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

淮海戰役結束了,人民解放軍佔領了長江以北大片的土地,爲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組建各大野戰軍,爲最後的反攻戰役做準備。當渡江戰役打響後,窮途末路的蔣介石一邊指揮部下誓死抵抗,一邊斂收錢財逃往臺灣。當南京國民黨政府門前的青天白日旗被降下時,一箇舊的時代隕落了,一個新的時代正蓬勃向上。

渡江戰役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大部被殲,餘下的200多萬人中僅有150萬左右是正規軍。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已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國民黨軍隊已經失去了對人民解放軍的反擊能力,更不可能在戰略上取得有效的防衛。因此,渡過長江作戰已成爲人民解放軍下一步的作戰重點。

在渡江戰役之前,中共中央爲了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軍隊進行了統一整編,分別組建了五大野戰軍。五大野戰軍的成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對後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命令,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爲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爲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爲參謀長,唐亮爲政治部主任。整編後的“三野”約58萬人,轄4個兵團和1個特種兵縱隊。

事實上,在三大戰役期間,感覺苗頭不對的蔣介石想與中共方面“劃江而治”。於是,他想拉攏美國方面,以此來壓迫中共方面同意。不料,美國方面似乎並不想幫助蔣介石,哪怕是其夫人宋美齡動用自己的私人外交關係都無濟於事。最終,蔣介石還是在“假和平”上動了腦子。他主動“下野”,由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全權負責國民黨黨內事務。當然,幕後的主宰者仍舊是蔣介石本人。

毛澤東早就看穿這一切都是蔣介石的把戲,所以他堅決要戳穿蔣介石虛僞的面目,繼續戰爭,實現最終的和平。另一方面,李宗仁上臺後提出了以八項基礎爲條件的和平談判。最終,經過十四天的談判,雖然達成了書面的意見,可並沒有產生實際的作用。這樣一來,反而將國民黨假和平的面目暴露無遺。

既然敵人並無誠意講和,那麼就只有堅決地打下去!

隨後,中央軍委指示:原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行使統一領導渡江作戰的職能。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率領“二野”、“三野”百萬大軍,紛紛南下長江北岸,開始整訓和渡江準備。

2月9日,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在徐州召開了會議,對各部隊的南下路線、集結地段、作戰地點都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匯成向南挺進的洪流,千軍萬馬渡過黃河、淮河、漢水,越過大別山、霍山等崇山峻嶺。此刻的人民軍隊已不是過去小米加步槍的時代,而是一支擁有一定機械化作戰能力的大兵團。

3月上旬,百萬大軍陸續到達長江北岸,開始進行渡江作戰的準備、訓練工作。

要順利渡過長江,首要的就是具備充足的船隻和熟稔的水性。

爲了徵集木船,部隊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戰士,協助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深入動員之下,許多漁民船工駕船報名參加運送大軍渡江的船隊。爲了感謝鄉親們的熱忱,部隊付給參戰船工一定的報酬,每個船工不但有自己的一份工糧,還可以爲家屬領到一份救濟糧。

平時,管理船隊的幹部與船工平等相處,關心生活,親如家人。這和國民黨軍隊搶船抓夫、燒船、搶掠、殘害百姓的種種暴行,形成鮮明的對照。這樣的好名聲一傳開,各地羣衆紛紛向渡江部隊提供船隻,有些漁民船工甚至全家駕船從百里之外趕來參戰支前。“保送大軍,子孫萬代光榮”,成爲船工們發自內心的口號。

就這樣,在擁有現代化的國民黨軍陸海空立體防禦面前,人民解放軍賴以強渡長江天塹的,竟是這些漁民船工駕駛的原始木船,這不僅是一個奇蹟,而且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這百萬大軍中,有不少是來自北方的戰士,生來就不熟悉水性,對船上作戰更是難以適應。爲此,部隊趁着船工們幫忙修造木船時,抓緊時間練習游泳,熟悉水性,並適應船上的生活與戰鬥。

渡江日期迫近的時候,必須將船全部運抵江邊。爲了避免讓國民黨得知運船計劃,這些活動都是在比較隱蔽的地方展開的。爲了能將船從偏遠的地方運到江邊,就需要挖鑿和疏通河道,劈壩修渠引水運船。有的地方爲了防止河水內灌,不便挖開堤壩,就只好將船隻從堤壩上拉過去。那些較小的舢板還好,而重量數十擔以至於上百擔的大船,要拉過高壩就十分困難。整個運船工程的浩繁是可想而知的。數以萬計的軍民,冒着綿綿春雨,日夜奮戰,終於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了這一艱鉅任務。

與此同時,國民黨方面也在緊鑼密鼓地佈陣。爲了阻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蔣介石在長江上擺了一個“一字長蛇陣”,號稱“立體防禦”。可是,江面水域寬闊,防線過長,而他的兵力根本就不夠,哪怕是70萬人要守1400公里的正面,也是守不住的。

更何況,作爲渡江戰役總指揮的粟裕,在此之前有過四次的渡江經驗。他知道,長江水域寬廣,國民黨軍隊實難全面掌握,因此打起仗來肯定是顧此失彼、捉襟見肘。

正式渡江時,總前委對渡江戰役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最後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制定了具體的戰略部署:

由粟裕、張震率“三野”統率機構,直接指揮八、十兩兵團主力,由張黃港至龍稍港段及由口岸三江營、京口段實行渡江。另外,以八兵團34、35兩個軍,在戰役發起的同時,以積極佯攻的手段,吸引和鉗制兩浦之敵。渡江成功後,除留部隊殲滅沿江當面之敵外,應以主力迅速向京滬線上挺進,控制鐵路一段,力求首先立穩腳跟,調整態勢,鞏固陣地,鞏固後方聯絡線,然後擴張戰果,對敵人做有後方的、有秩序的進攻。如條件許可,則應派部隊向西發展,截斷京杭公路,如敵進攻,則求得在野戰中逐步地予以殲滅,如力量不足,則繼續鞏固陣地,以待七、九兵團趕到時協同殲滅之。

由譚震林指揮“三野”七、九兩兵團,由裕溪口至姚溝段,及姚溝至棕陽鎮(不含)段實行渡江。渡江成功後,除留足夠兵力殲滅沿江當面之敵,並監視黃湖之外,主力應迅速東進,與八、十兩兵團會合截斷京滬杭公路,完成對京滬杭地區敵人之割裂包圍,並協同八、十兩兵團各個殲滅之。

“二野”由棕陽鎮(含)至望江段實行渡江,渡江後除殲滅當面之敵外,應以一個兵團,以最快速度挺進至浙贛線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確實控制贛鐵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斷敵退路。“二野”主力則應迅速東進,接管“三野”留置部隊的任務,擔任殲滅蕪湖地區之敵,並準備攻取南京。

各部隊渡江成功後,應派隊接應左右鄰兵團渡江,各部應與友鄰部隊切取聯絡,互通情報,密切配合,並積極主動地支援友鄰作戰。

到4月中旬,渡江工作準備基本就緒,只待命令一下,百萬大軍將萬船齊發,向對岸衝過去!

百萬雄師過長江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是毛澤東在聽到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好消息後,一時詩興大發,當即揮毫潑墨而成的一首詩。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南京總統府,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覆滅。當青天白日旗從南京總統府的頂樓上降下,鮮豔的紅旗高高飄揚在南京上空時,全國人民的心瞬間沸騰了。這一刻,盼了多少年;這一刻,奮鬥了多少年;這一刻,萬衆矚目、永載史冊。

攻佔南京後,陳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昨晚東路軍進入南京。反動王朝滅矣!原定我們攻佔南京的任務,已不需要了。想不到國民黨一點抵抗力都沒有,嗚呼哀哉!”的確,人民解放軍發起的渡江戰役和佔領南京的順利程度大大超乎了預期的設想。要知道,爲了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和嚴密的軍事部署。

1949年4月20日晚,當時鍾指向整八點的時候,留在作戰室的譚震林憋足一口氣,對着無線電話筒,高亢地喊了一聲:向江南進軍!偉大的渡江作戰開始!

接到發起渡江作戰的命令,長江北岸樅陽至裕溪口第三野戰軍擔任中集團突擊段,霎時間萬炮齊發,天地震顫,火光映紅了天空。

當天晚上10點半,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的先頭軍順利搶佔灘頭陣地,並向縱深發展。在佔領銅陵、繁昌等地後,渡江部隊順利將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攔腰截斷。湯恩伯飛赴蕪湖親自督戰,卻仍然無力迴天。在激烈的戰鬥中,江陰的7千名守軍搖旗起義。渡江部隊輕而易舉地就佔領了這個要塞,隨後乘勝攻佔了江蘇揚中等地。

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全軍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全軍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粟裕、張震指揮東集團對“三浦”發起了攻擊,最先奪取的是江浦,然後冒着密集的炮火向浦鎮前進。敵人在遭到包圍後,瘋狂地進行反撲,坦克、裝甲車輪番向解放軍衝去。雙方在浦鎮以北的山地上,展開了逐點、逐線、逐個碉堡的爭奪戰。激烈的戰鬥進行了一夜,22日清晨,敵人才向江邊逃跑。

22日下午,湯恩伯下令全線退縮,企圖據守皖浙贛山區和淞滬一帶。哪知,國民黨部隊撤退時風聲鶴唳,一潰千里。

第二天上午,野戰軍各部隊先後抵達浦口江邊,掃清了江北守敵,積極找船,準備越過長江,追殲逃敵,從北面向南京發起進攻。就是在此時,南京下游的國民黨江陰要塞舉行起義。葉飛率領十兵團已渡過長江,切斷了南京與上海之間的聯繫。南京在長江防線上已經成爲一座孤城。

眼看着形勢越來越不利,國民黨政府留在南京的機關慌忙遷移到廣州。23日晚,渡江部隊第35軍僅用兩隻小船過江,就順利地進入了南京市內。此時,南京的守軍不戰而退,渡江部隊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南京城。

24日凌晨3點,國民黨總統府的紅漆大門被打開,解放軍戰士衝了進去,降下國民黨總統府門樓上的青天白日旗,取而代之的是人民解放軍的八一軍旗在總統府的上空獵獵飄揚。

南京失守後,國民黨部隊兵敗如山倒,在人民解放軍的追擊下,連連潰敗。湯恩伯企圖依靠皖浙贛山區和淞滬地區負隅頑抗的癡夢宣告破滅後,只好退居上海。人民解放軍橫掃800裡的浙贛線,解放了蘇州、杭州、南昌等重要城市。

整個渡江過程中,人民解放軍僅用了四天的時間,用傷亡8千人的代價就全線控制了長江,打破了國民黨企圖用天塹阻擋渡江部隊南下的美夢。

當陳毅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後,詩興大發,隨口就作了一首詩:“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隨後,他要通了北平的電話,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報了喜。

慢慢逼近上海

南京解放後,第三野戰軍按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指示,不顧舟車勞頓,又馬不停蹄地奔向淞滬地區,準備解放中國的最大城市——上海。

就在蔣介石得知江陰要塞和南京失陷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曾經對江陰要塞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沒想到這麼快就崩潰了,實在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

4月24日,待在老家溪口的蔣介石對兒子蔣介石說:“把船準備好了,我們明天走吧。”當天中午,蔣經國就把妻兒送到了臺灣。第二天下午,蔣介石攜蔣經國乘船離開了溪口,於26日抵達上海。

蔣介石一到上海,就分別接見了由南京撤退到上海的國防部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顧祝同、空軍司令周至柔、海軍司令桂永清,聯勤總司令郭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保密局局長毛人鳳、淞滬警備司令陳大慶、上海防守司令石覺以及谷正綱、陳良等。他說:“你們知道我爲什麼來上海嗎?”

