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聳後危,論法與教異

一對於這個結果,李始更是覺得欣慰,乃至有些竊喜了。

因爲如此一來,他李始可就不用去拋頭露面了,同時還能完成張玄所託,這位道長可不怕露面,正好一舉兩得。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着一些風險,未嘗沒有陳止故意說出一些話來,安撫住他們,隨後採取行動的意思。

可轉念一想,自己一行人的所有蹤跡,都被陳止掌握在手裡,不管是他們這些人,還是城外埋伏的,陳止如果真想動的話,只要一個命令下去,那些能擊敗阮豹、段文鴦的武丁蜂擁而至,足以將他們全部捉拿。

這種情況下,似乎沒有什麼必要再用計謀安撫。

想通了這一點,李始反而更加放心了,畢竟當下這種環境,可以說是最好的情形了。

與此同時,那青年道士張玄卻忽然問道:“能與諸位道門友人見面論道,固然是一樁喜事,但幾位的動向,貧道倒也是知道的,只是在路上卻聽聞,此次參加晚宴的,除了幾位凡俗貴人之外,更有佛門高僧,不知是怎麼回事?據我所知,這北地幽州一代,佛寺不多,有限的幾座,還都集中在薊縣周圍,至少代郡未曾聽聞,不知這些佛門中人,是何時來的?”

這個問題,讓李始也留意起來,卻不是等待陳止的回答,而是想到自家兄弟過去和自己說過的一些話,其中就提過,那位蜀地教主範長生雖然也讀佛法,卻對佛教、佛門的人有些厭惡,因爲這樣的關係,李雄還特地囑咐兄弟、族人,在範長生的面前,儘量少提佛門事,連帶着在面對這位老教主弟子的時候,李始也是很留意說話。

這一路上,雖然能見僧人,聽到佛門消息,但李始始終表現得有如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樣,根本不和張玄提這茬,沒想到,張玄一路不提,見了陳止,卻主動提及。

陳止笑道:“道長何以這般關心沙門?幾位高僧乃是南來,也是最近幾日才抵達,道長之所以沒有聽聞他們的消息,卻也是有原因的,因爲他們是跟隨一些南邊世家大族的子弟,一同過來的,那些大族子弟出行,難免前呼後擁,一人出馬,十乘相護,又有諸多家丁護持,所過之處,都是傳聞他們的消息,而沙門高僧行事低調,並不拋頭露面,安坐車中,反而被世家子弟的消息蓋住了。”

實際上,這些高僧,正是隨同顧恩等人過來的。

顧恩他們因爲判斷失誤,提前離去,等陳止大勝的消息傳來,立刻就在家族中承受巨大壓力,如今更是身兼重任,重新歸來,一個個不管表現的多麼灑脫,心裡也是沉重的。

而這去而復歸,搭配的配置也不一樣了,除了家族本身之外,還有沙門、寺院尋上來,希望能伴隨他們的車隊東去傳佛。

張玄聽到這個敘述,便嘆息搖頭道:“如今沙門在南邊漸漸興盛,很多僧人都攀權富貴,結交往來的都是大人物,靠着這些權貴人物的影響力,傳播佛法,也難怪一見北邊有了局面變化,就會過來。”

“正是如此,不過小道長何故要嘆息?”陳止見狀,笑着詢問,“諸位道門高人過來,不也有傳教之意麼?”

“道門傳教,不同於沙門,”張玄一聽,正色迴應,“府君既與葛家道、李家道的人有過接觸,甚至貧道聽聞還有那帛家道的傳人在此,那就該知曉,道門立教,有其傳承,往往是道心發了,師傅來尋弟子,一道傳出,可能三兩人,可能五六人,除了公開講道之外,其實不見其形,沙門則不同,若要傳教,就非得將其處的諸多傳承斷絕,更要斷人祖系,割其髮膚,囚其人而滅其心,絕其祀而斷其血,參拜胡神,實乃數典忘祖之典範!”

旁邊的李始聽着,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他乃是氐人,出身軍旅,若非形勢所迫,此時只能想着帶族人安頓的念頭,哪裡會涉及這些,更不知佛門之事,這時一聽,頓感心驚膽戰,暗道,乖乖,難怪那位範長生教主反感沙門,原來當和尚是這麼恐怖的一件事麼?

有着這麼一個認知,此人就想着,回去後要如何與族人說及,看能不能驅逐佛教在蜀地的影響。

相比之下,陳止就要淡然很多了。

作爲一個三世爲人的人,陳止看待這方面的問題,無疑要平靜的多,畢竟在後世,連轉世都要文件批准,世俗化深入人心,對於宗教沒有了敬畏,反而多了研究,自是感覺不同。

況且,科學可以證僞,而宗教卻不能,本身就塑造了陳止的思維定式。

但有着心中籤筒存在,以及身死穿越這麼一回事,也讓他的思路更爲寬廣,看待這方面的問題,從容了許多。

況且,不管他心裡是如何看待佛門的,當下這麼多道士突然到訪,從制衡、權衡的角度來看,也得拉幾個和尚過來平衡一下,畢竟當下的社會風氣,是無法根除封建迷信的,連他陳止爲了進一步瞭解籤筒奧秘,都不由朝着封建思想研究着,又遑論他人?

