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考慮將來

第120章 考慮將來

奉天殿晚宴真龍降世,天雷劈死了冒犯真龍的官員,所有彈劾真龍的官員全部受到牽連被罷官發配……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奉天殿內發生的事情一夜之間便傳遍了整個南京城。

不過也正如預料之中的那樣,謠言的重點並不是真龍究竟是變化之術,還是妖怪幻化,而是究竟朝廷究竟做了什麼,纔會引得真龍降世,以天雷懲罰那些有罪的官員。

你說那些官員都是好官?他們是在爲民請命?

笑話,若他們都是好官,怎麼可能會被天雷劈死?還是被真龍親自引天雷劈死?

肯定是這些官員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惡事,纔會引得真龍降世,天誅國賊警示人間帝皇。

而那些被處理的官員自然也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名聲可以說是一下子就臭掉了,連帶着家裡人走在街上也會被人吐口水。

朝廷方面除了要及時處理這些官員的事情,把他們罷官的罷官、發配的發配,該砍腦袋的也趕緊拉到刑場上砍了之外,也需要張榜安民,告訴老百姓皇帝沒做壞事,不是皇帝捱了雷劈。

雖說老百姓對此肯定不會全信,但朝廷的告示多少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至於真讓人覺得天子德行不修,以至於真龍降世以作示警。

總而言之,伴隨着中秋節奉天殿賜宴的結束,南京城裡是一時半會消停不下來了。

這些事情要說與朱瞻埈無關自然不可能,可以說每一件事情都和他有關聯。

但要說這些事能夠和他扯上多大的關係卻也不盡然。

畢竟只是事情因他而起,而不是這些事情都將他牽扯進去了。

恰恰與之相反,現在所有人在竭力避免將朱瞻埈再度牽扯到這些事情當中去,因爲誰也不想再面對一位隨時都能一道天雷把你劈的灰飛煙滅的真龍。

儘管朱瞻埈當時就說了這只是變化之術,但在其他人看來,即便只是變化之術,招來的天雷卻是實實在在的,那名彈劾他的官員也確實被劈的連灰都不剩了。

所以縱使其他人相信朱瞻埈不是真龍,也不想惹到他被一道天雷給劈成灰。

本就心情不好的朱瞻埈也懶得搭理這些事情,回到了軍營的他將自己的精力都放到了對未來就藩之後封地的規劃上來。

雖說封了王,封地也已經劃好,但這並不意味着朱瞻埈就要馬上就藩。

要知道天津城永樂二年纔在皇帝的旨意下開始修建,迄今爲止也只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座小城鎮,朱瞻埈要就藩的話,光是王府的修建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完工的。

而在王府修建完成之前,朱瞻埈都還可以在京城再待一段時間。

其實對於就藩的早晚,朱瞻埈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意見,早點去晚點去在他看來都是一樣。

只不過封王和就藩的事情來的太突然,他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做出安排,將就藩的各項事情都準備好。

畢竟就藩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不事先做好準備的話,到了封地可不比京城,到時候各種事情堆上來只會讓自己手忙腳亂。

關於封地的王府,對於其他藩王來說或許是重中之重,洪武朝的時候甚至有藩王嫌棄王府不好而不去就藩的事情發生,但朱瞻埈對此卻是最不在意的。 王府修的好與壞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住,實在不能住也可以住軍營。

反正修仙的人在這方面不需要太過挑剔,哪怕只有一根木柱也是能夠安身的。

真正讓朱瞻埈需要用心準備的,還是關於封地建設的事情,以及朱棣劃給他的天津三衛。

天津這個地方朱瞻埈其實早就相中,甚至於在他還沒二次穿越去修仙界之前,還住在北平的時候朱瞻埈就相中了這塊地,覺得這是個好地方。

天津作爲三合海口,即連通大運河,又有良港入海,水陸交通便利,天然就具備發展商業的潛力。

再加上天津靠海,從隋唐時期就有人居住,當地居民捕魚煮鹽爲業,又多灘塗沼澤,開闢出來用於耕種,也是良田萬頃。

可以說這個地方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發展商業,都有着相當不錯的先天條件。

而且更關鍵的是天津旁邊就是以後的北京和唐山,這兩個地方一個是未來的大明帝都政治中心,一個是中國三大鋼鐵資源富集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朱瞻埈當年的想法,可以在天津大力發展造船業,然後以此爲起點北上,無論是控制朝鮮還是倭國都不在話下,更努力一點的話還能穿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

