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_第166章 宣政殿朝議

迷路的薛朗被秦王解救後,順利到達宣政殿。剛到含元殿門口,還未到宣政殿,秦王突然停住腳步,道:“幼陽只需順着階梯進去,從日華門或是月華門走皆可,進去就是宣政門,宣政殿即在那裡,如若還是找不到,可讓內侍帶你去。”

薛朗奇怪道:“大王難道今日不上朝嗎?”

秦王道:“我身爲尚書令,自是要去的。只是,如若讓人看到幼陽與我一同上朝,只怕又給幼陽招惹是非。”

原來是爲這個!

薛朗道:“下官以爲大王多慮了。要說怕被人看見,從下馬橋下官就與大王一道走,這一路走來,看到的人多了去了,哪裡至於都快到了才分道揚鑣?這不是做賊心虛嗎?”

這詞用的,秦王殿下直接咳起來。薛朗還沒反應過來,還勸秦王道:“下官與秦王是心底無私天地寬,不過是湊巧,何必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相疑!還是一塊兒進去,坦坦蕩蕩的好!”

秦王點頭,讚賞的看薛朗一眼,道:“幼陽言之有理,今日,我就與幼陽一道去宣政殿。幼陽,請。”

薛朗拱手:“多謝大王,大王,請!”

兩人一起進宣政殿。

上朝的時間已差不多,殿中大臣已來得差不多了。沒過一會兒,太子、齊王也來了,太子、齊王剛到,就有小黃門在外宣道:“聖人到!”

聖人李淵踱着方步進來,坐到御座上,底下羣臣一起行禮:“見過聖人。”

“衆卿家平身,免禮,坐吧。”

衆臣在自己位子上跪坐下來。剛坐下,聖人就讓小黃門拿起一封疏奏,讓小黃門宣讀——

薛朗看那封疏奏有些眼熟,想到聖人說朝議時討論他的疏奏,心頭涌起不好的預感!再聽小黃門宣讀的開頭——

果然是他的疏奏!

好吧,反正不會文言文寫作這個問題,遲早會暴露。所謂早死早超生,所謂破罐子破摔,總之,愛咋咋地,反正他就是不會寫,現在暴露了,以後呈送疏奏,也就不用怕被三省的人嫌棄了。

小黃門把薛朗的疏奏唸了一遍,薛朗偷偷

看滿朝文武的臉色,倒也沒人笑話他……哦,除了齊王殿下。齊王殿下嘲弄的看了他一眼,倒是忍住了性子,沒當場譏諷薛朗沒學問。

對於小屁孩兒的嘲弄,薛朗根本沒放在心上——

是的,看鬍鬚比中年人還茂盛的齊王殿下李元吉,其實還是個年未弱冠的少年。在薛朗的眼裡,可不就是小屁孩兒麼?雖然人家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爹了,但也不耽誤薛朗把人看成小屁孩兒就是。

在小黃門唸完疏奏後,李淵道:“這就是薛卿對於如何推廣紅薯之計劃和建議之措施,諸位卿家且議一議。”

在薛朗的疏奏中,主要寫的就是紅薯的推廣計劃及措施。沒經過加工的紅薯,至多隻能保存一年,這還是氣候寒冷,建有地窖的地方,如果是在溫暖的南方,要把紅薯保存一年是很困難的事情。

爲了解決南北差異的問題,薛朗提出的辦法就是深加工,加工成粉條。之後,只要放置在乾燥的地方,別說一年,就是保存兩三年也沒問題。

但是,要加工成粉條,就要牽扯到一個加工方法的問題。如何把這個方法推廣開,可以說直接涉及到紅薯推廣的成敗。

裴寂問道:“敢問薛郡公,這粉條,多少斤紅薯可製成一斤粉條?”

薛朗道:“約五斤左右。”

蕭瑀道:“如此看來,耗費並不算多。”

薛朗道:“紅薯的高產就註定紅薯的價格自然比不上米糧,更不用提和麪粉相比。與米糧相比,我把紅薯定位爲渡荒物資。就如大豆、黃豆一類的粗糧等同。如此高產的作物,加工一下,更易於保存,想來爲了保存糧食,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做出粉條。”

衆人頷首,薛朗繼續道:“論起推廣,無論什麼手段都比不上國家的支持來的迅速、有力。所謂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只要措施得當,穩妥推進,要把紅薯推廣開,其實不難,速度也不會慢,怕的反而是加工條件沒跟上,讓紅薯的產量平白浪費、空置。所以,臣才建議讓各地官署籌建加工粉條的作坊,收取加工費,以維持開支。”

薛朗在疏奏中分析了推廣紅薯

的方式。採用以點帶點,層層遞進的方式推廣。如今有紅薯種子的就兩個地方,長安與葦澤關。

以這兩個地方爲原點,慢慢的,逐層逐片的把紅薯推廣出去。由國家開設加工作坊,爭取在推廣紅薯的地方,紅薯剛種下地,就要把加工作坊建立起來。

作坊建立起來後,等紅薯收成,作坊就能投入運作,加工費既可以收取現金費用,又可以換算成紅薯。收上來的紅薯,做成粉條後,也能供給國家儲糧,可謂一舉多得。

薛朗道:“紅薯由於產量高,推廣起來其實很快。第一批長安和葦澤關的加工作坊,需由府庫出錢,待後來的作坊就可以用先期的收益來走建設經費,如此一來,就能減輕府庫開支上的壓力。還能避免推廣太急可能造成的惡果,也足夠穩妥。”