這一個郡中若是有和尚傳法,是存在隱患,可如果近信道教,那也不是什麼好局面,畢竟黃巾之亂的前車之鑑,纔剛過去多久?

這都不涉及到陳止的傾向和意識形態,純粹是從治理角度出發的。

“道長倒是學了一手縱橫家的本事,”一念至此,淡淡一笑,陳止對此不置可否,“佛門如何,我是不知道的,但佛家高僧也有翻譯典籍的,也有談玄論道的,更主要的是,佛寺如今遍佈各地,更有不少人信奉,我不過一地太守,管不了這許多,佛門僧人過來,也就是一次拜訪,他要傳佛,只要不造反作亂、妖言惑衆,那也全憑自願……”

說到這裡,他饒有深意的看了張玄和李始一眼。

前者神色如常,後者卻心驚膽戰。

陳止也不管其他,繼續說道:“況且,閣下居於蜀地,長於道門,看待事情也許有所偏頗,將一人、一寺所爲,看做天下沙門之意,況且這佛門高僧來此,我讓他們以佛法與人辯論、論道,這佛法本無罪,前後更有諸多賢者翻譯、總結、改編,佛法與那佛教卻是不同的。”

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樞重,今日掌兵強第九百二十二章 吞幽州之氣而煉命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最後一段城牆第三百九十章 領民戶籍與屯田民籍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志向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帝不可爲,而郡王可爲第四百一十四章 盒中人頭第二百零二章 前後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賊首探,郡守訪 還債2/50第九百零六章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第九百五十七章 少年膨脹,意氣風發入營第五百三十八章 胡馬蹤跡顯第九十九章 可有子弟比江東第三百五十一章 妙哉稷下,自撕其畫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七百七十一章 《語錄紀要》第四百九十四章 以書爲餌,得世家北去第一章 季漢末年,天下不寧第一千零三章 一事未料,萬般皆空第九百三十五章 內外之姓【新年快樂!】第五百二十三章 觀商而知動向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正人道,順天時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砲退敵第七百八十九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四百五十五章 開工!第七百二十九章 銅板與籤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運來勢漲,世家揣摩以求安第一千零四章 要麼現在投降,要麼……第二百二十九章 演戲第六百七十八章 北望代郡,暗夜過溝渠第八百二十六章 兵動!第一百一十章 禮與意,輕與重第二百五十九章 你若有膽,不妨一聽第九百四十六章 陳止出上谷,勝!第三百九十三章 突變!第九百五十六章 以武伐汝,乃爲你好第五百八十三章 計成矣!第二百二十章 不敢!第八百九十四章 壞了!這可如何是好!第一百三十二章 此小事爾,無須掛礙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品!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八百六十九章 郡王懼與怒第三百三十四章 此計大妙!第九百七十二章 陳氏鎮幽,吾族危矣第七百七十六章 一勞永逸,懶政之託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鮮卑雙動,漢室兩分第四百一十三章 劉氏勸夫,鮮卑獻禮第八百二十章 文武加身!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按劇本走第九百八十一章 “七品單于”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第一百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六百一十一章 滅陳以警他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騙我!第九百七十五章 辱盟異臣,必不久矣第六十六章 武有手中劍,文有口中律第六百零四章 不問兵馬問煉丹?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志不同者,分道揚鑣第六百九十一章 私自密聯第二百六十八章 匈奴之主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幽馬入冀,羣賊退避第三百一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幽州動,泥塑立第八百七十九章 運籌時來命急衰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瀾者誰人?第一千零七十章 戰,或是告誡?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錦繡文章自口出第六百零七章 大山有龍分大小第七百三十五章 觀氣成柱第七十一章 留詩殺名拂袖去第五百三十三章 江東世嫡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六十一章 世兄之才,今日方知第九百八十四章 錢財行之道,猶勝囤於藏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議玄甲事,羣臣莫敢言第八百七十章 不知沙場幾何第三百九十五章 人心之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士如陳華,背信名不達!第六百八十六章 追命第四十一章 汝子吾養之,汝勿慮也第三百零七章 正門迎太樂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汝不主殺,便被彼伐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北遁南慌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斷虯龍,懾羣雄,斬仇祭龍第六百九十二章 火灰築城,拓跋人至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第一百七十四章 招丁演武,入牢探賊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糧與田第九章 來去間,處變不驚第六章 峰迴路轉爲哪般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送真龍,鎮冠軍第五百三十八章 胡馬蹤跡顯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貴皆來非我勢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樂第七百六十二章 佛聶投胡,未必壞事第六百四十五章 活捉!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僕河邊送主,孔徒魯城曰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