很顯然,南京失陷,上海危在旦夕,蔣介石選擇這個時候來這裡,就是爲了來督促部下,一定下守住上海!那麼,爲什麼一定要守住上海呢?

上海,是蔣介石心中除了南京之外最重要的城市。這是曾經是他的早年發跡地,也是他反革命的財政支柱。四大家族多年來斂收的財產都藏在這裡,蔣介石是不可能將這筆鉅款拱手讓給中國共產黨的。於是,他讓湯恩伯在上海部署防線,爲了就是能多撐一段時日,儘可能地多運走些財產。

上海解放前的4個月內,是蔣介石偷運財產的**。這時,蔣介石偷運的不再僅限於黃金、白銀、美鈔,而是把範圍擴大到機器設備、車輛、紙張、棉紗、布匹,甚至化學原料、藥品等。總之,一切有用的東西他都想搬。這期間,他從上海搶運了1500船的物資,還不算飛機運走的。

直到5月22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已打到市郊臨近市區了,蔣介石仍電令留在馬公島的兒子蔣經國飛回上海再搶運一批物資。可是,當蔣經國飛臨上海上空時,江灣機場己瀰漫着解放軍炮彈爆炸後的煙塵,飛機無法降落。蔣經國只好悻悻而歸,並致電其父:“上海已經陷入共軍之手,再搶運物資已不可能了。”蔣介石這才放棄了。

在蔣介石的嚴令督促下,湯恩伯在4月下旬布好了守衛上海的防禦體系。閻錫山看罷以後,滿有信心地說:“至少可以守一年。”蔣經國也吹噓說:“它是東方的斯大林格勒,可以與馬奇諾防線媲美。”就是這樣一套防禦體系,最終也沒能抵擋住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上海還是被解放了。

4月25日,湯恩伯在上海頒佈了殺氣騰騰的“戰令十條”。同時,保密局也開始逮捕一些民主同盟者及地下共產黨員。一時間,上海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到處是荷槍實彈的軍警,警車鳴笛橫衝直撞,特務四處捕人。

上海已經全城進入戰時狀態。

就在湯恩伯佈防上海時,第三野戰軍也慢慢地靠近上海外圍。期間,粟裕不停地電令各兵團加速向指定的合圍地區前進。第三野戰軍的廣大指戰員接到追殲敵人的命令後,像獵人發現了獵物一般,飛速地沿着指定路線向前。追擊途中,廣大指戰員克服疲勞,克服飢餓,冒着江南連綿的春雨,踩着泥濘的道路,不停地前進。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快!快!追上就是勝利!

一路上,到處可見敵人逃竄時留下的處處狼藉。公路上、水溝旁、麥田裡到處都是丟棄的炮彈、子彈、槍榴彈,還有棉絮、皮鞋、帽徽和領章,許多地方還堆積着國民黨黨政軍人員臨逃時燒燬的文件和其他物品的灰燼。

儘管這一路十分艱難,可“三野”的廣大指戰員仍舊在指定時間內陸續抵達指定地點。4月25日下午,第28軍佔領了宜興。同一天黃昏時分,第23軍佔領溧陽,截斷了南京至杭州的公路。26日,中集團的先頭部隊已進至郎溪、廣德地區。同一天,第28軍進佔長興。27日,中集團的第27軍在吳興附近與東集團的第28軍打通了聯繫,這樣,合圍口就封上了。29日,南逃之敵第4軍、第28軍、第45軍、第66軍以及第51軍的一部,被逼入郎溪、廣德之間的山區。敵軍10萬之衆,亂作一團,東奔西突妄圖逃命,但卻四處碰壁。最終,在“三野”的靈活打擊下全軍覆沒。

隨後,譚震林帶領第七兵團迅速向杭州挺進。4月28日佔領寧國,5月1日佔領孝豐,5月2日佔領餘杭,5月3日佔領杭州。

同一時期,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劉伯承的率領下,從5月4日至7日佔領了上饒、貴溪、橫峰、金華、衢州等地,控制了浙贛線,切斷了湯恩伯集團和白崇禧集團間的聯繫。而第四野戰軍一部和中原軍區部隊先後佔領了孝感、黃陂,逼近武漢地區,完成了牽制白崇禧集團的任務。

5月2日,第三野戰軍第九、十兵團各軍分別進駐吳興、常熟地區待命。與此同時,分工負責上海戰役作戰的粟裕、張震率領第三野戰軍機關自常州東移蘇州。

4月30日,總前委發電報給中央軍委毛主席:鑑於渡江戰役的軍事進展比預期的時間整整提前一個月,城市接管的準備工作來不及同步完成。我們考慮以儘可能推遲半月到一月入上海爲好。5月3日,中央軍委覆電同意推遲攻擊上海。

之後,由早先定好的上海新市長——陳毅,介入接管上海的全面準備工作。

爲接管上海而準備

早在淮海戰役期間,毛澤東就召劉伯承和陳毅回西柏坡,探討渡江戰役後,如何接管寧、滬、杭的問題。當時,中央的意思是讓陳毅出任上海市長。陳毅思考了一會兒,想讓劉伯承擔起這個重任。他之所以這樣“讓賢”,主要是考慮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自覺犧牲了很多利益,所以想把富饒的華東大地讓給“二野”。劉伯承自然是不會同意這個想法,堅持本就來自華東的“三野”來留駐華東地區。最後,陳毅只好接下了解放和接管上海的重擔。

上海,近百年來就是一座國際大都會。此刻的上海灘魚龍混雜,其中的複雜情況是很難想象的。陳毅頓覺壓在身上的擔子重了不少。究竟上海能否順利接管呢?

5月3日,陳毅隨總前委機關進駐丹陽,開始接管上海事宜的準備。

丹陽,南京和無錫之間一座民風淳樸的小縣城。由於總前委的進入,一下子變得擁擠了,忙碌了。來來往往的人中有穿黃布軍裝、灰布軍裝的幹部,也有穿便衣的幹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位略帶上海口音、身着西裝、風度翩翩的人物。這些都是長期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革命家,他們趕來丹陽,爲的是協助總前委做好接管準備工作。

這其中就有上海關勒銘金筆廠的“副董事長”劉曉,實際上已是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上海地下市委負責人之一,專管情報和海、陸、空(電臺)的交通工作的“神秘人物”劉少文以及中共地下黨傳奇人物潘漢年,還有經濟學家許滌新、盧緒章和劇作家夏衍等人。

在這些地下工作者的通力協作下,上海有關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材料源源不斷地從上海傳到丹陽。這些材料到了丹陽後,就成爲各對口接管專員們的必讀“文件”。陳毅看到這堆材料,高興地對華東局社會部副部長樑國斌說:“這些材料爲上海接管工作立了大功!”

不久,準備參加接管上海工作的幹部也來到了這座小縣城。這支隊伍1949年初就從山東省青州出發,隊伍中多是20歲左右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他們一路十分辛苦,不僅要行軍,而且還要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接管大城市的政策。到達丹陽時,他們的擔子更重了,他們必須抓緊時間熟悉上海的方方面面。陳毅對他們這支隊伍要求十分嚴格,不僅要求其必須讀大量的材料、組織小組討論,而且還要考試,稍不留神就可能當場讓你出醜。

就在各接管小組學習有關上海材料的同時,陳毅還對幹部們的思想進行了教育和誘導。他希望,黨的一切方針政策,最終都要靠他們在羣衆中落實。不能再用過去那一套老辦法,接管城市工作比不得農村工作,一切都要慎重。

就在陳毅爲接管上海的各項事務忙得團團轉的時候,第三野戰軍也在粟裕的帶領下,琢磨着上海戰役的作戰方案。

根據中共中央對上海戰役“既要打一場城市攻堅戰,而又不能把城市打爛,要將上海完整地接管過來”的指導思想,粟裕設計了三種打上海的方法:

第一,圍困戰法。解放戰爭後期,人民解放軍對內地的若干城市都曾採用過這種戰法。但是,上海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城市。它有600萬的居民,生活資料主要依靠外地運入,尤其是糧食和煤,所需數量都很大。長期圍困的話,人民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沒有煤,機器也運轉不起來,人民的生活將陷入絕境。而敵軍因有海上通道,很難將他們圍死。另外渡江以後,全國革命形勢發展很快,應力圖儘快解放上海。所以,長期圍困戰法不可取。

第二,選擇敵人防禦薄弱的蘇州河以南實施突擊。這一戰法優點在於可以避開敵人設防的重點吳淞,傷亡也可能減少,但是這一戰法的主戰場將在市區,城市會被打爛,不符合中央要求。