以紅薯的產量,加工費就算一斤只收一文錢都能有錢賺。而建造加工作坊是很簡單的事情,有水的地方可以建水磨,沒水的地方就用驢,需要的人手也不用多,主要是地方夠寬敞就行。

而現在可不是後世的人口地少,現在還是地廣人稀的古代,地皮還真不是什麼稀缺的東西。

薛朗的疏奏寫的通俗易懂、條理分明,在座皆是飽學之士,聽懂簡直不要太容易。薛朗剛纔又解釋了一通,更是已然成竹在胸。

李綱道:“臣奉敕命至葦澤關調查祥瑞一事時,聽聞紅薯之產量後,就曾覈算過,紅薯如此高的產量,一戶無須多種,只需種上一畝,以我大唐之戶數,也是一個駭人的產量。如此巨大之產量,加上還能種植其餘糧食……不止飽腹,飽腹之外尚有餘糧也不是難事。”

薛朗道:“李尚書的推斷沒錯,不過,還要考慮到種植條件和技術等的因素,如若是在高山地區,土地肥力弱,耕種技術又落後些,只怕達不到現時的產量,到時候,這些地區多種幾畝是必須的。”

李綱道:“即便多種幾畝,供數口之家食用卻是足夠的。”

蕭瑀接話道:“如此一來,至多五年,就有一個問題放在諸位面前。”

薛朗早有預料,道:“產能過剩的問題!”

(本章完)

第六卷_第525章 遠慮第二卷_第109章 農莊漸成第二卷_第92章 諸般準備第七卷_第583章 再次參與朝議第二卷_第121章 求才若渴第三卷_第238章 冬月到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三卷_第225章 饅頭威武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二卷_第107章 真正的精兵第四卷_第409章 風雲涌動第四卷_第342章 相知第四卷_第297章 系統:叮!聖人好感1!第六卷_第519章 轉危爲安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三卷_第230章 姐弟情深第七卷_第561章 事成第三卷_第235章 戲言第四卷_第287章 決心第二卷_第83章 發工錢的學問第一卷_第20章 搭檔第七卷_第593章 靈犬救人的傳說第六卷_第526章 盡人事第四卷_第380章 意外的宴請第六卷_第511章 舊情第二卷_第112章 軍需官日常第一卷_第17章 獻“寶”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二卷_第121章 求才若渴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二卷_第127章 指點第三卷_第249章 黯然神傷第七卷_第576章 開春第五卷_第428章 秋雨連綿第三卷_第245章 與太子飲宴第二卷_第115章 畫風不同須謹慎第四卷_第284章 頭緒第七卷_第577章 災害連連第六卷_第502章 長遠之計第五卷_第471章 深意第五卷_第469章 痛快陳詞第五卷_第423章 分明第三卷_第195章 迴歸葦澤關第七卷_第564章 行動起來第二卷_第110章 論讀書第一卷_第12章 出仕公主府第四卷_第320章 神秘訪客第四卷_第324章 求技能點!第六卷_第489章 眼見風波起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六卷_第497章 驚變第四卷_第338章 趙郡王的禮物第四卷_第343章 感情從互相信任開始第二卷_第84章 薛朗的常識培訓課第三卷_第237章 贈畫冊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六卷_請假第五卷_第468章 匹夫一怒第三卷_第163章 飲宴麟德殿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五卷_第416章 登徒子未遂第七卷_第558章 時光如水第五卷_第 457章 爲難第二卷_第112章 軍需官日常第二卷_第120章 因緣際會第七卷_第580章 取捨定計第三卷_第229章 善後第五卷_第419章 又到重陽第二卷_第133章 章節名取不出來第六卷_第481章 暫居四水村第一卷_第43章 敦親睦鄰新方法第二卷_第112章 軍需官日常第三卷_第174章 安頓第二卷_第132章 論突厥第六卷_第540章 心有所懼第四卷_第375章 殷殷囑咐第一卷_第11章 初唐數學第一課第五卷_第468章 匹夫一怒第四卷_第321章 坦然相告第二卷_第117章 好上司的典範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一卷_第17章 獻“寶”第四卷_第366章 薛公懲奸第四卷_第401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五卷_第476章 論儲第四卷_第370章 攔路喊冤第四卷_第365章 世間萬象第一卷_第36章 殺豬第七卷_第587章 叮囑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第六卷_第524章 諸般變化第一卷_第47章 送菜第三卷_第188章 書生殺人不用刀第三卷_第213章 新僕人上崗第五卷_第463章 六月天第三卷_第273章 如初第六卷_第508章 靠岸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五卷_第447章 蠢蠢欲動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