍過來,其中目的,可想而知。

“劉監軍,咱們大軍離安南王都升龍城,只有不足十里地了,大人看是否需要先行遣使通知。”

“如今咱們五萬大軍兵臨城下,怕是升龍城內已是一片混亂。”

大軍統帥魏興,恭敬的對着劉勝問道。

劉勝隨軍過來,被朱英任命爲安南監軍指揮使,有監察安南地區所有大明將士,責罰貶落之權。

這意味着所有在安南的百姓將士,都要受到劉勝這個監軍的節制。

“升龍,好大的口氣,區區彈丸之地,也敢自比爲龍?這是將我大明放置何處。”

“哼,不必通稟,咱們大明天軍纔到此處,也當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也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心裡頭明白,該要如何對待咱們大明將士。”

“要讓他們清楚自己的地位,不過是咱們大明的屬國。”

劉勝眺望遠處,依稀可以看見城池的輪廓,不過比起大明的城池來,就是個小小地方。

頂多相當於縣城的範疇,甚至連上縣都無法比你,算是中縣吧。

“末將領命。”

魏興的面色隱約有些激動,他纔不想安安穩穩的就這麼過去呢。

這五萬大軍,可不是大明普通的屯田兵,而是京師的屯田兵,許多都是上過戰場,斬獲功勞者。

自南京出發,經湖南,廣西兩省,而後抵達安南。

大明境內不用多說,進安南後,所過之處,無一不是跪服,這讓一直想動動手的魏興,感覺到非常無聊。

不是說安南山匪多嗎?怎麼一路過來,連影子都見得到。

安南山匪要是知曉魏興心中想法,定然要破口大罵。

我們是匪,不是傻。

五十人保管你有來無回,五百人視情況也能咋呼一下,你這五萬人。

一路行來,地動山搖,連老虎都給嚇跑了。

是嫌自己不想活了嗎,趕着去投胎呢。

不對,這麼好的勞力,怎麼可能捨得殺,直接就成後勤苦力了。

劉勝交代完後,便就回到了馬車內。

畢竟他的年紀已經很大的了,單憑走路或者騎馬身體會有些接受不了。

包括李秀才,也算是沾了他的福氣。

不過現在的李秀才,已經是兩眼發暈了。

“你這傢伙,怎得如此沒用,連這點苦楚都受不了。”劉勝直接啐罵道。

李秀才有氣無力道:“這自不同,咱們從西域一路過山,都爲平地,雖有些崎嶇,可還不錯。”

劉勝道:“可那水上,船搖浪動,你咋也沒啥反應。”

李秀才回道:“我雖是北人,可考取功名時,常巨南方,初時也不適應,後來暈着暈着,便就習慣了。”

劉勝無語的搖搖頭道;“我這般年紀,聽說過暈船的,也聽說過暈車的,你這暈山的,倒還是頭一回聽說,行了,準備準備吧。”

“現在咱們已經到了平地,往前不過十里地,就是安南都城了。”

李秀才聞言,頓時從馬車上坐立起來,喜道:“可是當真。”

劉勝道:“你出來看看,不就知曉了。”

聽到這話,方纔還病懨懨的李秀才,剎那間就如同換了個人般,精氣神全都回來了,趕忙下車查看。

只見十萬大山,已被拋卻腦後,層層疊疊。

而在眼前,是一覽無際的廣闊平原,鮮草茂盛,河流溪水,便有幾座山,也只能是稱作山丘。

遠方有一城獨立,似有人影晃動。

“到了,終於是到了,熬了數月,總算是到了地方,這就是以後,我將要從官之地嘛。”

說到這裡,李秀才連忙整理衣冠,撫平衣皺,儼然一幅官員氣派。

劉勝也是頗爲無語,這傢伙當官的心思,真的厚呀。

難怪東家說,到了這邊後,還是要對其管着點,不要因爲是西域老人,就過於放縱。

現今讀書人的寒窗苦讀,哪有什麼爲國爲民,九成九的,盡皆是爲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大軍天微亮便已出發,此時已近午時。

按理說本該是到了埋鍋做飯的時辰,不過軍心振奮,無人想在這城外過活。

便就啃些乾糧,邊走邊吃。

個半時辰後,升龍城下。

五萬大軍威風赫赫,衣盔整齊,精神抖擻。

城門上,已有數位身着華服之人站立,更有許多將士渾身緊繃。

劉勝,魏興,李秀才三人看着那不過一丈五的城牆,沒有半分緊張。

若敢不從,大將軍炮奉上,數十呼吸間,要這城門支離破碎。

魏興揮揮手,一騎從軍列中奔騰,直接到城門口上。

側面有條縫隙打開,示意騎士將文書傳遞過來。

“放肆,此乃大明聖上諭旨,怎敢從側門而入,速開正門!!!”