第三,把攻擊的重點放在吳淞,鉗擊吳淞,暫不攻擊市區。這樣可以封鎖敵人海上退路,並迅速切斷敵人搶運上海物資的通道。如果敵人要堅守下去,必將市區的主力調到吳淞周圍進行決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可避免在市區進行大規模的戰鬥,使城市少受破壞,達到完整接管的目的。但因吳淞是敵人防禦的強點,因此,這種戰法將是一場硬碰硬的艱鉅的攻堅戰,一場激烈的反覆爭奪戰,人民解放軍要付出較大的代價。當然,這個方案最接近中央的指示精神。

爲了不打爛城市,粟裕還給攻城部隊規定,進入市區作戰,應儘可能不使用重炮轟擊。隨後,粟裕將三種方案上報給了黨中央。很快,中共中央回覆同意使用第三種方案。

對於上海戰役,毛澤東早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就說,有三種解決方式——北平、天津、綏遠。毛澤東說,他希望用北平方式來解決上海問題。這也就是爲何黨中央同意第三種方案的原因。

爲了在軍事上取得絕對把握,第三野戰軍前委與中共上海地下黨取得密切聯繫,商請他們在戰役發起前和戰役過程中,爲解放軍提供敵人設防部署情況。不久,上海地下黨轉來最新的上海守敵防禦部署要圖,張震即令複製,下發第九、十兵團。與此同時,第十兵團也開始向蘇州、常熟地區集結。

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上海解放了

1949年5月10日,粟裕下達《淞滬戰役作戰命令》。從《淞滬戰役作戰命令》可知,上海戰役預定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2日開始,鉗擊吳淞,斷敵海上通路;第二階段,待接管上海工作準備就位以後,向市區發起總攻,解放全上海。

接到作戰命令的葉飛有些不解。他率領的西線兵團戰線過長,而且兵力很不集中,僅有兩天的時間,根本無法從常熟進到吳淞地區。帶着這個疑惑,葉飛撥通了野戰軍司令部的電話,向粟裕表達了西線兵團的困難,一是兵力不夠集中,沿途敵人的部署太強;二是作戰路線拉得太長,距離太遠,難以在預定時間抵達目的地。

粟裕表示,上海的守敵可能會起義,若是成功的話,從常熟到吳淞一帶不會有衝突發生,所以西線兵團面臨的困難也不是很大,依舊按照總部的命令行事。

葉飛當天就向兵團下達了作戰命令:除第33軍作爲預備隊,在戰役打響後,由常熟開赴嘉定地區待命外,其餘29軍、28軍、26軍都參加進攻吳淞的戰鬥。其中,29軍(欠兩個團)附特縱炮八團全部,3個工兵連及第31軍的92步兵炮5門,擔任攻殲吳淞、寶山之守敵,並封鎖黃浦江截斷上海敵人慾水上逃竄退路的任務。

5月12日上午,第29軍前進抵嶽王市西涇營爲中心集結,並派一部於12日下午6時前完成攻佔瀏河鎮,12日下午6點半自該地出發,迅速東進。同時,第28軍、26軍位於第29軍右翼,配合第29軍完成作戰任務。

上海外圍作戰初期,西線兵團進展十分順利。一路上,第29軍並未遇到任何強敵,不僅包圍了月浦,更是順利渡過瀏河。這不禁讓葉飛很是疑惑:難道真的是敵人沒有抵抗的能力?還是上海守敵已經起義成功,但又爲何沒有聯絡人過來報信呢?

很快,葉飛又打消了心中的疑惑,認爲自己是多慮了。索性,他下令各部迅速前進,猛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麼按照野戰軍的命令於5月16日之前進入吳淞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熟料,就在同一時間,在“三野”的指揮部裡,粟裕接到了上海起義“流產”的報告。他的心裡一沉,心想,壞了,西線兵團要遇到強敵了。果不其然,西線兵團不久就傳來了進攻受阻的消息。

5月13日當晚,擔任主攻的29軍260團和擔任主攻的253團向月浦發起進攻。嘹亮的衝鋒號響起後,戰士們勇猛地向前衝去。然而,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從草叢裡、樹林中、暗堡裡射出了無情的子彈。一時之間,260團和253團受阻了。激戰了一夜,整個陣地上濃煙滾滾,火燒火燎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敵人的機槍仍在對面的碉堡裡叫囂着。整個260團最後只剩下了100多人,大家帶着傷心的心情離開了戰場。如此慘痛的代價之下,敵人的碉堡卻一點兒也沒有被撼動。

第29軍軍長鬍炳雲意識到,月浦是個“硬骨頭”,一時很難攻下來。爲了加大進攻強度,他把葉大村的259團抽調過來增援月浦。

經過14日一天的激戰,260團和259團好不容易進入了月浦街,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260團原本僅剩的100多人,又減少了一半。增援的259團團長也壯烈犧牲了。敵人並沒有放棄月浦,於15日開始朝月浦猛撲過來,又是軍艦,又是坦克,一共發動了五次進攻,差不多快要把小小的月浦變成一塊廢墟。好在260團和259團誓死抵抗,沒有丟了陣地。在同一天,第28軍也在湯恩伯的防禦工事前受了重挫。

5月15日,第28軍84師曾一度越過劉楊公路,插入楊行西南的鋼鉤船、大朱宅、王磨油等村莊,切斷了楊行與大場、江灣的聯繫,對楊行形成包圍態勢。不料,湯恩伯調來兵力,再次反撲,致使84師又丟了陣地。

僅僅兩天多的時間,人民解放軍西線兵團第28、29軍未能到達預定地點,反而傷亡高達3000餘人。由此看來,湯恩伯爲保上海佈置的防線,真有點“東方馬奇諾防線”的意思了。

同在15日這天,湯恩伯在上海灘的國際飯店舉行慶功宴,一副勝利者的嘴臉。當然,在這虛榮的嘴臉背後,湯恩伯也有自己的軟肋。他最擔心的還是浦東。這塊地方雖同樣部署了周密而堅固的防線,可畢竟承擔着運送全部物資以及7個軍23個師共約15萬人撤退的重要職責,一旦失守,後果將不堪設想。

按照原計劃,湯恩伯準備炸燬奉賢柘林海堤,水淹浦東,使之無法成爲共軍爭奪的戰場。然而天不作美,這幾天沒有大潮水,提前炸堤無法達到水淹成澤的效果。可是,人民解放軍的部隊已經向浦東開來,爲此他不得不向浦東增派援軍。看來,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要發生了。

5月13日下午4點,謝振華率領第30軍從平湖出發,由西向東分兩路沿公路、海堤向浦東地區金山衛、奉賢、南匯、川沙、白龍港方向疾進。儘管一路風雨,一路泥濘,可第30軍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經金山,奪奉賢,取南匯,中途邊走邊打,掃除小股敵人干擾,走完了200多華里的路程,比野戰軍司令部規定的時間整整提前一天到達川沙以南的江家路鎮。與此同時,第51軍也抵達了川沙。

慮到西線兵團的情況,“三野”司令部決定加快進攻浦東,緩解西線兵團的壓力。5月17日,相繼佔領金家橋、慶寧寺一線,國民黨第37軍傷亡慘重;20日,中路部隊將攻勢頻頻推進至高橋以南,浦東岌岌可危。湯恩伯一下子緊張起來,把指揮所搬到了高橋親自督戰。

趁這段期間,第28、29軍開始認真研究攻打鋼筋水泥堡的戰術。大家總結了前一段的經驗教訓,改變了進攻方式後,西線兵團進攻順利多了,傷亡也減少了。不久,第28軍以小的傷亡,攻佔了劉行等要點,第29軍也攻佔了月浦街區。

5月21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見時機成熟,發出向上海攻擊的命令。與此同時,接管上海的小組時刻待命。

5月22日,作爲進攻浦東的第三梯隊第20軍東渡黃浦江,參加了浦東作戰。其中第58、59、60師分別向洋涇鎮、張家樓、周家渡、塘橋等地發起了攻勢。國民黨第37軍的3個師部已被解放軍第20軍團團包圍,上海市區的側背被封死了。

5月24日,第20軍主力佔領浦東市區,之後集結高昌廟渡口,準備西渡浦江,攻佔上海南市。當夜,第30軍第88師突入高橋鎮東前沿。

5月25日晚上六點半,第31軍從正南方向向高橋發起攻擊,一時間,萬炮齊發,火光飛騰,煙柱沖天。浦東守敵全線崩潰,紛紛向三岔港、德士古碼頭、吳淞口外邊逃竄。

5月26日上午,第33軍和第28軍在吳淞會合。

就在浦東、西線戰鬥正激烈進行之時,策應西線主力作戰的第26軍一刻也未空閒。自5月18日起,相繼佔領劉行、大場、真如,並向江灣發展,還在西新橋頭接受了國民黨第21軍、第164師的投降。

上海外圍戰役即將結束之際,準備參加上海市區作戰的人民解放軍第20、23、27軍也已分別進入攻擊位置。

原本要與上海共存亡的蔣介石,也在這個時候悄悄地乘船離開了。

當然,這個時候上海市區內的戰鬥並沒有結束,時不時地還能聽見激烈的槍聲。不過,接管上海的小組已經有序地進入了上海,上海新的市長陳毅也於5月26日下午乘吉普車進入上海市區了。

5月27日上午9點,全上海宣告解放。全部作戰時間爲15天,是蔣介石嚴令“堅守6個月”時間的十二分之一。人民解放軍最終取得了的勝利。

順利接管上海

前面已提到,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在上海戰役打響前就已展開。前方戰役火熱進行的時候,丹陽的準備工作也熱火朝天地忙碌着。接管小組的幹部們時刻準備着以“新主人”的身份入駐上海灘。

5月23日中午,丹陽空前熱鬧。華東局組織的接管上海的幾千名幹部正準備乘火車到滬郊南翔鎮,而後進入上海。下午2點,火車站上熙熙攘攘,氣氛熱烈。第三野戰軍司令、未來的上海市市長陳毅也趕來送行。接管上海的工作啓動了。

5月25日,人民解放軍的先頭部隊進入上海市區後,迅速展開了全城戒備,對那些負隅頑抗的敵對分子毫不留情面地展開了行動。

5月26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任新市長陳毅進入上海灘。

對於陳毅來說,上海這個城市並不陌生。在他18歲的時候,爲了實現心中救國救民之願望,他從偏遠的四川老家,來到大都會上海,準備去法國輕工儉學。那一次,他見到了十里洋場的貧與富。10年後,他再次來到上海,當時他是化了裝的紅軍領導幹部,來向黨中央、周恩來彙報紅四軍的情況。爲了不暴露身份,他隱藏在上海的四川小旅館裡。1939年,他率領新四軍攻打虹橋機場,雖沒有進入上海市區,但他的名字卻傳遍整個上海灘。這一次,他以新市長的身份進入上海市區,將帶領廣大指戰員,埋葬舊上海,重建新上海之榮光。