到時候把玉米、紅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的種子帶回來,再把東北的黑土地開發出來,大明就有足夠的資本去應對明末小冰河時期那接連不斷的天災了。

不過那個時候朱瞻埈還是以凡人的視角在看問題,許多規劃雖然涉及到了未來,但也只是一個百年規劃。

比如治理黃河,朱瞻埈當初給出的方案也不過是束水衝沙和植樹造林這兩點,需要幾十上百年才能夠看到成效。

但是對於現在的朱瞻埈來說,治理黃河?

以真龍之力疏通水脈,再以大法力重塑森林植被,這不比讓人種幾十年的樹來的見效快?

當然,真這麼幹朱瞻埈多半是要累死的,畢竟黃河不是什麼小河溝,這是一條氾濫了千百年的大河,想要治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不過比起凡人時期的自己來說,現在的朱瞻埈有更多的手段來治理黃河,見效可以更快,也更有效。

畢竟,以真龍一族的天生神通操控黃河水流,可比修建堤壩來束水衝沙快多了,對於泥沙淤積、河道擡升、河水氾濫等問題,也能夠有效的治理。

不過治理黃河的事情可以往後放放,比起治理黃河這種長期工程來說,從天津出發去打倭國,把它的金山銀山都佔下來這件事反倒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畢竟就算要治理黃河也是要花錢的,把倭國的金山銀山都打下來了,朝廷有了足夠的白銀流入,也能有錢去做這些事情,而不是真靠朱瞻埈一個人去治理黃河。

(本章完)

第268章 交給太孫第223章 招降第41章 絕天地通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103章 星槎拓海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111章 寧王請纓第273章 4K,二合一第134章 小琉球國第81章 魚和熊掌331.第328章 借兵第267章 收攏人心348.第345章 不輸不入第117章 敕封鄭王第185章 加九錫第279章 返程第133章 海上強軍第203章 出征第312章 知無不言第60章 戶部衙門第173章 菱刈金礦第242章第94章 朝堂隱憂第134章 小琉球國第131章 控風之術第301章 繼續閉關第25章 寶鈔的問題第33章 考校胡善祥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379.第376章 煊赫之威第249章 錦衣衛指揮使第32章 想學武的朱瞻基第150章 攻倭方略337.第334章 自負盈虧第52章 募兵第236章 鄭王側妃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91章 通縮與通脹第252章 曲阜縣令第167章 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第99章 真龍之軀第279章 返程第31章 東宮的老虎第126章 徵倭方略第231章 互相算計第139章 徐濱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第192章 龍女傳法第12章 乾元壯髓膏第54章 修運河第6章 皇帝封賞384.第381章 玄門兩宗第145章 出征361.第358章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321.第318章 子嗣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47章 分筋錯骨手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281章 重塑肉身第296章 收服阿青第19章 殿興有福?380.第377章 皇帝 藩王閒話儲位343.第340章 治理黃河第106章 紀綱的野心第199章 掏袖子第66章 玉藥和俗務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第157章 景福宮之變第179章 女倭王第94章 朝堂隱憂347.第344章 斬神第179章 女倭王第243章 刺殺第228章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77章 趙王來訪第314章 召見徐濱第1章 歡迎收藏375.第372章331.第328章 借兵第178章 百萬兩白銀第47章 分筋錯骨手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95章 當他放屁第4章 胖老爹朱高熾第213章 祭天斬龍第7章 大明天朝計劃第18章 秦淮聽曲第58章 官員的俸祿333.第330章 放眼海洋第161章 對馬島第234章 人選第162章 福岡城下第263章366.第363章 成仙第104章 福氣與天衣第72章 羅盤造價第272章第86章 朱高煦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