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與沒有

普通人,乃至一些自詡精通國際關係的媒體評論員與印度結盟,就得讓印度在經濟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取代中國成爲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使印度更加重視與日本的關係,有足夠的勇氣與中國對抗。

這是最淺顯的道理,也是最不可能達到的目的。

日本與印度一樣,屬於“外向型”經濟體,既嚴重依賴進口資源,又迫切需要出口市場。要想取代中國,就得消化印度的初級工業產品,對日本來說,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日本擁有規模龐大的初級工業,如果大量進口印度產品,將導致數以百萬計的日本工人失業;其次日本的市場規模與國內消費能力遠不如中國,能夠消化的進口產品非常有限;第三日本無法取代中國在印度外貿體系中的地位,無法向印度提供包括電動汽車、電動飛機等電動商品在內的高端工業產品。

受這3個因素影響,日本永遠不可能在經濟領域取代中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會發現,印度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市場,實際上是在技術與產業結構上存在的嚴重缺,陷導致印度在經濟上必須依賴某個“市場經濟體”,不得不在經濟上與中國合作,從而在政治上避免與中國對抗。

回顧中國與日的發展過程就能發現,這種情況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完全依附美國,除了日本是戰敗國、被美軍佔領之外,與日本在戰後的產業結構缺陷存在密切關係。

直到20紀9代,建立起完善的國家業體系高端領域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之後,日本經濟才從根本上擺脫美國,獲得了相對獨立與重要的國際地位。

中國也不例外。進行產業結調整之前,中國一直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往往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採取迴避態度,甚至容忍美國在周邊地區建立戰略封鎖網。直到“電力革命”爆發、利用領先其他國家的電力技術進入國際高端製造業領域、打破西方國家對高端製造業的壟斷之後,中國才真正登上大國舞臺。

作爲擁有17億人口的國家度缺乏市場嗎?

回答顯然是定地。只要印度經濟實力得到提高。印度肯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候取代中國。成爲全球最大市場國。

問題是此之前。印需要足夠地時間。

更重要地是。發展是一個相當漫長地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數十年地發展中。印度需要進口資源與高端工業產品自然需要出口商品。至少在貿易上保持收支平衡纔不至於使國家破產。因爲印度只能出口只有勞動力附加值地初級工業產品。所以需要一個龐大地海外市場。

對印度來說中國是不可替代地。

反過來。對中國來說。印度卻是可以替代地。

沒有印度提供地廉價產品中國還能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朝鮮等國進口同樣廉價地初級工業產品。這些國家也非常樂意取代印度佔領中國地初級消費品市場。

在此情況下,印度有膽量跟中國對抗嗎?

很明顯印度需要的不是市場,而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所需的技術,特別是生產高端工業產品所需的先進技術。

能夠爲印度提供先進技術的只有中國、美國與歐盟(2年底,法國與德國聯合成立的“歐洲電力技術實驗室”在先進蓄電池開發項目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研製出了第一塊性能達到複合蓄電池的先進蓄電池,歐盟也因此成爲中國與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生產先進蓄電池的實體)。

中國肯定不會爲印度提供先進技術,甚至不打算爲印度提供相關的製造工藝。

美國出於更加長遠的考慮,一直在出售先進技術上有所保留。印度主動與中國改善關係之後,美國提高了對印度的防範。

歐盟則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沒有向其他經濟體提供先進技術的打算。

依靠自身實力,印度能否在20年內研製出複合蓄電池都是個問題。

當然,日本也存在這個問題。

雖然早在20199年,東京大學“電力實驗室”製造出了第一塊2級複合蓄電池,但是在隨後的研究中,日本科研人員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直到2026年,1名在“歐洲電力技術實驗室”工作了5年的日回國,日本的科學家才發現,國家情報廳在數年前提供的絕密資料存在嚴重錯誤。

重重困難並沒有嚇倒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

在20211年,村上貞正第一次正式訪問印度,就與印度重要協議,以轉讓方式向印度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重要技術,每年爲15000印度學生提供留學獎學金,資助印度國內的科研機構。