5月17日上午九點,上海宣告解放。一時間,上海市內,熱鬧隆重的鑼鼓聲、爆竹聲到處蔓延,秧歌隊、腰鼓隊滿街滿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聲此起彼伏。人們奔走相告,歡慶解放。從馬路兩邊,從層層高樓的窗口,一朵朵鮮花、一把把彩紙撒向人民解放軍。

5月28日,上海江西路九江路口市府大樓,面目一新。紅旗在藍天下飄揚,馬路臺階清理得乾乾淨淨。大門口,戴着紅袖章的人民糾察隊和軍裝整齊的人民解放軍戰士並肩肅立,一切都在等待着莊嚴時刻的到來。

下午兩點,陳毅協同副市長曾山、潘漢年等人,來到市府大廈,同行的還有劉曉、周林等。他們順着黑色大理石的階梯,徑直來了二樓145號“市長辦公室”。這間辦公室裝潢得不錯,很有國民黨的派頭。在這裡,他們將與國民黨僞市政府代理市長趙祖康進行交接儀式。隨後,又在二樓的小禮堂召見了市府的一干人等,陳毅發表講話,對他們沒有跟着去臺灣表示歡迎。

從小禮堂出來後,副市長曾山、潘漢年等,又分別接見了舊市府各局、處長,徵詢意見。陳毅再次將趙祖康請進了辦公室,與他侃侃而談,並請他出任工務局長一職,這讓趙祖康頗爲吃驚,也讓他感受到中共方面寬大的處理方式和態度。

上海僞市政府被順利接管標誌着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淞滬警備區(後改稱上海警備區)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由陳毅兼任。淞滬警備區司令兼政治委員由第九兵團政委郭化若擔任。

第二天,位於四川路橋頭的一座淡紅色的建築內,資源委員會的接管儀式正在這裡舉行。陳毅在百忙中親臨參加。負責財經方面接管工作的副市長曾山,重工業處處長孫冶方,副處長程望、李文采,原資源委員會副委員長吳兆洪,原資委會的各級幹部和所屬上海各企業負責人約200人蔘加了這個儀式。

會上,陳毅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我這次南下,毛澤東同志特別關照我要來看望你們。毛主席很重視資源委員會這個機構。我們共產黨對國民黨原來各單位的接管是有所區別的。對於國民黨的一般黨政軍機關,必須摧毀其機構,主要人員一概不要,中下級人員分別量才錄用。至於資源委員會,建設人員(包括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人員)和工人很多,我們共產黨很重視,目前全國解放在望,軍事階段即將結束,我國將進入建設時期。中國歷史上空前偉大的建設事業要靠技術人員的合作,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爲人民服務。以往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工程技術人員,鄙視政治,或者抱所謂‘超然態度’,那是不對的。因爲建設的成果,必須重視政治領導是否正確。以往的建設成果,爲反動政府利用,技術人員不能發揮所長。今天你們解放了,今後是爲人民服務了。你們可以充分發揮作用了。共產黨最尊重科學,真正的共產主義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叫做科學社會主義。希望大家今後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改造世界觀,爲新中國的建設多作貢獻。”

如陳毅所言,新的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但面臨的困難還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不少。建設一個嶄新的、繁榮的、和諧的上海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總而言之,上海的接管工作在陳毅的領導下,在上海地下黨的配合下,在上海人民羣衆的積極支持下,進行得相當順利。這一事件表明共產黨人不單在軍事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也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它的順利接管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擴大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外的政治影響,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第十兵團入閩作戰

正當上海戰役進行得熱火朝天之時,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就給第三野戰軍下達了新的作戰任務:“解放上海之後即可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

原本,中共中央決定於1950年解放全中國。後來,革命形勢的發展速度要與黨中央預測得快許多。鑑於渡江戰役、淞滬戰役之後,國民黨政權四分五裂,黨內矛盾愈演愈烈等情況,黨中央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國民黨部隊,同時也一併消除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中國革命的危險。所以,提前一年解放全中國提上日程。

正是因爲全國革命形勢的快速發展,所以中央軍委纔會有提前入閩的決斷。關於這一戰略決策,葉飛在回憶錄中仍感慨地說:“這一戰略決策,充分地表現了毛主席偉大的氣魄和超人的膽略,充分表現了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思想。現在重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感覺更爲深刻。”

提前入閩作戰的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的第十兵團。第十兵團是渡江戰役前組建的,下轄第28、第29、第31軍,共10萬餘人。第十兵團的幹部、戰士大多數屬於山東籍、江蘇籍,尤其是第29軍,不少幹部的家就在蘇南和上海的。他們打心眼裡是希望留下了駐守蘇南一帶,距離家鄉也近些。所以,當他們知道要南征福建時,一個個就抱怨起來。他們甚至認爲,之所以會派第十兵團去福建,就是因爲葉飛,自己跟了葉飛,就倒黴了。

沒錯,中央軍委會決定讓第十兵團去福建作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葉飛。葉飛是具有菲律賓血統的福建人,打小就生活在閩東一帶。參加紅軍以後,他的活動範圍也在福建省內,因此在福建也算是小有名氣。直到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奉命北上抗日才離開了福建。在後來的軍旅生活中,毛澤東曾三次派葉飛回閩,可最終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實現。

如今,提前入閩作戰的任務在即,對福建地區熟悉的葉飛自然成了首選人物,第十兵團自然而然就被分派上了任務。不僅如此,爲了更好地打好福建戰役,中共中央還提前派了福建人張鼎丞前去擔任福建省委書記兼兵團政治委員,瞭解福建的情況,並主持地方事務。

針對第十兵團內幹部戰士的不良情緒和思想狀況,“三野”前委於5月26日在上海國際飯店舉行了進軍福建的動員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十兵團所屬各部隊團以上軍政幹部。

會上,陳毅首先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指出蔣介石在丟失了上海後,目前正妄想以臺灣爲據點,以東南沿海爲屏障,處心積慮地進行“反攻復國”的陰謀。爲了粉碎蔣介石的美夢,人民解放軍必須迅速進軍東南,解放福建。同時,他針對當時有些幹部在勝利形勢下滋長的驕傲輕敵情緒和留戀京滬杭的思想進行了批評教育,強調要堅決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不給敵人以任何喘息的機會。最後,陳毅號召十兵團全體指戰員,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去戰勝一切艱苦和困難,徹底消滅殘敵,建立新功。

經過陳毅的一番教導,第十兵團的全體幹部和戰士們總算放下了心中的不良情緒,明白了進軍福建的重要性。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統一,戰鬥力變得更爲團結。

考慮到第十兵團在淞滬戰役中消耗過大,故中央軍委同意其休整一個月再出發。

此刻,退居臺灣的蔣介石在惆悵煩悶之中,又擬定了一個新的防禦計劃。在計劃中,臺灣防務爲第一,這既是他最後的落腳點,也是他日後反攻大陸的基地。爲了守住臺灣,他認爲首先有必要守住東南沿海地區,它們是臺灣的屏障;其次是舟山、馬公、金門、澎湖一線。

而東南沿海地區,蔣介石最注重的就是福建。這裡不僅物產豐富,還有優良的港口,便於得到盟邦的支援。可惜,防守福建的國民黨士兵不僅數量不足,而且部隊軍心渙散,軍紀廢弛,也毫無作戰的信心。

爲此,蔣介石於6月21日親臨福州市,一來爲鼓勵士氣,收攬人心;二來表示他堅守福州的決心。不過,後來聽說福州城內情況複雜,就沒有進城,改在南郊機場的辦公大樓召開臨時會議。他一開始講了一些體己話,然後又提到近三年來的戰鬥情況,最後終於切入正題,要求從長江一帶撤到福建的部隊堅守,不能讓共軍突破這道防線。然後,他對福建作戰做出了一些指示後,輕描淡寫地說了些無關痛癢的關心話,就搭乘飛機飛走了。

在固守福建這個問題上,是以犧牲廣東的安危和利益進行的。因此,李宗仁和蔣介石因爲廣東問題最終鬧翻了。

7月2日,休整了一個月的“三野”第十兵團在葉飛的帶領下,冒着暑天的大太陽,從蘇州、常熟、嘉興等地南下福建。

在此之前,葉飛已派了第29軍的參謀長樑靈光率領一個工兵營爲先遣隊進抵福建打頭陣,同當地黨組織和游擊隊建立聯繫,瞭解情況,整修公路,籌措糧秣。先遣隊到了福建後,與堅持在這裡的隊伍勝利會合,併爲第十兵團的主力部隊南下掃清了障礙。

7月下旬,第十兵團勝利到達建甌、南平、古田地區,並立即展開了對敵進攻的準備工作。根據野戰軍首長的指示和福建的敵情、地形、交通條件及軍隊狀況,葉飛決定,首先圍殲福州守敵,控制福建中部,打開局面,然後乘勝南下,掃清泉州、漳州、廈門地區之敵,解放全省。

福州是福建的省會,也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之一。它位於閩江下游,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地形易守難攻。當蔣介石得知第十兵團已入閩的消息後,焦急地從臺灣飛到福州,再一次強調福建防線的重要性,要求部下將第十兵團阻滯在福州外圍山區。

葉飛是不會讓蔣介石達成願望的。他通過了解福州的地形地勢和國民黨部隊的設防,決定實行大迂迴戰略,現在福州外圍撒下一張大網,而後全殲福州的敵人。

8月11日,福建外圍戰役打響了。三路大軍遠程迂迴,三面包圍,形成了強大的鉗形攻勢,銳不可當。右路,第29軍從南平出發,翻越沙縣、永泰大山,之後強渡閩江,沿江南岸長途奔襲500餘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插入敵後,在閩中游擊隊配合下,連克永泰、福清等重鎮,控制了福廈公路,截斷了福州之敵與廈門之敵之間的聯繫,並堵截了福州之敵南逃;中路,第28軍,擔任由古田向福州正面攻佔的任務;左路,從古田出發,擔任攻佔馬尾、斷敵海上逃路的任務,得手後即由馬尾向福州攻擊前進。

