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章:長安的使者

從登州到長安,有大唐驛站的幫助,倭國的使者在路上緊趕慢趕,大半個月的時間,終於趕到了長安,住進了鴻臚寺之中,每天都上摺子想要見大唐的皇帝陛下。

“河邊使者,現如今我們陛下是不理朝政的,朝中的一切事務,都是太子殿下在主持,要不,您就去見太子殿下吧。”鴻臚寺的寺卿對着河邊麻呂說道。

“你們太子能夠決定這場戰爭嗎?”河邊麻呂問道。

在他的印象當中,太子即便是再怎麼掌權,都是皇帝在背後操控,如今大唐兩邊都在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怎麼可能是太子在朝中獨攬政事,而皇帝陛下對朝政不管不問呢?

所以他是直接想要見大唐皇帝的。

大唐的皇帝,李二陛下,在後宮之中連自己家的大臣都不怎麼見,又怎麼可能見倭國的使者呢?

“本官說的可都是真的,信不信,使者大人自己掂量着吧。”鴻臚寺的寺卿見河邊麻呂這個態度,乾脆也不與他多說了。

真是好心當成驢肝肺,看你可憐巴巴的,給你指條明路,自己不走,要是倭國那邊出了什麼事兒,也就只能怨你們自己了。

鴻臚寺做的就是接待外使的事兒,以往他們覺得,外使到大唐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聖人教誨,但是接觸的多了,也就是說,這行乾的久了就知道,來的客不全是好客,有可能還是惡客。

這些年大唐強勢,來的大多都是好客,所以鴻臚寺這邊,也是拿出自己該有的儀態禮儀來招待他們,他們對咱們客氣,咱們也對他們客氣,大家客客氣氣和和美美的,挺好。

但是你的態度要是不端正了,對不起,跟你客氣客氣也就得了,不伺候。

真拿着大唐當自己家呢,這麼不客氣。

河邊麻呂見鴻臚寺的寺卿對自己這般態度,心裡也知道自己這是一不小心得罪人了,自己實在是太過着急了。

想要去找那位寺卿道歉,但是河邊麻呂現在實在是騰不出什麼空來,他現在腦子裡心裡想的全是怎麼制止大唐對倭國的這場戰爭,這麼長時間過去了,自己遇到的那支船隊,是不是已經到了倭國本土了?是不是已經打起來了?

劉仁軌送信的速度可比河邊麻呂到長安的速度要快多了,劉仁軌佔領了太宰府之後,奏報送到了登州之後,八百里加急,送往長安,就是爲了趕在河邊麻呂到達長安之前讓朝中的人知道這個消息,讓他們與河邊麻呂談起來,能夠得到更多的好處。

或者說,拖一拖時間,他和劉仁願兩人,能拿下倭國更多的地盤。

佔便宜佔夠了之後,再停止這場戰爭,大唐將會在這場戰爭之中賺得盆滿鉢滿。

與河邊麻呂一同住在鴻臚寺之中的還有吐蕃到長安的使節。

吐蕃的使節算是比較幸運了,因爲有文成公主的“家書”傍身,住在鴻臚寺之中的待遇不錯,還見了李承乾一面,談論了一下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爭。

李承乾給他的迴應就是,他需要再考慮一番。

所謂的考慮,就是要向吐蕃提條件了。

戰爭是你們挑起來的,現在想不打就不打了,那大唐的損失找是誰說理去?

李承乾這是要打算敲竹槓了。

這樣的行爲,若是一國之君想要做,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李承乾自己沒顧忌,他不是一國之君啊,所以,敲竹槓要趁早,下手要快準狠穩。

誰知道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吐蕃的使者在鴻臚寺之中也在思索大唐可能提出的條件,思索吐蕃是否能滿足大唐提出的條件,或者是,如何跟大唐討價還價。

這會兒的鴻臚寺之中住着的番邦使者,就只有倭國和吐蕃兩國的使者,這兩國的使者的目的也都一樣,就是爲了想與大唐停戰。

終於有一天,兩國使者在鴻臚寺的後花園溜達的時候,邂逅了......

河邊麻呂在鴻臚寺之中等了約莫有四五天的時間,宮中終於傳出了旨意。

大唐太子李承乾在宣政殿召見河邊麻呂,讓河邊麻呂趕緊收拾利索進宮。

河邊麻呂心裡也記着那會兒鴻臚寺的寺卿跟自己說的話,現在的大唐,所有的政事都是太子在處置,不管如何,先見了太子再說,說不定太子真的有權利停止兩國之間的戰爭呢?

