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

大宋洪武十四年三月十六。

來到這個國家已經四年了。但我還是不能習慣這裡的風俗。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踏青,無論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處。年輕男女互相調笑,其中甚至有許多還是名門閨秀,就一起走在西湖邊上。完全不顧風化,按照中國的說法,這應該叫做傷風敗俗。

所以我的漢**子向我請求出城到西湖上踏青的時候,我便讓她與韓仁胄的妻女一起去。作爲當今朝中左相的弟弟,韓仁胄的妻子和女兒不會與平民們擠在一起,跟着她們也不會有傷風敗俗的行爲。

作爲相州韓家——這個百年來曾經出了四代宰相的家族——的一名成員,韓仁胄卻對仕途沒有興趣。而我能與他打上交道,還是多虧了他身爲一名皇宋地理學會的會員,對西方地理的興趣。

經過數年的努力,我今天第一次參加了皇宋地理學會杭州分會的例會。這一方面有韓仁胄的推薦,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我將過去的經歷和西方地理一起介紹過來的獎賞。

今天的例會,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除了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之外,就是對最近一期學會期刊中的幾篇文章的討論——這是關於黃河正源位置的爭論,已經吵了一年多的時間,發表的文章也是十幾篇,但始終也爭不出一個結果。最後學會在北京的總部終於決定派出一支隊伍上溯黃河去探個究竟。

因爲有天子直接出資資助,皇宋地理學會每隔兩個月都能發行一期學會期刊。這些期刊中的文章,都是通過遍及全國的郵遞驛傳來遞送——這也是洪武朝的一個創舉。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人們就在各條主要道路上設置驛站和驛傳系統,但一千多年來,這些驛傳系統都是用來運送軍情和公文。而現在,洪武皇帝卻將使用驛傳的權利推廣向民間,只要購買一張價值二十文到半貫不等的郵票,就能將一封信件送到大宋全國的十九路、八行省和三個藩國大區中的每一個城市。只要收件人住在那個城市中,就能及時收到信件。至於住在鄉村裡的人們,他們村子一般都在各個城市的郵局內留下了獨立的信箱,信件放在信箱中,等村中有人進城就可以一起帶回。

再說回皇宋地理學會。這個學會創立時間才七年,但前身卻是自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因爲被天子所看重,所以加上了皇宋的頭銜。會員們所佩戴的徽章上是一個用經緯線編織起的圓球——這代表着地球。大地是球形的,這一點已經是中國的地理學家們的共識。就連蒙學的課本中,也是收錄了這樣的說法。

用地球作爲徽章,代表着地理學會的勃勃野心。將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洋都繪製到地圖上,這是皇宋地理學會的最高目標。普通會員的徽章是黃銅所制,而上級會員則是銀質——韓仁胄的徽章便是銀質,他也是杭州分會的會首——至於學會的大會首便是帶着金質徽章。

在這個國家裡,與皇宋地理學會同樣的會社,還有數學、物理和化學三個學會。數學學會的標識是洛書,就是縱橫斜加起來都是十五的九宮格,據說是四千年前從洛水中浮出的巨龜龜背上發現的圖案。而物理學會所用的則是槓桿和支點,代表着物理學中最爲重要的力學。至於化學學會,卻是兩個交掩的虛實大圓被一個小圓點所圍繞,另外在化學學會的期刊上還有‘三生萬物’四個字,這是天子親自設計。但沒人知道是何用意。

今天的會議還有另外一樁事,那就是今年秋天是地理學會三年一次的全國大會,韓仁胄打算要去參加大會,順便去拜訪一下他那個做着宰相的兄長。而韓仁胄這些年對學會的貢獻幾乎都與我有關,所以我也被邀請去北京列席會議,並且他打算推薦我成爲地理學會的會員。

沒有多加考慮,我就決定暫時告別我的妻子和才一歲的兒子,去北方看一看這個世界上最爲龐大的帝國的心臟——北京順天府。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一。

自四月下旬從杭州出海,經過了十七天的海上漂泊,我和韓仁胄以及另外兩名杭州分會的會員,終於來到了北方最大的海港——天津城。

這是座新興的城市,它出現在黃河河口處的時間僅僅只有二十年。就在二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荒灘,因爲經常氾濫的黃河而不斷被洪水所漫過。但現在,便已經是一座擁有五十萬人口的大城市。聯想起衢山和臺灣,不得不說,如今的洪武天子真是個能創造奇蹟的皇帝。