8月16日,三路大軍兵臨福州城下,對敵人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城內的敵人一時慌了神,哪裡還顧得上蔣介石的嚴令,分路向外逃竄,一路潰不成軍。

第二天一大早,第十兵團向福州城發起總攻。很快,敵人就不攻自破了,福州城解放了。而後,第29軍乘勝追擊和堵截福州逃兵,經連日追堵,至23日,僅7天時間,就將逃敵大部殲滅於福清西北地區。福州戰役勝利結束。

福州戰役的勝利,給第十兵團入閩作戰開了一個好頭,也爲人民解放軍迅速南下解放福建全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漳廈之戰

福州戰役結束後,第十兵團主力部隊在福州進行了短期修整。1949年8月25日,經中央軍委批准,福建軍區成立。第十兵團領導機關兼任福建軍區領導機關,由葉飛兼任總司令,張鼎丞擔任政治委員,下轄八個軍分區。

福建軍區成立的同時,福州市還成立了軍管會,由第十兵團的政委韋國清擔任軍管會主任,負責福州的相關軍事工作。而葉飛仍舊率領第十兵團繼續南下,肅清閩南漳、泉地區之敵,爾後再向廈門,金門兩島進擊。

當第十兵團主力部隊休整期間,第28團的一個師奉葉飛的命令渡過閩江,在閩中游擊隊的配合下,至9月中旬,先後解放了惠安、泉州、莆田、安海、圍頭、蓮河、平漳、南目等廣大地區,爲第十兵團主力南下開闢了道路。隨後,主力部隊決定迅速南下組織漳廈金戰役。

就在第十兵團繼續南下的時候,蔣介石也急忙地調整了軍事部署。他把主力收縮防守在廈門、金門、漳州和潮汕等幾個大據點,爲的就是想憑藉廈門海島的有利地形和要塞原有的永久性工事來抵抗共軍的進攻。

依據閩南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第十兵團司令部決定漳廈金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殲滅以漳州爲中心的廈門、金門兩島外圍陸上殘敵;第二階段殲滅廈門、金門等島上殘兵。

第一階段作戰相當順利,第十兵團共殲滅敵人2.3萬餘人,完全控制了廈門外圍大陸沿海的陣地,形成了對廈、金兩島三面包圍的態勢。接下來就是重點進攻廈門和金門兩座海島了。

廈門,是福建省南部重要的海港之一,分爲南北兩個部分。廈門島的西南是鼓浪嶼,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孤嶼,四周多是礁石陡壁,能登陸地段不多。廈門和鼓浪嶼均有一些永久性的要塞工事。而金門位於廈門島以東10公里,北距大陸約9公里,分爲大小金門兩島,在軍事上向來金廈並稱,相鄰並列,脣齒相依。總體而言,這兩個海島的軍事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可是,到底要先攻打廈門,還是先攻打金門島,又或者是兩者同時進攻?

最後,葉飛拍板,先攻下廈門。

蔣介石在廈門市做好了迎戰準備的。對於這個離臺灣很近的海島,葉飛一點兒也不敢輕視。第十兵團沒有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也沒有空軍作爲掩護,所以他們的準備工作需要更加充足才行。

首先,要渡海登陸,需要充足的船隻,可惜一直籌措不足,導致葉飛不得已推遲三次進攻時間。此外,第十兵團還要學習有關的氣象學和海洋學。每年的八九月都是福建沿海一帶的颱風季節。所以,葉飛命令部隊虛心向老漁民學習有關知識,準備利用颱風打個勝仗。再者,第十兵團對渡海航行的情況及島上敵情、地形、都進行了調查研究,選擇確定最合適的起渡時間、航行線路和登陸地段,部隊普遍進行了渡海作戰的動員教育。第一梯隊還進行了必要的海上訓練。

10月10日,第28軍一部在第29軍一個團的協助下,冒着狂風暴雨向大嶝島發起了進攻。攻擊部隊趁着海水落潮,奮力涉過三四里遠且潮水過膝的海灘,突上大嶝島,與島上守敵展開了激戰。經過反覆衝殺,直至當天半夜,島上的敵人全部被消滅,大嶝島解放了。11日晚,小嶝島上的敵人被消滅乾淨,及至15日,離金門最近的小島角嶼也得以解放。至此,金、廈外圍的敵人基本上肅清了。

10月15日黃昏,廈門戰役正式拉開序幕。具體部署是:先渡海登陸強攻鼓浪嶼,造成敵人錯覺,調動敵人縱深機動部隊南援,然後將主攻方向放在廈門島北部的高崎,最後慢慢推進,從而解放廈門島全境。

傍晚18點,第十兵團31軍271團和277團揚帆出港,逆風行舟,分別駛向鼓浪嶼。由於風力太大,所以一路上航行並不順利,快到靠近鼓浪嶼時,被敵人發現了。很快,敵人以猛烈的火力攔截。儘管比較艱難,但兩個主攻團還是靠岸了,與敵人展開了激戰。

敵我雙方的激戰程度,引起了負責廈門防線事物的湯恩伯的判斷錯誤。他認爲第十兵團是主力部隊,鼓浪嶼是主攻方向,遂將廈門中部的機動部隊南調,正好中了葉飛的計謀。鼓浪嶼由於敵人的增援,第31軍的兩個團打得很辛苦,最後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牽制了敵人,換來了主力部隊順利從北部高崎登陸的成果。

至16日拂曉,第十兵團的主攻部隊全線突破了國民黨部隊在廈門北半島前沿一線的防禦,並迅速地向周圍擴張,沿岸建立了穩固的登陸場。上午11點,主攻部隊由高崎向廈門本島追擊,向縱深發展。這樣的進展速度令敵人有些意外,被俘的國民黨軍74師中將師長李益智說:“沒有想到你們從石湖山攻下來,從來沒有想到你們這樣打廈門。”

到了下午,第十兵團的主攻部隊基本上控制了廈門島北部,並且把進攻線推到了島腰的仙洞山、松柏山、園山和薛嶺山一線。搶佔這一線山頭後,就控制了整個北半島,並可以此作依託,向南推進。

至黃昏時分,敵人一潰千里,紛紛南撤逃往曾厝垵、黃厝一帶,向海中的艦艇求救。第十兵團得知消息後,快速追擊敵人,力求將其全部殲滅。在這段期間,湯恩伯見大勢已去,也不管蔣介石的交代,就坐船逃到了金門。湯恩伯一逃跑,廈門島上的殘兵敗將也就作鳥獸散了。

10月17日,廈門和鼓浪嶼全部解放。漳廈之戰從9月16日解放平潭島開始,至廈門解放,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共殲敵1個兵團部、1個要塞司令部、2個軍部、7個師及其他部隊,共5.1萬餘人。

悲壯的金門之戰

廈門解放後,第十兵團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金門島了。這樣的順利和勝利,令第十兵團有些驕傲,戰士們當中甚至流行“打金門,小菜一碟”的輕敵情緒。只可惜,金門登陸戰並沒有想象般順利,派出去的三個團共9000餘人無一人生還。這樣巨大的傷亡數字在中共領導下的軍隊史上是沒有過的。這樣的結局讓人感到痛惜,時至今日,但凡人們談到金門戰役都會唏噓不已。是啊,金門一戰的失利引人深思!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上,屹立在臺灣海峽中,與大陸咫尺相距。它分爲大金門和小金門,周圍還有大擔、二擔等幾個小島。金門全島當時居民約4萬人,多爲華僑家屬,居民多靠農、漁業爲生。金門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戰略上非常重要。它和廈門是泉州和漳州的屏障,更是扼守臺灣的咽喉之地。

正因爲如此,蔣介石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保住這個彈丸之地。他曾說過:“無金門,便無臺、澎,有臺、澎,便有大陸。”

其時,守備金門的是李良榮的22兵團。該兵團是8月初從廈門移駐的。在此之前,金門島駐軍很少,僅有少數從吳淞要塞撤退下來的部分官兵。9月3日,第25軍軍長沈向奎率第40師、45師,由泉州進駐金門,歸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指揮。同一日,第80軍201師師部和601團、602團也到達金門,歸屬25指揮。此外,金門還有一支裝甲部隊,即國民黨軍戰車第三營、第一營的兩個連,近400人。蔣介石對逃到金門島上的湯恩伯嚴令道,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看來,蔣介石是打算孤注一擲了。

攻打金門,第十兵團派出了第28軍和第29軍85師,前方指揮也交給了第28軍。彼時,葉飛正忙着廈門的接管工作。也許正是因爲這些繁雜的政務分散了葉飛的精力,所以在戰略指導上也出現了疏忽。它認爲: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兵力充足,又有海空支援,已被我軍攻克了;而金門不過彈丸之地,又沒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只不過是兩萬殘兵敗將,以一個主力軍和29軍兩個主力團攻打金門,綽綽有餘了。

大概正是這種輕敵的思想,造成了葉飛對戰事的過問不夠仔細,所以在排兵佈陣上也出現了偏差。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金門失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葉飛對敵情的錯誤預估。

第28軍在接受作戰任務後,就開始了作戰前的各種準備。與攻打廈門一樣,第28軍遭遇的首要困難是難以找到充足的船隻。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一共徵集到320只木船,兩艘火輪,勉強可載8個營。

船隻的缺少導致了金門作戰的時間一退再退,同時也造成了主攻部隊數量的銳減。原本預定的六個團的兵力,因爲找到的船隻只夠承載三個團的人數,最後迫不得已減少了三個團的兵力。這在無形中造成了敵我雙方力量的不平衡。而這一切,葉飛是不知情的。

正當第28軍在爲攻打金門積極備戰之際,蔣介石決定向金門增兵馳援。金門的敵情有了變化。可惜,這一重要的軍情變化沒能引起第十兵團指揮官的高度重視。這一切,也就註定了金門之戰將是一場艱難的登陸戰。

10月24日晚,葉飛草率地下達了攻打金門的作戰命令。

當天晚上9點,由第28軍82師244團、84師251團和第29軍85師253團組成的進攻金門第一梯隊分別由蓮河、大嶝島、後村等地起航。戰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向着預定目標撲去。他們似乎都毫不懷疑地堅信這樣一句話:“登陸就是勝利!”