騎士大聲呵斥咆哮,嚇得那門後的將士一個哆嗦,連忙關上門,上去通稟。

許是知曉是大明來軍,加上似乎外面五萬精銳這升龍城似乎也很阻擋,沒過多久,中央城門大開,一行官服穿着出現。

領頭者,頭戴王冠,身穿王服。

“小國寡人,拜見上國使臣。”

帶頭的安南國王作揖行禮,他便是陳日焜又稱順宗陳顒,陳叔明之子。

身爲安南國王,在大軍來臨,情況不明之下,竟然親上城頭,這無疑讓魏興,劉勝,李秀才等人,多了幾分尊重。

實則是他們還不瞭解安南情況。

安南目前爲陳朝,實權掌控着是太上皇陳藝宗,漢作陳叔明,陳朝第九君主。

陳數明執政一生中,安南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亂,外受佔婆入侵。

爲此,陳數明爲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後亦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犛(mao)在此時逐漸掌握大權。

陳叔明支撐了陳朝政局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綜觀這段時期裡,陳朝處於快速衰落的狀態。

所以作爲安南國王的陳日焜直接出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的陳日焜,臉上是濃濃的驚喜。

魏興也給予了相應的尊重,下馬抱拳行禮,而後交涉一番。

在得到確定的答覆後,陳日焜連忙道:“大將軍還請快快入城,若久等可就是小王失禮了。”

說完後,眼神中帶着渴望和遲疑道:“只是將軍這些將士,若是一股進入怕有擾城民。”

不過心中計量一番後,轉而堅定道:“且聽將軍打算。”

自古兵不入城,但如今陳日焜已經顧不得這麼多了。

他太感謝黎季犛驅使他來城門。

陳日焜現在,真想是跳起來大呼幾聲,他沒想到自家長女如此給力,本來都不報希望了。

現在竟然真的成爲了太孫妃子,未來貴妃。

更是有五萬大明將士遠渡,守護安南。

看着大明將士那威武模樣,陳日焜真想上去撫摸一番,這可是往後自己真正執掌安南的最後希望。

就這感覺,怕是安南將士五人,不見得能抵過一人。

所謂一漢敵五胡,當真是名不虛傳。

現在安南情況,太上皇已經年邁,且身染病症,整日渾渾噩噩。

朝堂爲黎季犛所掌,他就是個傀儡皇帝。

可誰又願意,老老實實當個傀儡呢,只是他的長兄,已經因黎季犛上言太上皇所廢,所以他根本不敢有任何舉動。

但現在嗎

陳日焜的眼中,已經散發出精光。

魏興被這安南大王的熱情,都搞得有些不知所措了,不過還是回道:“大王稍後,某雖是這大軍統帥,但此來軍中,一切須聽監軍大人節制。”

陳日焜聽到這話,連忙作揖道:“不知監軍大人現在何處。”

魏興指着大軍前方一輛馬車。

陳日焜頓時明白,而後竟不顧大王禮儀,自身安危,就這般小步朝着馬車方向跑去。

這讓魏興都有些懵。

這安南大王的態度,可真是擺得低。

因心中焦急,臨近馬車時,不意摔了一跤,一隻鞋都脫落了。

可陳日焜沒有絲毫在意,哪怕此刻,大軍注目,也不在乎。

快步到馬車前,恭聲道:“小國寡人,見過監軍大人,還請監軍大人不吝一見。”

劉勝在馬車裡,早就悄悄關注。

對於安南的情況,劉勝早就有一些瞭解,只是沒想到這安南大王這般能放下尊卑。

心中知曉,看來現安南局勢,比之想象的更要嚴厲。

不過,這也是個巨大機會。

也沒過多猶豫,劉勝迅速下了馬車,扶起陳日焜作揖的雙手,語氣感動道:“怎能勞駕大王這般接接待,折煞本官了,這城外風大,咱們還是先行進城吧。”