從天津城由內到外的四道城牆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這座城市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最早的天津僅僅是黃河邊的一座城堡,到了一年以後,就擁有了數萬人口的港城,當時修起的城牆就在天津堡的兩裡外。又過了兩年。當女真人第一次入侵時,人口再度擴張的天津城已經有了第二道城牆。很快第三道,第四道城牆一次又一次將天津城的範圍擴大。

曾經保護過天津的幾座炮壘現在已經深陷入民居之中,失去了防禦的價值。更新也更巨大的炮壘,正在新城牆的十里外修建。但在我看來,也許這幾座炮壘幾年後就又要陷入民居的包圍之中。不爲別的,就因爲現在正在修建的一條通往北京的道路。

當我們下船的的時候,天津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道路建設。十餘萬奴隸在天津到北京近三百里的路程上,用石子和煤渣修築起一條高有兩尺的路基,這是一條用來安放軌道的路基。

有軌馬車在衢山順利運營了四年後,連接北京和天津的軌道也就被提上了檯面。冬季桑乾河會結冰,在那時大規模通過舊有的官道來運送物資和人員也不合適,所以需要一條運力更爲強大,且不會被天氣所影響的新路。

據說這條兩百多里長的軌道,不是如衢山島上那樣使用硬木,而是改用鋼鐵來建造。就在天津北方不遠處的灤州,有着規模宏大的鐵礦和煤礦——煤,是一種中國特有黑色的礦石,可以燃燒、照明和鍊鋼,在西方我從沒有見過有人使用——所以有了煤和鐵,在灤州也便有了一座巨型的鋼鐵工場,一年能生產十多萬石的鋼鐵。據說灤州每日煙火不息,從天而降的雨水,都混着黑色的灰塵。

用鋼鐵打造的軌道,有了個新的名稱,叫做鐵路。從工地旁的告示牌上,我看到這條道路的名字——京津鐵路。預計能,但我並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鐵軌生鏽的問題。不過,這條鐵路一旦建成。從天津港到北京,預計的年貨運量輕而易舉就能超過千萬石。同時速度也比通過水路和舊式官道來運貨要快得多。

要知道一輛有十六匹挽馬拉動的有軌馬車,可以拉起八到十節滿載的車廂,其中每節車廂都至少能裝進一百多石的貨物。要達到千萬石的年貨運量,也不過每天發出幾十輛有軌馬車。

除了正在興建的京津鐵路外,還有桑乾河上的水運。通過水陸兩路,北京城的物資供給的通道比起舊朝的開封來要順暢許多。供應京城的無數商貨和糧食,都是從海上運來,在天津港卸下。作爲北京的門戶,這裡總能看到許多有趣的東西。

就在天津港的客運碼頭上,我看到一名名人。他長得很普通,身高、體重、相貌都是平平無奇,放到人羣中就認不出來。而我能認出他的身份,那是因爲看到了他胸口上的金質徽章,同時還有一羣人圍着他。

金色的齒輪徽章,代表着機械大工的身份。剛滿三十歲的年紀,自然是是大宋現有的三名機械大工程師中的最年輕的一位。前兩位機械學的大工程師,一個將舊有的紡紗機進行改動,據說他造出的新機器的效率相當於舊時的十六倍,同時他還進行了織布機的改造,效率也大爲提高。另一位大工,則是發明了港區用的新型吊車,和作爲動力源的新型風車。現在各大港口。都能看到一座座龍門吊,而在西北缺少河流的地方,也能見到巨大的風車磨坊。

而今天抵達天津的第三位機械大工,卻是靠着他發明的新型時計來獲得了現在的地位。被天子親自起名爲時鐘的新型時計,不是現在通用的日晷和漏壺,也不是沙漏,而是通過一系列機械傳動來實現計時。我沒有看到原物和文章,並不知道計時效果如何,但這時鐘一公佈於世,就立刻被天子所召見並賜名,可見不會太差。

要知道。在皇帝的主持下,大宋很快就要建立工程院和科學院。工程院的成員,是被尊稱爲大工的大工程師,以及低一級的工程師,而科學院的成員則是從各個學會中挑選出來的英才,稱爲大學士和學士。能成爲一名大學士和學士,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是個可以讓子孫誇耀數百年的榮譽。而大工程師和工程師,也不遜於他們。這樣的人物,甚至可以與六部尚書和九卿平起平坐,也難怪有多人諂媚的湊上前去。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五。