按照戰鬥部署,第一梯隊分成3路:東路由244團組成,其任務是從金門島蜂腰處北部湖尾鄉和壟口之間登陸突破,將大金門島之敵從中間攔腰斬斷,同時阻擊東部西援之敵。中路由251團組成,從湖尾鄉以西登陸突破,向西南攻擊金門縣城。西路由253團組成,從古寧頭登陸攻擊古寧頭半島守敵,得手後,向南迂迴,會同251團攻取金門縣城。

令人惋惜的是,主攻部隊在正式進攻前,沒有經過任何的實戰演習,而且臨出發前因爲船隻缺乏導致整個作戰部隊沒有一個師級以上的指揮官。所以,登陸部隊一離開碼頭,即與上級指揮部失去聯繫,而且在航渡中遭國民黨炮火攔截時,登陸船隊又缺乏協同作戰經驗,一些船隊在航渡中被打散。

東路的244團最先被金門的守軍發現,雙方交火後,244團還是登上了金門島,隨後其他兩團也相繼登陸。第一梯隊的3支登島部隊在25日凌晨2點分別登陸成功。消息傳回廈門,令第28軍前指和各師指戰員深深地鬆了一口氣。根據以往作戰經驗,登陸即是成功。歡喜之餘,他們只盼望着船隻早點返航,以便接運第二梯隊登陸。然而,三個團在登陸金門後,沒有在第一時間組織船隻返航,而是全部擱淺在沙灘上,遭到了敵人的一番狂轟濫炸,所有船隻全部被破壞。這個失誤是致命的,它造成了登陸金門的三個團孤軍深入、後繼無援的狀況,也是後來金門失利的伏筆。

10月25日早晨,沒有見到返航的船隻,第28軍前指的指揮官們心急如焚。他們知道,情況不妙了。他們趕緊下令繼續找船隻過去支援,可是連一條船都沒有找到。這樣的感覺是讓人心痛的,第85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後來回憶說:“我們眼看船隻被燒,第二梯隊無法過海,內心的着急和痛苦實非語言所能形容。古語說‘隔岸觀火’,是事不關己袖手旁觀的意思,而我們卻看在眼裡,痛在心頭,異常着急而又無計可施!這樣的心情,是我參加革命以來,從未經受過的。”

第一梯隊登陸成功後,急於冒進,沒有鞏固灘頭陣地,除了右翼的第253團留下一個營鞏固古寧頭灘頭陣地外,其餘人全都往縱深發展了。3支登陸部隊沒有統一指揮,也沒有按照作戰前兵團司令員葉飛交代的方案行動。這樣的失誤,再一次將三個團帶入了失敗的漩渦。

第一梯隊進入縱身之後,發現金門的守敵並不是1萬,而是3萬強兵,一下子就懵了。可是,他們沒有後路可退,只有拼命殺敵。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三個團的狀況越來越惡劣。最先失利的是244團,除了少數人員突圍成功外,大部分人都犧牲了。與此同時,其他兩個團也面臨數倍於我的強敵,在孤立無援的苦戰之中,危在旦夕。

經一天的苦戰,登陸作戰3個團官兵損失過半。第244團只剩下700人,第251團剩下1200人,第253團剩下1500人。更糟糕的是,登陸部隊是無後方作戰,他們所攜帶的武器彈藥以及食品不多。如再得不到補給,他們將彈盡糧絕,處境十分危險。同時,傷員也無法向後方轉移,得不到搶救和醫療。

這樣的消息傳到廈門後,引起了第十兵團所有人的擔心和焦慮。他們耗了一上午的時間,好不容易弄到幾條船,並決定入夜之後派246團團長孫雲秀率領一個營上

去增援。儘管這個營的戰士們都很英勇,可敵人幾萬精兵,無異於是白白送死。

所幸,作戰經驗豐富的孫雲秀率領着一個營躲過敵人的搜尋,順利登上金門島,在一番摸索後,與第一梯隊取得了聯繫。隨後,金門島上部隊統歸孫雲秀指揮。

孫雲秀的增援給第一梯隊的戰士們帶來了希望,可並沒有改變他們全軍覆沒的命運。因爲第二天才是最血腥、最難熬、最悲壯的一天。

當10月26日的太陽升起時,也意味着第一梯隊的危險更近了一步。

經過一夜的修整,國民黨駐島部隊在海、空軍的掩護下,向第一梯隊猛烈反撲。很顯然,第一梯隊難以抵擋敵人的反攻,最後只好退至古寧頭一帶防禦。

古寧頭,位於大金門島西北角,這裡多爲平地,間有起伏的丘陵。這一帶多是漁民的房舍,這些房舍爲御颱風,多用石塊壘成,比較堅固。第一梯隊退至這一帶後,依託這些房舍,同國民黨部隊進行了逐村逐屋的拉鋸戰。

敵人上有飛機狂轟濫炸,下有坦克橫衝直撞,還有步兵輪番衝鋒,鑽牆越壁,逐屋掃蕩。戰鬥激烈、慘烈之狀,已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完全依靠毅力作戰的第一梯隊與敵人激戰一天,雖然犧牲了不少戰士,但古寧頭陣地依舊被守住了。而此時,第一梯隊總共只剩下1200人了。

入夜了,連續兩天滴水未沾、滴米未進的第一梯隊已經很難堅持了。孫雲秀召集幾位團長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行動,最後決定將現有部隊分成幾股打游擊。

夜漸漸深了,第一梯隊也漸漸與第28軍前指失去了聯繫。27日清晨,第253團團長徐博來電說,該團一營600多名官兵已在古寧頭全部犧牲,全團剩下的150多名官兵和第244團剩下的70多人正準備到海邊找船,如有可能,渡海回到大陸!這是253團的最後一次來電,之後便杳無音信了。

第251團團長劉天祥最後一次同軍前指通電說:“我們的生命不長了,爲了革命沒二話,祝首長好!新中國萬歲!”說完便引爆自殺了。

10月27日下午,第246團團長孫雲秀所率最後一批官兵不幸在沙頭附近被包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孫雲秀團長負傷自盡,其餘戰士全部被俘。

10月28日上午,第244團團長邢永生在戰鬥中己身負重傷,被其他同志用擔架擡至東山溝被敵軍發現,被俘不久犧牲。第251團政委田志春率50多人,因彈盡糧絕被俘。第253團團長徐博隱蔽在山洞中一個多月,靠夜間出來到農田裡挖番薯過活,後經國民黨軍反覆搜山被俘。

下午3點,金門島的槍聲平息下來。前線官兵犧牲、被俘之際,後方指戰員們正心急如焚地翹首盼望他們的歸來。期間,第28軍前指多次向各團發電,盼望他們迴歸。可是,沒有人迴應,也沒有人回來,一個都沒有!

9000餘名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無一人生還!

金門戰役的失利,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可最終不可避免得發生了。它的發生,引起了全軍以至全國的震動。第28軍前指的指揮官痛哭流涕,葉飛也引咎自責,請求給予處分。第三野戰軍的指戰員們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

金門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負全責的。唯一能夠告慰英靈的是,金門島最終還是會迴歸祖國的懷抱,也算是對9000餘名官兵在天之靈的一種補償吧!

首戰舟山羣島失利

早在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攻打金門之前,舟山羣島的外圍之戰已經打響。

舟山羣島,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杭州灣外的東海中,由舟山、岱山、登步、桃花、金塘、大榭等400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本島523平方公里),首府是舟山本島上的定海鎮。舟山羣島是海上交通的要塞,又是滬寧杭地區的海上屏障。

基於舟山羣島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蔣介石在退敗上海之前,就對此地給予了高度重視。他讓人在定海修建了機場,到時候依靠定海機場運動空軍,安全地撤退到臺灣。當然,他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把舟山羣島當作一箇中轉站,而是想利用人民解放軍沒有空軍、海軍這個弱點,牢牢地控制住舟山羣島,使之成爲控制長江口並侵擾大陸的理想基地。

所以,國民黨部隊從淞滬一帶撤到舟山羣島後,不定時地派飛機從定海機場起飛,對寧波、鎮海一帶狂轟濫炸。隨後,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停泊於舟山羣島,對上海及其以北的港口進行封鎖,禁止外國輪船和國內船隻進出口岸。

國民黨這樣的行爲,激起了第三野戰軍全體將士的憤慨。爲了徹底消滅頑抗之敵,“三野”的首長們決定命令第七兵團第22軍前去消滅舟山羣島上的敵人。

第22軍接受任務後,根據舟山羣島的地理條件和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確定了首先逐次攻佔外圍島嶼,然後攻佔舟山本島的作戰方案。隨後,各團展開了出戰前的各項準備。

首先是要徵集船隻。渡海登陸作戰,沒有船隻簡直寸步難行。可是,當時所有的船隻基本上被國民黨部隊搶走了,就算是帶不走的也毀得一乾二淨。於是,第22軍組織了幾個小分隊,分頭去找船,一直從浙江沿海找到江蘇、山東,連山東的木帆船也找來了。最後,總算是找來了600多艘船。可是,這些船完好無損的沒有幾艘,剩下的都需要修補。白天,第22軍躲避着國民黨空軍的掃蕩,夜晚加班加點地修船。一段時間後,第22軍終於在臨出發前修好了350艘船,滿足了一個加強步兵師渡海作戰的需要。

其次,就是將部隊裡的“旱鴨子”變成了熟悉水性的“水蛟龍”。每天,戰士們都在海水裡熟悉水性,還有練習駕駛船隻,一個個彷彿變身海軍一般。經過一個月的訓練,這些新水手們不僅能划槳、搖櫓,而且能撐船掌舵,一次航行可達二三十華里。有了這些過硬的本領,大家打勝仗的決心更高了。

到了9月下旬,第22軍渡海打金塘的作戰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10月3日晚,第22軍利用夜幕和大雨作掩護,以4個團的兵力向距大陸4.6公里的金塘島發起了攻擊。一時間,幾千發炮彈一齊向敵人的灘頭陣地傾瀉而去,敵人的一線陣地霎時變成了一片火海。炮聲響後,按預定計劃突擊營的勇士們開始登船起航,不一會兒,遼闊的海面上,300多條戰船浩浩蕩蕩地向着預定目標——金塘島出發了。

