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二戰線

月日凌晨。在戈蘭高地東面敘以軍事分界線卜響起的槍,一羽了一件事情,即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原本臃腫不堪、效率低下的情報機構,也有可能成爲世界上最爲果斷迅速的行動單位。

因爲認爲策劃的痕跡過於明顯,所以雙方都不想去深究到底是誰打了第一槍。

當然,公共新聞媒體還是得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一番。

直到幾個年之後,仍然有不少西方新聞媒體認爲,打第一槍的是敘利亞。在一些西方學者眼裡,敘利亞當局有至少點理由挑起戰爭。一是敘利亞當局一直在爲重新控制妾蘭高地努力。二是大馬士革距離前線太近,沒有任何安全保證。三是敘利亞在3年前吃過一場敗仗,復仇心切。四是敘利亞這些年來的國防建設初有成效,軍隊恢復了信心。最後就是敘利亞想成爲阿拉伯世界的新核心,需要在軍事行動有所建樹。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說法,別沾點理由,其中任何一點理由都能讓敘利亞主動挑起戰爭。

作爲阿拉伯國家的新聞媒體,半島電視臺與西方同行截然相反,一直堅持認爲挑起戰爭的是以色列,而不是敘利亞。半島電視臺沒有做太多的分析,只提到了一點。即衝突爆發前,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已經進入進攻陣地,剛剛抵達以色列的2個美軍陸戰師也先後到達戈蘭高地,其中打手 個陸戰師還做好了戰鬥準備。

因爲直接當事人沒有出面澄清,有能力搞清真相的機構也沒有采取行動,所以到底是誰讓以色列捲入了這場中東地區在引世紀上半葉規模最大的戰爭,就算新聞媒體說得再詳細,也沒人可以下定論。

事實上,誰打的第一槍並不重要。

以色列必須參戰,再不行動,就只能坐着等死,了。敘利亞也想趁此機會有所爲,至少耍洗刷3年前的恥辱,自然希望以色列更加積極一點。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場雙方都“期待已久”的戰爭。

落到實際問題上,就沒有那麼輕鬆了。

與力碧年的敘以戰爭相比,因爲失去了突然性,所以衝突爆發後,力的是以色列陸軍的遠程炮兵,然後纔是以色列空軍。問題是。敘利亞軍隊也不是力碧年時的那支軍隊了。在以色列發起進攻前,敘利亞軍隊就做好了戰鬥準備。所以在以色列陸軍的遠程炮兵炮擊大馬士革以南地區的敘軍防空陣地的時候,敘利亞的防空部隊已經撤走,而且敘利亞陸軍的遠程炮兵立即進行了反擊。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高科技戰爭,會由遠程炮兵首先交手。

當然,雙方的遠程炮兵各卑千球。

因爲以色列是“有核國家。”而且擁有不俗的科技實力,又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國,所以除了戰略打擊武器之外,以色列幾乎能夠獲得美國的一切武器裝備。正是如此。以色列成爲了中東地區第一個裝備了電磁炮系統的國家。嚴格說來。因爲電碰炮系統包含了移動式供電系統,所以到戰爭爆發的時候,以色列還是中東地區唯一裝備了電碰炮系統的國家。與共和國陸軍的電磁炮系統一樣,以軍的電磁炮系統可以機動部署。因爲國土面積狹小。幾乎沒有戰略縱深。而建造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的大型戰艦超過了以色列的承受能力,所以以色列軍方像開發了可以搭乘步兵的“梅卡瓦”主戰坦克一樣,別出心裁的弄出了“火力支援艦”將電磁炮系統放到了大型集裝箱貨輪上,再把這些貨輪部署在近海,從而解決了沒有足夠炮兵陣地的問題。

與以色列相比,敘利亞的遠程炮兵就沒有這麼完備了。本站新地址已更改爲:慨除心。8,洲故請登法閱讀!

