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恩威並施

大明的軍制目前是屯田制,除了發很少的俸祿之外,便是自己種地自己吃飯。

這個在大明之初確實是有好處的,但是隨着承平日久,便漸漸顯露出弊端。

屯田衛所的兵丁,基本上都淪爲了衛所官的佃戶,或者官員不花爭的勞工。而且衛所所屯之田,也被不少豪強地主所侵佔。如此一來,就別提衛所兵有什麼戰力了。小小的倭寇,能將大明東南半壁攪的不得安寧,便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這些衛所的兵丁,早已成了農民。往往數十倭寇,便能追着成百上千的衛所官兵跑。每一接戰,便潰不成軍。

朝廷當中並不是沒有發現衛所兵的弊端,只是卻沒改變這個狀況,只是臨時招募了一些丁壯和兵勇來作戰。

如此雖然在戰事上有所緩解,但卻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朱載坖就看到大明的軍制已經不合時宜,纔會動這個念頭。而且他也要通過整頓軍制,將這天下兵權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進一步的確立權威。

首先,遷移一部分衛所的軍戶到關外,便是一大舉措。

這些人雖然沒有多少戰力,但是開荒種地還是可以的。關外有着京營和朵顏部的兵馬保護,足夠讓這些軍戶安定下來。經過數年的生活之後,使之在關外紮下根來,便可取消其軍戶身份。然後再將其所開墾的關外田地歸於個人,免稅三年耕種後再納稅。

而大明內地所減少的軍力,便可由招募來的職業軍人補足。

這等職業軍人的選拔,便是招募、立功進級、深造、授官這四步。其餘未能立功的的,便當兵三年期滿復員回鄉,將來可任命爲地方里正保長等職。

如此一來,既可妥善安置,又能除去軍戶的弊病,從而使得軍隊的戰力大增。

只是軍制一改,遷移和安置的銀子便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虧得有了市舶司的兩百餘萬兩銀子入帳,否則朱載坖還真無錢完成此事。

同時各邊鎮的兵丁軍戶,也在精減裁撤,一併送入移民隊伍。

這個事情就有些危險了,難免會有一些故土難離之人不願移民,甚至是在一些軍將的鼓動之下鬧事。這還算好的,朱載坖已經另派強軍監督,使之不敢稍動。但是更厲害的,則是舊軍制中的齷齪事。

兵部職方郎中唐順之便上書道:“薊鎮原有軍隊九萬一千餘人,今見在只有五萬七千餘人,逃亡三萬三千餘人。見在者多老弱不能戰。逃亡的原因是由於連年修築邊牆,上山運石伐木,工役繁重,力不足辦,貸錢賠貨;將領貪污,文吏侵漁,以致士卒貧累,不得不逃。”

薊鎮是九邊之中距離京城最近的一鎮兵馬,居然已經敗壞到了這等地步,簡直觸目驚心。

當即朱載坖便派人去召薊鎮總兵歐陽安進京述職,又派出監察司去調查取證。

結果歐陽安卻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直接就帶着人馬殺向京城。

朝中羣臣驚怖,可是朱載坖卻根本不將這歐陽安當一回事。對方盤剝起來自己手下的兵丁來如此酷烈,帶兵打仗纔有幾分戰力?

歐陽安不過三十歲左右,此人身材粗壯彪悍,見人便是一副笑臉,讓人覺得很是隨和。可他做事卻是果斷,直接就造了反。

朱載坖派定國公徐延德,領京營迎戰。

京營已經整頓完畢,全是精壯兵丁不說,也已經完成了換裝。清一色帶三棱鋼刺的掣電銃,而騎兵也都換了半身鋼甲和新式戰刀。定國公帶着出戰,也只是走個過場,京營完全受朱載坖所派的許遠指揮。