由於金塘島上只有兩個營的敵人把守,所以在第22軍登陸之後,經過一天的戰鬥,輕而易舉地將敵人消滅了,拿下了金塘島。

10月7日晚,第七兵團第21軍64師以4個營的兵力在距大陸11.5公里的桃花島登陸,經過一夜戰鬥,全殲國民黨交警總隊和青年軍一個營共1300人。桃花島解放了。

金塘島和桃花島登陸作戰的成功,掃清了舟山外圍的屏障,使舟山羣島的主島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攻擊目標之下。於是,第七兵團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指向了舟山本島的最後屏障——登步島。

得知金塘島、桃花島等小島相繼失陷,蔣介石心急如焚。他哪裡肯讓舟山羣島被人民解放軍囊入口袋中,所以親自飛到舟山羣島來穩定軍心和加固防禦體系。他要求擴建定海機場,保證重型轟炸機的起降,將海軍第一、第五艦隊及從汕頭撤出的胡璉兵團的第67軍調往舟山,還要求至少調一個加強團到登步島,鞏固舟山西南屏障。這才放心地返回了臺北。

舟山羣島敵情的變化,沒有引起第22軍足夠的重視,對於登步島兵力的加強更是沒有料到。舟山羣島外圍作戰的順利,令大家產生了輕敵的思想,殊不知,困難正擋在前方的道路上。

11月3日,第21軍61師開始向登步島發動攻擊。同時,登陸作戰的部隊開始駛向登步島。無奈,第一梯隊在起航不久,遭遇了風向逆轉,潮水漸退的情況,船隊被海風吹亂了。經過一番與海風海浪的搏鬥,第一梯隊的9個連只有7個半連1000多人登陸成功了。

登陸部隊一上岸,就向敵人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很快突破了國民黨軍設在海邊的障礙和火力封鎖,連續突擊,殲滅了敵軍8個連,俘敵500餘人,控制了全島四分之三地區。國民黨部隊被迫退至島上一角,固守待援。這樣的形勢對登陸部隊十分有利,假若有後續部隊的支援,那麼攻下登步島就指日可待了。

可是,偏偏在11月4日清晨風向、潮汐突然變化,第22軍的後續梯隊所用木船無法起渡。而已上島的部隊又未及時按計劃佔領並控制島北端的渡口,以阻截國民黨軍的海上援兵。結果,敵人4個團的增援部隊乘着軍艦於4日上午到達登步島,島上的敵人數量增加了,實力也增強了。

經過一天的激戰,第22軍的傷亡人數持續增加,而又沒有援軍支援過來,所以處境非常危險,極有可能全軍覆沒。最後,突擊部隊做出了撤退的決定。

11月5日晚上,趁着夜幕時分,登陸部隊一部向流水巖發起佯攻,造成敵人的誤解,而不擅長夜戰的國民黨部隊隨即轉成了防禦狀態。趁這個機會,登陸部隊趕緊悄悄地撤回了桃花島。

登步島的失利雖然向人民解放軍顯示出渡海作戰的難度很大,但並沒有能阻擋人民解放軍向中國大陸和沿海地區的進軍。隨後,一場更大規模的海陸空舟山登陸戰正在謀劃中……

未能實施的海陸空舟山登陸戰

1949年下半年,首次攻打舟山羣島的戰役失利後,第三野戰軍並沒有放棄對舟山羣島的進攻。就在第四野戰軍積極備戰海南島的時候,第三野戰軍也開始第二次備戰舟山羣島。

鑑於第一次失利的教訓,這一次對舟山羣島登陸作戰的最大特點是,人民解放軍新建的海軍和空軍也加入到戰鬥行列中。這樣,舟山登陸作戰即將成爲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的作戰戰例。

舟山羣島本身的戰略地位就很重要,在大陸遭遇失敗的蔣介石將這一地區看得更爲重要。很顯然,他是想把舟山羣島當作他反攻大陸得以復國的橋樑,以及國民黨空軍轟炸大陸的中轉站。這樣一來,由臺灣起飛的作戰飛機到舟山的定海機場加油以後,其航程可達到華東乃至武漢一帶。同時,國民黨海軍也利用舟山基地封鎖長江口,運送武裝特務,襲擾江浙沿海地區。

所以,攻擊舟山羣島,拔掉國民黨的定海基地這顆釘子,成爲第三野戰軍一項最重要的任務。

1950年4月25日,粟裕在南京召開陸、海、空三軍聯席會議,研究舟山作戰方案。會議決定,以七、九兩個兵團的6個軍組成南北兩個登陸突擊集團,由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分別指揮。第七兵團由南向北進攻,第九兵團由西北向東南突擊,兩個兵團約20萬人,在海空軍掩護和支援下,力爭全殲舟山12萬守軍。根據軍委指示精神,戰役發起時間初步定爲6至7月。會議結束以後,各部隊迅速開始了緊張的臨戰準備。

配合這次登陸作戰的空軍是空軍航校第一批學員畢業後,利用接收蘇聯的50多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在南京組建的空軍第四混成旅。海軍則是華東海軍於5月間在上海建成的第一支可用於作戰的艦艇部隊——海軍第四艦隊,裝備大型坦克登陸艦10艘,中型坦克登陸艦9艘。

由於海軍艦隻少,渡海主要還是靠木帆船來協助。華東黨政機關從山東和蘇皖內地徵集了大量帆船,由鐵路運至浙東、蘇南沿海,連同當地原有的船隻共達2000餘艘,並將其中一部分改裝成機帆船參與作戰。

5月1日,海南島傳來了解放的好消息,令第三野戰軍渡海部隊十分興奮。相反,這個消息卻令舟山羣島的守軍驚慌失措,也令蔣介石有些六神無主。他感到,舟山羣島最後可能守不住,但又不甘心主動放棄,遂勒令舟山羣島全島戒備。這個命令,在舟山羣島上引起了不小的**,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要對共匪發動反攻了。

其實不然。這僅僅是蔣介石爲了撤走舟山國民黨守軍所施放的煙霧彈。

其實,蔣介石在海南島失守後,一直在考慮舟山羣島是守是撤的問題。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後,蔣介石忍痛割愛了,將部隊從舟山羣島撤走,集中全部兵力固守臺灣。

5月13日黃昏,舟山守軍各部開始分批行動。爲保守秘密,各種無線電通訊全部停止,全區實行戒嚴,軍、師長待部隊集結上船後才被告知航海路線和目的地。與此同時,又派出81架次的飛機對大陸前沿陣地進行轟炸掃射,予以干擾。裝甲兵和75毫米以上的炮兵部隊第一天登船,定海本島的守備部隊於第二天晚登船,前沿島嶼及岱山、普陀、長白山、秀山諸等地區的守備部隊第三天登船,到16日,舟山羣島的部隊全部秘密撤走。在撤退軍隊的同時,蔣介石還命令把島上的兩萬多名男女青年強行拉上船撤到臺灣。

16日晚上七點,國民黨部隊的最後一架飛機起飛。飛機剛一升空,定海機場就在一陣爆炸聲中化爲灰燼。蔣介石終於趕在人民解放軍正式進攻舟山之前,安排守軍悄悄地撤離了。

舟山大撤退雖然順利,但引起了退守臺灣的一些國民黨人士的不安。爲了對這個舉動有所交代,蔣介石發表聲明說,這樣做是爲了集中我們所有的兵力與共匪作戰,勝算纔會更大。同時,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爲了安撫大家的情緒,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這次國軍從舟山撤退到臺灣,放棄了最接近大陸的陸海空根據地,這當然是一件大事,也是一個驚人的舉動。老實講,我是一樣的沉痛和難過,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感情有時會支持行動的,但是在環境愈是惡劣的時候,愈需要高度的理智,並且要拿出理智來控制感情,用理智來支配行動。保衛臺灣是國民革命成敗的關鍵,這一仗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和準備,才能保證一定勝利。”

國民黨軍悄然撤離舟山羣島,的確出乎第三野戰軍的意料之外。得知這個消息後,5月16日,第三野戰軍的第21、第22、第23軍提前渡海。17日,三支大軍輕鬆地佔領了舟山羣島。19日,舟山羣島全部解放。

規模宏大的舟山羣島海陸空三軍協同登陸戰準備工作,雖然未能投入實戰,但是對國民黨軍造成了重大威脅,促使其未開戰就從島上溜走,從此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長江口的封鎖和對上海及江浙附近地區的空中威脅,同時使部隊受到了渡海作戰的訓練,意義同樣是十分重大的。

放棄攻打臺灣

臺灣,是第三野戰軍最後一個攻擊目標,也是蔣介石賴以生存的最後的棲息地。不過,臺灣戰役並未打起來,所以也造成了目前海峽兩岸仍舊不能統一的現狀。

蔣介石將臺灣當作最後的棲息地,是蓄謀已久的。早在1946年10月,他就萌發了把臺灣作爲自己的退路和反共基地的想法。只不過,當初他並沒有料到最後自己真的會走到這一步。

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位於距大陸100多公里的海面上,同時也處於西太平洋交通要道,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所以,蔣介石認爲若是出現最壞的情況,憑藉他手上的海軍、空軍力量,也可以在臺灣與共軍對抗到底,等待好的時機後,則可以捲土重來。另外,臺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工業資源。這些都能成爲國民黨繼續苟延殘喘的生存基礎。同時,這裡還是蔣介石成爲與美國拉攏關係的最後一張底牌。

基於以上種種考慮,蔣介石很早就開始對臺灣的經營事務。

1949年1月18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名義任命陳誠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3月,蔣介石又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份任命陳誠爲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在蔣的操縱下,國民黨行政院授權陳誠指揮監督中央駐臺各機構。至此,陳誠總攬了臺灣的黨政軍大權。

陳誠作爲蔣介石的頭號心腹,一到臺灣就開始收買人心,設法治理好臺灣,爲蔣介石鋪好後路。

儘管蔣介石爲自己的後路作了精心安排,但他的去臺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究其原因還是因爲美國的萬般阻撓。

自1948年下半年,美國經過對中國內戰形勢的分析,認爲中共在大陸的勝利已不可避免,進而考慮從中國內戰中“脫身”後,臺灣在美國遠東戰略中的軍事地位突出起來。美國擔心,一旦腐敗的國民黨政權退到臺灣,則臺灣很可能遭到和大陸同樣的命運:落入共產黨之手。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結局。爲此,他們必須先阻止蔣介石退臺,使蔣家王朝無法在臺灣立足,以免把“禍水”引向臺灣。