雖然敘利亞與共和國的關係非同一般,但是受《倫敦條約》的限制,共和國無法向非核國家出售移動式供電系統,也就無法爲巴基斯坦之外的盟國提供完整的電磁炮系統。針對這一問題,生產電磁炮的廠商提出瞭解決辦法,即設置固定的炮兵陣地,從大容量民用主幹電網中獲取電能,或者乾脆建立單獨的供電系統。因爲移動式供電系統本身就很昂貴,所以這種搞基礎建設的方式不會大幅度增加採購成本。從長遠裝備來來,少了維護費用後,還能降低裝備成本。

當然,爲了提高炮兵的生存率,每門電磁炮除了有一個主陣地之外,都有數個,甚至數十個備用陣地。因爲把原本應該集中部署的電磁炮分散部署,所以整個系統的生存能力並不低。

這場驚心動魄的炮戰。宣告了電磁炮時代的全面到來。

事實上,這也是電磁炮之間的第一場較量。在以往的戰鬥中,電磁炮利用驚人的射程與超強的威力,徹毒壓制住了傳統火炮與火箭炮,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王。電磁炮到底有多厲害,卻沒人說得清楚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還是電磁炮第一次對海作戰。

在以軍炮擊敘利亞空軍的防空陣地時,敘利亞陸軍的遠程炮兵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按照無人偵察機與戰略偵察機提供的數據,壓制以軍的炮爍因爲以軍的電碰炮都部署在海七,所以敘軍遠程炮乏川的是海上目標。

因爲這場炮戰對共和國與美國的影響都很大,所以公佈的消息非常

按照以色列方面公佈的戰報,在摧毀了刃多處防空陣地的情況下,只有一艘“尖力支援艦”被對方的反擊炮火擊中,而且損傷不是很嚴重。而按照敘利亞當局公佈的戰報,至少在炮戰中擊中了搬“火力支援艦”而且擊沉了其中打手 艘。

事實上,當時被擊中的確實有狼大型艦船,而且其中一艘確實被擊沉了。

只不過,被擊沉的不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艦”而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正在前往特拉維夫港的快速集裝箱貨輪。更重要的是,當時這艘貨輪運送的正是以色列當局需要的彈藥。因此在被炮彈擊中,並且發生了猛烈爆炸之後。被敘利亞當局、以及共和國的情報部門認爲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艦”發生了爆炸。

當然,這場炮戰的最大意義不是幹掉了多少艦船。

根據裴承毅回憶,當時對這場戰鬥最感興趣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戰鬥結束後,林嘯雷就找到胡荊安,索要了與炮戰有關的全部資料,並且讓胡荊安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奐戰過程報告。雖然胡荊安是聯合司令部的參謀,不聽總參謀部指揮,但他是海軍軍官。所以得服從海軍上將的命令。

也就是在這場炮戰之後。共和國海軍加大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力度。

同樣的,美國方面也沒有落後。

衆所周知,強制電碗干擾系統問世之後,海戰的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水面艦艇加強了電碰防護,大量採用了電磁屏蔽系統之後,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幾乎成爲了所有制導反艦武器的剋星。對付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代價太大。比如使用閉路制導系統的話,不但彈藥的命中率偏低,而且需要彈藥擁有很高的突防速度,大大提高了彈藥的製造成本。每次攻擊花費的彈藥量增加了好幾倍,從而使對海攻擊的總花費增加了幾個倍。

用一些海軍將領的玩笑話來說。如果不能儘快找到廉價的對海打擊方式,恐怕以後只能用採用機械傳動控制系統的戰鬥機使用自由落體炸彈,在飛行員目視的情況下。對海面艦艇進行俯衝轟炸。

說直接點,就是用噴氣式飛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術,打一場引世紀的海戰。

所謂的“廉價武器”除了一些非常有想像力、卻很難實現的“概念武器”之外,最有吸引力的就是電磁炮了。

與其他制海武器相比,電磁炮有射程、有射速、有不錯的投送能力。更重要的是,電磁炮的主要使用非制導彈藥、或者慣性制導等閉路制導彈藥,幾乎不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影響。當然,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即電碰炮一般採用高拋彈道,炮彈在落地之前需要兩次通過電離層,因此需要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因爲炮彈要重返大氣層,在下落階段會產生很高的溫度,炮彈尖部的駐點溫度甚至在一萬攝氏度以上,所以電磁炮也很難使用複雜的制導炮彈。事實上,共和國與美國開發的制導電磁炮都採用了很特殊的結構,而且在彈道末段採用了減速系統多半是通過反向火箭發動機幕減速,使得炮彈的結構複雜,成本居高不下,使用率也就不會高到哪裡去了。