許遠本是親軍統領,如今也被朱載坖安排到了京營,做徐延德的副手。

朱載坖有意的將自己身邊人外放,逐步的掌握兵權。首先便是自己要將兵權握牢,其次也是爲了軍制變動需要。

趕上歐陽安這個薊鎮總兵造反,便成了許遠的墊腳石。

京城北門外一戰,薊鎮兵被打的大敗。互相踩踏,造成的傷亡甚至超過了京營所造成的傷亡。

歐陽安這傢伙,也被一舉成擒,押到了朱載坖的御前。

只是看了一眼歐陽安,朱載坖便讓人將之押入大牢之中,等候發落。

即使歐陽安是謀反的大罪,朱載坖也要走個程序。

待監察司那邊拿到了歐陽安的各種罪證,便交由衆給事中和諸多的御使。由這些言官,將所掌握的證據寫入彈劾奏章。

朱載坖將彈劾奏章翻看一便,便提筆寫了一個準字,還與內閣,使之交給刑部。

這樣做雖然麻煩了點,但是朱載坖卻是在給衆多官員傳達一種信息。雖然是皇帝,也沒有輕易的便給人定了罪。他這麼做的目的,便是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個遵守規則的皇帝。

如此做的好處,也是爲了警告這些官員,做事要有規矩,不得隨意入人與罪。

朱載坖要通過一些細節,將法治的觀念悄悄的傳達給朝臣而至天下萬民,從而最終以法治代替人治。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那麼容易,而且不可能操之過急。這都是需要前提條件的,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只會將好事辦成了壞事。

歐陽安交予刑部審問,各種罪狀一一擺出,使之無可抵賴。除了治其謀逆之罪,還要給薊鎮官兵們一個交代。要讓這些薊鎮的兵丁們都知道,長期以來盤剝他們的人,便是這位歐陽德總兵。

有了這個例子在先,大明各地再也沒有了不同的聲音。那些邊鎮的總兵將領們,也知道來硬的不行。關外便是陛下的強軍,京城還有京營和親軍拱衛,他們要敢亂動,只怕陛下收拾他們也不會比收拾薊鎮總兵難多少。

朱載坖下旨,若是配合軍制整改,對這些將領們便既往不咎。這一下子恩威並施,所有的軍心都安定下來。

第605章 盧布林城下第190章 很是冷淡第78章 景王吐血第277章 威逼利誘第344章 暹羅再滅第83章 全憑撞大運第168章 主動出擊第426章 新長安第476章 無敵艦隊雪恥第463章 第一次合作第528章 只不過是困獸第555章 完全沒有可能第428章 海上追逐第607章 禮物第78章 景王吐血第254章 追擊和碩特第323章 汗國使者第152章 兩個好處第438章 目標彼爾姆第571章 不要輕易挑釁第245章 國祚變短第175章 接受招安第369章 絕望深谷第282章 全民衛生第490章 天可汗長鞭第249章 要修英烈壇第572章 有點傻眼第188章 咱們該休息了第380章 很是意外第280章 秀女不選不行第60章 還請慎言第182章 我也十九歲了第395章 非是明軍抗手第489章 眼見得煙消雲散第391章 再也沒有質疑第592章 位置互換第558章 生存下去的根基第241章 其敢拒否第181章 張居正第596章 雪上加霜第89章 修馬場第541章 倫敦陷落第479章 大明工業第85章 大賺了一筆第118章 殿下給我立個字據第376章 歸咎於大明第563章 景郡王第366章 百姓皆苦第51章 銅不夠用第445章 警惕的胡月鋒第429章 臨死也要咬對方一口第118章 殿下給我立個字據第478章 直布羅陀第18章 不似人君第413章 幾乎腦溢血第14章 我有興趣第497章 扎哈羅沃第540章 最好的選擇第573章 真真可惡第354章 陶山書院第182章 我也十九歲了第114章 殿下可要早拿主意第541章 倫敦陷落第183章 清白人家第604章 我選前者第228章 一念之間第493章 伊凡的決心第454章 互爲獵物第33章 有聲閱讀第279章 顧承光回京第252章 送入玉門關第298章 渤泥國財寶第427章 張元德備戰第200章 摸索着來第147章 女真覺昌安第42章 萬萬不夠第276章 海蔘建城第377章 既有大棒又有甜棗第484章 萬軍橫掃如卷席第426章 新長安第176章 溺水第355章 大師級的戲子第175章 接受招安第388章 如遭雷擊第250章 博貝密爾咱第123章 水轉大織機第146章 人間地獄第95章 有備而來第281章 君王體面第316章 透心涼第142章 非常及時第279章 顧承光回京第297章 華夏苗裔第37章 黑鍋第488章 亞穆納河邊第303章 烽火燎原第357章 升龍城破第350章 當場擊斃第404章 此去東瀛又興風雨第508章 不想太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