陳日焜語氣遲疑道:“這大軍精銳,不知監軍大人準備如何安置。”

劉勝似笑非笑道:“大王放心,大明將士,軍規嚴謹,入城後當不會影響百姓分毫。”

陳日焜忙道:“即是如此,小王便放心了,還請監軍大人領將士入城。”

一陣交涉後,陳日焜上了劉勝馬車,與其牽手並立,站在車頭。

前方是數百將士,由魏興率領開路。

陳日焜在城門前,大聲下令,城門全開,迎大明天軍入城。

城頭上的官員,還有城門守將,猶豫遲疑後,還是選擇了開門。

畢竟對外來說,陳日焜就是安南大王。

雖然他們,實際上只聽從權臣黎季犛之令。

可大軍壓城,拒開城門,違背王意,難道去和宗主國大明將士開戰?

看着那整齊軍容,駭人氣勢,誰不膽寒。

陳日焜站在馬車上,看着自己的命令被執行,心裡頭滿是快意。

自從當上陳朝皇帝以來,無一日睡過安穩好覺,生怕哪天醒來,就步了長兄後路,被權臣黎季犛弄死。

下意識的,手掌更加用力的緊抓劉勝。

劉勝感受到手掌受力,嘴角不由輕輕上翹。

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第二十六章:朱英身世的漏洞第391章:朱元璋的原諒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412章:新的百萬畝牧場第567章:活捉朱棣!第九十五章:西平候病逝(求訂閱求月票)第十九章:蔣瓛的堅持第352章:對燕王當如何安排第840章 (全書完)新皇登基,日月同輝第574章:太孫殿下這是瘋了嗎?第192章:安南借兵?要多少給多少第164章:寧妃第459章:衛所調動第334章:帝王心態第219章:虞王殿下第二十八章:怎麼就當真了呢第344章:朱元璋的英明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639章:李景隆的憂愁第384章:正陽大道第727章 公若不棄拜爲義父第661章:四大藩王的私兵第119章:我大哥怎麼可能還活着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第536章:天生聖人第216章:給大孫上四萬鐵騎第798章 大明的強大超乎你想象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第459章:衛所調動第三十五章:朱雄英的弟弟妹妹第五十六章:朱英的底子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355章:朱元璋的殺心第254章:朱英的棋子第102章:朱英的心思(求訂閱求月票)第113章:咱帶你們去見大孫第412章:新的百萬畝牧場第六十七章:朱允炆的猜想第四十五章:爲父真的很慌第676章:義務教育的推廣,對三小國的蔑視第784章 掃蕩草原建歸化城第244章:醒來的朱元璋第768章 太孫什麼都好,就是太謹慎了些彙報欠更第268章:對藍玉的安排第676章:義務教育的推廣,對三小國的蔑視第654章:逐漸沒落的高棉帝國第三章:朱棣暗子第796章 讓全世界都學漢語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578章:朱允炆就藩海外第266章:視察火藥司第384章:正陽大道第729章 我打你可以你打我不行第161章:爲娘太失望了第342章:張三上門(求月票)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276章 :我等也該去倭國溜達一圈了第294章 :冊封前夜,太孫妃人選(求月票求第647章:扯虎皮的趙秀才第679章:海外共同繁榮計劃的開端第720章 蒸汽鐵甲船,造,直接造!第285章 :從未有過的早朝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334章:帝王心態第698章:來自朱英的反擊第805章 倭國反叛第八十四章:不裝了,我攤牌了,我確實不是我爹生的第563章:逐漸開始亂起來的倭國第727章 公若不棄拜爲義父第211章:情竇初開徐妙錦第640章:朱允炆的心氣變了第749章 邊關要道第447章:羣雄割據第603章:朱高熾爲姐夫求官第450章:最擅長薅羊毛的朱元璋第518章:出海第795章 愛上旅遊的朱允熥第436章:等待神風的倭國第422章 :朱元璋的轉變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121章:批閱奏章的小技巧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434章:手段沒有太監第384章:正陽大道第195章:不過一小孩罷了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840章 (全書完)新皇登基,日月同輝第709章:你已經是成熟的黃觀了第311章:拜見諸位叔叔(求月票)第665章:刺殺大明皇帝,太孫第462章;京師血案第二十五章:風中凌亂朱允炆第554章:接管占城王宮第105章:紅顏禍水(求訂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