當然,電磁炮最大的優勢就是炮彈的末段速度非常快。

問題也就在這個地方,因爲彈道高,速度快,電磁炮的炮彈很難打擊移動目標。準確的說,是海面高速移動目標。在戰艦的最大速度紛紛向馮節、甚至沁節靠攏的時候。就算電磁炮在全射程情況下的炮彈飛行時間也不會超虹分鐘,但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算是一艘長度在3出米左右的大型航“母也能以巧節的速度跑出大約繼口米,也就是相當於舊個艦體長度的距離。算上戰艦轉向等等因素,要想命中打手 發炮彈,需要讓如發炮彈同時落下。顯然,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正是如此,共和國與美國海軍都在想辦法提高電磁炮的對還打擊效

苦於沒有第一手數據,共和國與美國海軍在這方面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論階段,最多搞點測試。離真正實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當然,理論方面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了。

早在刃年代初,共和國海軍的一名獲得了彈道學博士學位的年輕軍官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方案,即修正中段彈道,延長大氣層外的飛行距離,讓炮彈到達日標頭頂上空之後進行俯衝攻擊。這麼做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大大縮短了末段彈道的飛行時間,讓目標來不及規避,從而縮小了需要覆蓋打擊的範圍,提高了打擊效率。問題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要想延伸中段彈道,就得使用軌道火箭發動機,即在炮彈到達彈道頂點時,獲得一個沿可進地軌道飛行的速度曰母庸置疑。這具發動機不會小到哪工乙而且不能使用液體燃料,只能使用固體燃料炮彈發射時承受了數萬個的過載,液體燃料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泄,限制了發動機的推進效率。要在末段進行接近於直角的俯衝攻擊,還得使用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如此一來,一枚勁千克的炮彈,恐怕只有匈到的千克的有效戰鬥質量,而這麼點質量,其威力就非常有限了。雖然從理論上計算,如果炮彈的着點速度在力馬赫左右。就算沒有裝炸藥,的千克的炮彈也具有大約打手 四毛焦的巨大動能。能夠輕而易舉的砸毀世界上的任何一艘戰艦。但是炮彈威力提高,戰艦的防護也會隨之提高,等到這樣的電碰炮服役的時候,恐怕的千克的炮彈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

當然,這些理論研究。最需要的還是實戰提供的一手數據。

非常可惜的是,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海軍就沒有表演的機會。事實上,連共和國陸軍都沒遇到真正的對手。本站祈地址已更改爲:慨除心,刪敬請登法閱讀!

敘利亞遠程炮兵打棄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艦”無疑是“一手數。

共和國方面需要這樣的數據,美國方面也不例外。

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這場炮戰,至少證明了一點,即電磁炮能夠對排水量數萬噸的大型艦船構成威脅,而且電磁炮炮彈的威力不見得比反艦導彈差。

這個結論,足以讓共和國與美國海軍在電磁炮上投入更多的經費。

別的不說,聯年底,共和國海軍就獲得了一筆數百億元的特別撥款,專門用來推動螺旋電磁炮的研究工作。而讓共和國海軍獲得這筆撥款的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在當年下半年開始的秘打手 財年度的國防預算中分到了大頭,而且在開發螺旋電磁炮的項目中投入了上千億美元。

雙方同時加強螺旋電磁炮的開發力度,是因爲要想提高電磁炮的口徑,準確的說是投送能力。只能在螺旋電磁炮上下功夫。軌道電磁炮受基本工作原理的限制,繼續提高炮彈質量的話,付出的代價將難以想像。

在軍備競賽的推動下。雙方都提高了開發基點。

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昭年初公佈的一份資料,第一種螺旋電磁炮的口徑將從原來計劃的打手 曲磅。