所以河邊麻呂接到旨意之後趕緊收拾利索,乘坐着馬車到了龍首原上的大明宮,進了宮,在太監通報之後,進入了含元殿之中。

“外使河邊麻呂拜見大唐太子殿下。”河邊麻呂進了宣政殿之中,恭恭敬敬的朝着李承乾行禮。

李承乾現在是太子,人家是大唐的儲君,將來就是大唐的皇帝。

“外使免禮。”李承乾直着腰板兒坐着,目光直視着河邊麻呂,朗聲說道:“外史來長安已經有個四五天了吧?在鴻臚寺住的可還習慣?”

李承乾一上來並沒有與河邊麻呂說兩國戰爭的問題,而是禮貌性的問候了一番,他已經知道了劉仁軌率領着大唐的水師船隊拿下了太宰府,現在正準備和劉仁願一起,拿下倭國太宰府所在的那座島嶼。

所以李承乾也想拖時間,給劉仁軌和劉仁願爭取更多的時間。

在前兩天,一向不怎麼理會朝政的自家父皇難得派人給自己傳了個口信,就只有四個字。

倭國銀山。

倭國有銀山,李承乾聽玄世璟說過,現在連自家父皇都特意囑咐了,所以,李承乾對於倭國的那座銀山,通過這回的戰爭,已經是勢在必得。

想要銀山,銀山在倭國的境內,所以現在李承乾需要更多的籌碼,迫使倭國交出銀山。

而劉仁軌和劉仁願現在在倭國,就是在給李承乾拿籌碼。

“回殿下的話,長安很好,只是外臣心憂祖國,卻是寢食難安。”河邊麻呂說道。

他可不能由着李承乾繼續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上繼續耗費時間,現在每一刻的時間對於他來說,對於倭國來說,都寶貴的很。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錢庫第八十八章:稱王第十九章:飼虎第九十七章:鹿山三霸第五一十三章:訓練的前奏第五百八十四章:馮家的人第四十七章:晉陽來訪第九百零二章:竇家的謀劃第一千零九十六章:時過境遷第一百二十章:論道第九百七十三章:舉薦第二百八十一章:見面第一百零九章:畫像上的人第三百八十八章:平壤城的宵禁第三百五十二章:風流第一百一十四章:腿病第三百五十七章:跑!第六百零七章:尋找財富第一千四百九十章::住在牛角尖裡的人第四百二十九章:閻立德出面第三十八章:論遣唐使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蘇氏的心思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不相信第八十九章:甘露殿密談第三百八十章:彩頭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竇家的不對勁第五百一十一章:百事待興第一把三十八章:給王氏找樂子第二百三十一章:請老師致仕第七百九十三章:玄世璟的打算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態度不明第八百九十九章:東風第六百二十章:多一人嘆息第九百九十二章:夜襲下的計中計第四十三章:錢不是問題第二百七十二章:刀傷藥第四百六十五章:引誘劫獄第七十八章:懲罰!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恍然大悟第一千二百章:百騎司內應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入獻陵第九百九十章:黑齒常之第一百六十九章:密會第六章:城牆下第五百一十章:私心第三百八十五章:捷報第一百八十章:各方猜測第二百八十五章:鉛字第一百二十六章:承乾歸朝第九百四十六章:放一馬第六十二章:東山縣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封后第八百七十八章:竇孝果第八百章:玄家長子(爲新書求收藏推薦)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收錢第七百八十一章:重視水師第四百零八章:工部壓價第五百二十七章:各方勢力第八十五章:鹿山書院第一百四十四章:遇故人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矛盾激化第二百八十八章:單蠢的和尚第九百六十七章:活字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收場第二百一十二章:倭國換天第一百一十八章:帶個公主逛青樓(下)第九百百十一章:出征第三十三章:令人頭疼的封賞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徐正卿受重傷第十四章:侯爺的長史第八十一章:藥王離侯府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開端第八百二十一章:江王的動靜第一千二百零七章:朝局引起的讀書熱第五百七十八章:伺機而動第四百七十三章:即將收尾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地主的利益第六百零九章:故人消息第三十一章:思量第一百一十章:玄武樓的清晨第三十五章:馬球第九百八十二章:圖謀草原第一千零六十章:鄭鈞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收拾殘局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翻牆見人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跪殿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狄仁傑出面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已成定局第二十三章:夜襲與反擊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別攙和第一百一十一張:獻賬本第一百三十九章:塵埃落定第一百九十九章:幾條絆馬索就能解決的事兒第一百四十七章:反應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水漲船高第六十九章:竇逵的來歷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心狠手辣來俊臣第二十五章:除夕夜宴(中)第八百三十八章: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二十四章:百濟的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