1949年2月14日,美國駐華使館參贊莫成德秘密飛往臺灣,遊說陳誠“自立”。當然,這一行動是揹着蔣介石進行的。美國給陳誠開出了相當誘人的條件,這些條件令陳誠的內心有了動搖。當然,蔣介石最終還是發現了。雖然,陳誠沒有選擇“自立”,但蔣介石卻對陳誠開始疑慮起來。

蔣介石一時無法摸清陳誠的真實想法,所以在上海退敗之後,沒有選擇直接飛到臺灣,而是走一步停一步,每一步都在試探陳誠的反應。直到拖到了6月24日,蔣介石一行人才到達臺北草山。後來,蔣介石認爲草山有“落草爲寇”的嫌疑,將草山改爲陽明山。陳誠於當天趕到草山歡迎蔣介石,蔣介石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

7月初,蔣介石在陽明山設總裁辦公室,下設黨務、經濟、軍事、宣傳、國際問題研究、秘書、情報、警衛、總務9個小組及一個設計委員會。8月1日開始辦公。經過一波三折,蔣介石終於在臺北安頓下來了。

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處境並沒有好轉。轉眼1950年到來了,蔣介石每天都活在忐忑當中,心情鬱悶之極。

元旦期間,大陸對臺廣播開始了宣傳:偉大的人民解放軍,絕不放棄向全國進軍的立場。我們絕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爲最後掙扎的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鬥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爲止。我們特別強調,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也絕不容許美帝國主義對臺灣或任何其它中國領土的非法佔領。

蔣介石不禁自問:“臺灣真的守不住了嗎?”

臺灣的情況確實很糟糕。蔣介石唯一的靠山——美國,明確說明不會再伸出援手。這讓退入臺灣的國民黨人員開始慌張了,到處瀰漫着消極失敗的氣氛。一部分國民黨要員對堅守臺灣失去信心,紛紛逃往海外,就連蔣介石在大陸的兩個最有力的經濟支柱都棄他而去:孔祥熙去南美洲經營橡膠園;宋子文去美國經營房地產。其他的人員就不必說了。此時的國民黨,真可謂樹倒猢猻散。

國民黨內部的分崩離析進一步加劇了臺灣的軍事危機。國民黨的殘兵敗大多是從大陸撤至臺灣、海南、金門、大陸、舟山諸島的約60萬人,儘管人數不少,但都是些沒有多少戰鬥力的烏合之衆,要是真打起仗來,肯定是抵擋不住人民解放軍的攻勢的。正規海上軍隊僅有3.5萬人,艦艇也不過50多艘,且缺乏維修零件。空軍方面約有官兵8.5萬人,各型飛機400架,實際能作戰的飛機僅佔總數的一半左右,但汽油儲存量只夠用2個月。曾經令蔣介石驕傲自豪的“嫡系”部隊,此刻也無法成爲中流砥柱了。

種種情況疊加在一起,令蔣介石覺得自己處身於狂風暴雨中的一隻小船上,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對此,他的兒子蔣經國曾作過如下描述:

“1950年,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父親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乃是空前未有的惡劣和複雜。國運正如黑夜孤舟,在汪洋大海的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中飄搖旌蕩;存續淪亡,決於俄頃。我們身歷其境,當時也懵懵惚惚,不知不覺,恍如浮光掠影,隨波而逝。可是到了今天追憶起來,閉目沉思,始覺得當時國脈民命繫於一髮,真令人動魄驚心,不寒而慄了”。

蔣介石不願低頭認輸,他不惜一切代價,不惜採用一切手段地保住臺灣,其中包括求助於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舊軍人。這一舉動是有損中華民族之體統和顏面的,但也反映出蔣介石真的黔驢技窮了。之後,蔣介石又企圖糾集南朝鮮、菲律賓政府一起組織“亞洲反共聯盟”,結果因美國不贊成,這一計劃又泡湯了。

就在蔣介石耗盡力氣力求保住臺灣時,第三野戰軍也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着攻臺計劃。

最初,“三野”制定的攻臺計劃是投入8個軍的兵力,後來又增加到12個軍的兵力。到了1950年,“三野”設想投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臺,分兩次運送。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設想。爲此,“三野”第七、第九兵團擔任攻臺的第一梯隊,第十兵團和入閩的另外3個軍擔任第二梯隊,時刻準備入臺作戰。同時,第四野戰軍和西北野戰軍的一部分兵力作爲機動部隊,隨時可供調遣。

195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會上,毛澤東表態,對臺作戰仍由粟裕來做總指揮。這當然是與粟裕在解放戰爭期間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分不開的。

就在中共忙於調兵遣將,積極準備攻打臺灣之際,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軍隊介入了臺灣海峽。美帝國主義出兵臺灣,是一種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爲,中共不得不暫停臺灣戰役,以免落入美帝國主義的圈套當中。

第三野戰軍放棄對臺作戰,令驚恐當中的蔣介石松了一口氣,他總算可以在臺灣島上偏安一隅了。當然,他曾經設想的反攻大陸的計劃,一直從未實現過。

“三野”撤銷番號

1950年5月,遵照中央軍委的決定,第三野戰軍及所屬兵團番號撤銷。

8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第三野戰軍前委,組成新的華東軍區黨委,陳毅擔任第一書記,粟裕擔任第二書記,唐亮爲第三書記。第三野戰軍所屬各軍併入華東軍區序列。11月,以第29軍和第32軍軍部組建爲鐵道公安司令部。

在4年的解放戰爭期間,第三野戰軍擔負的任務最重:面臨的敵人最多,全軍指戰員在陳、粟的率領下,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共殲滅有優勢裝備的國民黨軍245萬餘人,爲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五大野戰軍存在期間,第三野戰軍是軍建制單位最多的一個野戰軍,有16個建制軍。隨着新中國的建立和革命戰爭任務的完成,爲了服從建設新中國和保衛新中國的需要,第三野戰軍部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如下:

第20軍:第20軍參加瞭解放上海的戰役。上海解放後,擔任警衛上海的任務。1951年11月,第20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該軍涌現出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車樹琴(女)、孫振祿、伍玉祥等英模。1952年10月,第20軍從朝鮮回國。

第21軍:第21軍參加瞭解放舟山的戰役。舟山解放後,擔任浙東、浙南和閩北地區的海防任務。1952年3月,第21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朝鮮停戰後,參加支援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工作。1958年8月,該軍回國。

第22軍:第22軍參加瞭解放舟山的戰役之後,準備參加解放臺灣的渡海作戰。因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臺灣的任務停了下來。朝鮮戰爭爆發不久,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第23軍:該軍參加瞭解放舟山羣島的戰役。舟山解放後,準備解放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後,1952年9月,第23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朝鮮停戰後,第23軍繼續堅守“三八線”中線陣地,並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1958年3月撤回國內。

第24軍:渡江戰役後不久,該軍暫歸鄂豫皖邊區聯合剿匪指揮部指揮,進剿大別山地區土匪。1950年5月,南進浙西、閩北地區,擔任修建上饒至揚州公路和剿匪任務。1952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55年10月回國。

第25軍:上海解放後,該軍進至皖南執行剿匪任務。1952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25軍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第72師調歸第22軍,第74師調歸第24軍,第75師各團調歸江蘇軍區,第25軍番號撤銷。

第26軍:該軍參加了上海戰役。上海解放後,擔任警衛上海的任務。1950年1月,第30軍第88師改歸第26軍建制。爾後在上海浦東、崇明島擔任海防任務。1950年11月,第26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952年6月從朝鮮撤回國內。

第27軍:該軍參加了上海戰役。上海解放後,擔任上海市警備任務。1950年1月,第30軍第90師調歸第27軍建制。1950年10月,第27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52年10月奉命回國。

第28軍:該軍一部參加解放金門島的戰鬥,戰鬥失利後於同年底,駐防福建前線,執行剿匪和守海防的任務。1952年5月,第28軍歸福建軍區領導。

第29軍:第29軍一部參加攻打金門的戰鬥。1950年11月18日,第29軍軍部改編爲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第86師調歸軍委空軍,番號取消。

第30軍:該軍參加了上海戰役。上海解放後擔任淞滬警備任務。1950年1月16日,華東軍區決定第30軍軍部調歸海軍,所屬第88、第89、第90師分別改隸第26、第20、第27軍建制,番號取消。

第31軍:該軍參加了上海戰役。上海戰役結束後,進軍福建,對解放福建省起了重要的作用。1950年5月11日,該軍第91師在第94師的配合下,解放東山島。1952年5月,該軍歸福建軍區領導。

第32軍:該軍未參加渡江作戰。在渡江作戰發起後,該軍在膠東軍區第100旅的配合下,對青島、即墨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相繼攻佔即墨、青島。接着,擔任青島市警備任務。1950年2月,第32軍調歸第十兵團指揮並由青島南下福建,執行以剿匪爲主的海防、警備和作戰任務。同年11月,第32軍番號撤銷,軍機關大部充實重建的第八兵團團部,第94師調歸第27軍建制,第95師調歸軍委空軍,第96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

第33軍:該軍參加了上海作戰。上海解放後,擔負吳淞、寶山、嘉定地區的警備任務。7月,第34軍第100師歸第33軍建制。1950年11月,第32軍奉命改編爲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第97、第98、第99、第100師依次改編爲公安第14、第15、第16、第17師。該軍撤銷番號。

第34軍:該軍參加了渡江戰役。南京解放後,進駐南京,擔任警備南京的任務。1950年1月,第三野戰軍教導師6個團調歸第34軍兼南京軍區警備司令部建制。同時,軍機關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11月,軍機關及其餘部隊改編爲華東公安第13師。第34軍撤銷番號。

第35軍:該軍原是由魯中南縱隊和由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吳化文部合編而成的。該軍參加了渡江戰役,之後南下浙江金華地區執行剿匪任務。1949年9月,該軍第103、第104、第105師分別兼衢州、紹興軍分區和杭州警備區。1950年1月,第35軍撤銷番號,軍部及軍屬炮兵團調歸華東海軍。

(本章完)

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四章 憶當年崢嶸歲月時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二章 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章三章 爲了最後的勝利,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