當然,需要提高的不僅僅是炮彈質量,還有射程。

軌道電磁炮的極限射程在勁千米左右,而螺旋電磁炮很有可能沒有極限射程。也就是說,螺旋電磁炮在理論上具有把炮彈直接送入近地軌道的能力。

事實上,這也是螺旋電磁炮最吸引海軍的地方。

要知道,如果能夠直接將炮彈送入近地軌道,就不需要在炮彈上安裝軌道火箭發動機了,只需要安裝一具小型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從理論上計算,在此情況下。炮彈的有效載荷在慨以上。也就是說,一枚質量爲馮0千克的炮彈,在落到目標上的時候,質量將在幼千克以上。果真如此的話,就算這不是裝了炸藥的炮彈,而是一根鐵棒,也能砸沉一艘萬噸級巡洋艦。更重要的是,在有效載荷爲幼千克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採再“子母彈”的技術來提高打擊效率。說形象一點,這就好比在對付身前的敵人時。霰彈槍比狙擊步槍更加適用。

當然,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隨着以色列參戰,裴承毅也忙碌了起來。

雙方的炮戰還沒結束,裴承毅就給羅少鵬下達了命令,讓他立即率領部隊南下,並且聽從南方前線指揮部的指揮。隨後,裴承毅聯繫了蘇勁輝,讓他在利用第二戰鬥單位時,充分考慮持續作戰的可能性,不要一下使出全部力氣。

這個時候,第八戰鬥單個的第一批部隊已經到達了阿勒頗。

土耳其戰場上,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已經包圍了美軍的歐洲軍團。因爲以色列突然參戰,所以袁晨皓沒有急着動手,而是主動聯繫了裴承毅,表示爲了配合蘇勁輝,可以調整進攻計發打手 。

袁晨皓的積極態度,讓裴承毅鬆了口氣。

按照他的要求,除了用遠程炮火打擊歐洲軍團之外,不要採取其他

動。

到這個時候,中東戰爭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決定最終勝負的,不是第九戰鬥單位能否擋住美以聯軍的鋒銳,也不是歐洲軍團能否頂住共和國陸軍的壓力。而是第入戰鬥單個能否趕在美軍做出調整肅殺入土耳其境內,並且用強有力的進攻告訴對手,安卡拉在其打擊範圍之內!

第72章 鐵腕總理第51章 輪迴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55章 心照不宣第51章 摒棄前嫌第59章 低空坦克第167章 壓力就是動力第59章 戰場求生第57章 挑戰與機遇第92章 裝甲比拼第9章 新老交替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第38章 孤注一擲第2章 分水嶺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24章 金融風波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71章 全面爆發第9章 最高威脅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19章 人贓俱獲第13章 政治風暴第20章 愈演愈烈第114章 最後叮囑第12章 順從第2章 赤子之心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47章 信息網絡戰第33章 戰爭降臨第92章 只缺運氣第122章 一發不可收拾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54章 解除威脅第54章 解除威脅第40章 戰果最大化第79章 表演時間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5章 智者千慮第62章 十萬火急第100章 左鉤拳第105章 佔領區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12章 軍事聯盟第93章 全面調整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42章 秘密部隊第6章 顛倒是非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55章 心照不宣第2章 政治鬥爭第36章 天助我也第152章 國家的權力第57章 真正開始第91章 契機第121章 見風使舵第13章 最高級別第27章 生死一線第41章 不變應萬變第39章 主權宣言第43章 蛛絲馬跡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79章 純步兵第71章 一大步第70章 太平洋的枷鎖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6章 錢的問題第31章 合縱連橫第18章 女豪傑第8章 利益之爭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137章 修鐵路第28章 硝煙升起第48章 轉折契機第82章 大好機會第62章 死守第22章 移民潮第64章 繼續前進第13章 情報安全第120章 戰爭不相信眼淚第68章 搶先攻擊第19章 遷都問題第16章 推波助瀾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20章 唱高調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44章 物降一物第49章 精小強悍第85章 爭奪第一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58章 高昂的賭注第54章 旁敲側擊第94章 喘口氣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117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5章 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