抵達天津後,韓仁胄和我並沒有直接去北京。而是拜訪了幾名身在天津的地理學會的會員,其中有曾經沿着混同江遊歷,將整個流域的地圖繪製出來的李乾。能認識新的朋友總是件令人開心的事,不過我也聽到了一個令我沮喪的消息。無論地理學會還是其他各色學會,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只接受漢人,不收納番人。

李乾提議我去參加考試,爭取獲得漢籍,這樣才能通過地理學會的會員資格。而要獲得漢籍,一個是要有人推薦,地理學會的會員在中國都是有名望和地位的士大夫,而韓仁胄更是宰相的親弟,有他們推薦,當不會有問題。但另一個條件,卻是要我通過漢語檢定考試,並且是甲等合格。這個難度就有些大了,據說曾有一名進士看過去年的考卷,回來後就跟朋友說,若是當初科舉時用的是這些考題,他肯定是要落榜的。

檢定考試的難度堪比科舉,自這科考試實行五年來,就只有一名高麗人成功取得甲等合格,並獲得了漢籍。我這些年讀了不少的漢書,甚至於韓仁胄等士大夫用詩句唱和,可我能不能通過考試,依然心中無底。

說起高麗,我今天聽說最近就有傳言。洪武天子因爲高麗王王楷貢事不謹,又不肯來國中朝覲,還有人翻出了過去高麗王私自稱帝並定立年號的逆舉,很有可能在最近就要發兵攻打高麗。

自洪武五年滅西夏,大宋已經有十年沒有大的戰爭了,雖然對西、北、南各個方向上的戰事,從未有一天停歇,但要攻打數百萬人口的大國,這還是十年以來的第一次。

軍中想要裂土分茅的新生代的將領們,早就四處鼓吹要提兵歸復舊土,去攻打西南方的大理國。在前段時間,蜀中的糧價據說飛一般漲了上去,而衢山島交易所中的蜀錦和藥材三七的期貨價格,也是水漲船高——蜀錦是出產於西南蜀地的上等綢緞,而三七,同樣出產於蜀中,同時也是軍中慣用的傷藥的主要成分。如果西南真的開戰,那這兩樣商貨的價格肯定要飛漲。

但沒想到現在消息出來,目標卻是高麗。那些用大價錢買下蜀錦和三七訂單的商人,怕是要跳海了。幸好前兩年在衢山時,我僅僅是在交易所外看熱鬧,而沒有,那是將人變成魔鬼的地方。將購買貨物的訂單拿出來交易,甚至看不到實物就來回倒賣,第一個想出期貨交易這個點子的人真的該下地獄。

從地圖上看,高麗與直隸路只一水相隔,真要動武的話,比起重山險阻的大理國卻要方便得多。僅僅動用第一艦隊和駐紮在遼東、山東兩路的野戰軍,就足以將延續了三百多年的王氏高麗連根拔起。

因爲這個傳言,鋼鐵、棉布和糧食這些軍需物資的價格已經漲了一成多,而奴隸的價格卻降了三成——聽說在主管東部奴隸貿易的東洋商業協會中,有不少會首正垂涎着數百萬高麗勞力,這些年從南洋和西北俘獲的奴工數量越來越少,而東北早已被屠戮一空。而高麗坐擁數百萬人口,卻如小兒持金行走於市,能保全到現在,已是一個異數。而天子的震怒,也不過是爲了找個理由罷了!

上面的這一段,都是韓仁胄和李乾私下裡所說,我不經意間所聽到的。他們故意避開我來討論,大概是怕丟了面子。不過我在家鄉時,這樣的事情也見得多了。什麼十字軍,什麼收復聖地,本質上還不是看到了穆斯林的富庶,方纔集合軍隊渡海來劫掠。有種說法叫太陽底下無新事,當真是一點不錯。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九。

在天津歇了**天,我和韓仁胄終於啓程去北京,而李乾有公職在身,還要等到九月時才能請假。

京津鐵路按照計劃還有兩年才能通車。所以我們去北京,只有乘馬車走官道或是直接在桑乾河上坐船。最後,我們選擇了包下一條車船。我是第一次乘坐車船,車船的速度,實在令人驚歎。坐在弦號爲‘興安甲戌’的車船之上,聽着不絕於耳的打水聲,看着兩岸的風景向後掠去,卻是如飛一般。

昨天清早上船,今天入夜時分就到了北京城外。這還是因爲在昨夜我們所乘的車船駁岸休息的緣故——民船不同於軍艦,軍中的船隻可以不惜奴隸人工,而將踏板手三班倒的替換,而我們所包租的民船,船主可捨不得讓奴工們太過勞累,就算是消耗品,也得精打細算的使用——一個健康的二十到三十歲的男*奴隸,就算沒有別的才能,在市面上也能很輕而易舉的賣到兩百貫以上,沒有哪個奴主能捨得隨意。

也許我的相貌太過突出,在城外的碼頭下船時,竟引來港鎮的監察官。不過,上船來檢查的吏員看了韓仁胄的路引後,就忙着鞠躬道歉,慌慌張張下了船。不過今天天色已晚,北京城門已經關閉,現在不能進入。所以我們只能租了一輛馬車,去韓家位於西山的別墅去暫住。

現在我就住在城外的韓家別墅內,享受了遠遠超過在巴格達宰相府中的奢華。從敞開的窗戶,還能看到北京城牆的影子,不知道這座比天津還要新興的城市,能帶給我什麼樣的驚喜。

一切就在明天了!

:當俺前天上傳文章的時候,想不到收到反對聲會這麼激烈,連文青這個讓人仰望的修飾詞都加到俺的頭上來了。對於衆位書友的批評,俺虛心接受。已經把第八章中的兩百年改爲五百年。一個王朝能延續四百年應該是不算短了。

另外再說一下,俺之所以這麼寫,一方面的原因昨天已經解釋過了,另一方面也是要與卷名呼應——用九:見羣龍無首,吉——所謂羣龍無首,從本書來說,就是拋棄了皇帝,不再是帝制。俺一直都認爲,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民智開化,就不再需要皇帝這個職業了,就算有,也應該是像日本和英國的王室,成爲國家的吉祥物而不是統治者。

第46章 新年(上)第17章 神機(中)第44章 交涉(下)第8章 未雨(下)第37章 股票(中)第37章 島南(下)第53章 道阻(完)第19章 戰象(下)第42章 餘波(上)第29章 星火(下)第2章 平安(下)第32章 冬雨(上)第52章 道阻(六)第20章 衢山(下)第63章 等待(上)第12章 夜談(下)第39章 故人第8章 敵至(下)第16章 船場(下)第18章 豐收(下)第13章 硝煙(上)第30章 祭靈(下)第5章 東京(下)第63章 九五(下六)第21章 傳承(四)第63章 等待(上)第15章 傳承(一)第8章 敵至(下)第48章 助守(下)第7章 未雨(上)第24章 烈風(下)第31章 人心(下)第23章 武功(下)第5章 對手(中)第13章 和議(下)第54章 九五(上)第46章 明教(下)第14章 硝煙(中)第13章 西路(五)第16章 船場(下)第40章 後續(上)第9章 懲戒(下)第35章 覆亡(中)第35章 覆亡(中)第27章 帝國(中)第49章 道阻(三)第19章 陣線(上)第16章 軒波(上)第41章 關山海(中)第62章 九五第9章 守城(上)第33章 冬雨(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14章 翻牌(上)第1章 三年(上)第14章 間奏(上)第37章 異變(中)第11章 靖安(中)第63章 等待(上)第49章 道阻(三)第2章 平安(下)第24章 風雨(下)第1章 老種(上)第26章 天子(中)第33章 故鄉(下)第18章 戰象(上)第4章 對手(上)第15章 翻牌(下)第23章 風雨(上)第50章 聖公(下)第20章 開局(中)第12章 夜談(下)第33章 冬雨(下)第44章 蔡攸(上)第32章 冬雨(上)第32章 故鄉(上)第48章 江山(下)第62章 門戶(下)第3章 新港(上)第4章 東京(上)第1章 奇襲(上)第8章 投奔(下)第13章 父兄(上)第33章 故鄉(下)第33章 跳牆(下)第32章 跳牆(中)第30章 回航(上)第5章 戰前(上)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2章 靖安(下)第26章 野心(中)第46章 明教(下)第35章 海上(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41章 內附(下)第49章 聖公(上)第4章 使團(下)第12章 孤舟(下)第19章 開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