經年多的“準備”,半島戰爭後,村上貞正加大了“公關”力度。

延遲,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基礎工業過於薄弱,即便日本在20211年向印度提供先進工業技術,比如高精度數控車牀、先進冶金工業、電子工業等先進技術,印度也無法將其轉變爲實際的工業生產能力。

2025年5月,村上貞正第二次訪問印度。

趁此機會,上百家日本企業(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派代表隨首相前往新德里,與印度政府與企業簽署了數百份合作協議,其中過半數與高端產業有關。按照協議約定,日本將在未來0年內爲印度提供振興工業所需要的上千中尖端技術,其中包括日本引以爲傲的先進電子技術與自動化技術。

此舉,立即收到竿見影的效果。

2C26年,日本與印度的貿易額長57%,超越俄羅斯,成爲印度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國。

“……按照保守估計,今年與印度的貿易將增長70%以上,我們將超越歐盟,成爲印度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最遲2030年,我們將僅次於支那,成爲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按照我們掌握的印度出口數據,去年高端工業產品在出口中所佔比例突破1,有望在今年達到15%。照此速度發展,到2030年,印度將成爲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出口國,經濟自持能力提高到以上……”

聽到村上貞正的乾咳聲,谷良平回過神來。

村上阪塬提到的那幾組據,特別是估測數據,都是國家安全局“炮製”的,到底有多少依據,谷樹良平都不太清楚。

“我們的電力究項目能在什麼時候取得突破?”村上貞正問得很直接。

“最快2030年。”村上阪塬回得很爽快,“從去年開始,支那正式在民用市場上推銷配備8級複合蓄電池的產品。雖然在出口上,支那仍然有很大限制,比如所有8級複合蓄電池只能送回支那本土或者在支那政府指定的海外工廠進行維護,但是在美國與歐盟均無法推出相關產品的情況下,支那仍然佔據着最大市場份額。在電力技術方面,我們與支那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迅速擴大。如果支那在三年之內取得新的突破,很有可能向國際市場推出更高級別的複合蓄電池,打壓競爭對手,我們……”

“關鍵是有與沒有的問題。”村上貞正打斷了遠侄子的話,說道,“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有與沒有都無法解決,又怎麼與支那競爭,怎麼追上支那?全世界都知道,支那能夠佔據高端市場,靠的就是先進的電力技術。不管是我們,還是印度,要想超過支那,必須在電力技術上取得突破。”

村上阪塬朝谷樹良平看了過來。

“我們會督促科研部門,加快研製進度。”

“科學研究有自身的規律,一味催促只能欲速而不達。”村上貞正嘆了口氣,說道,“情報部門要在國外多想辦法,不要僅盯着國內。既然我們起步晚,就應該儘量利用其他國家的科研成果,先縮小差距,再設法趕超。”

谷樹良平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什麼。

科研工作有自身的規律,情報工作也有自身的規律。再說了,中國、美國與歐盟都死死守住自己的技術,不肯拿出來分享。軍情局至今都沒有搞清楚美國與歐盟在複合蓄電池上的研製進度,日本國家安全局再厲害,也不會比軍情局厲害吧。

“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支那正在不顧一切的爲戰爭做準備。”村上貞正掃了眼參會人員,說道,“這不是一場我們想打的戰爭,卻是一場我們不得不打的戰爭。上個月,支那剛剛在聯合國提出削減核武器的相關議案,矛頭直指我國。支那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先後在多個非正式場合放出風來,如果我國不能在短期內對銷燬核武器做出正面回答,支那很有可能採取果斷措施。毋庸置,這是支那放出的戰爭信號!”

包括谷樹良平在內,衆人的神色都嚴肅了起來。

村上貞正長出了口氣,朝坐在村上阪塬旁邊的首席防衛秘書大野冢雉夫看了過去。

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脅第29章 野心家第14章 撥開雲霧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96章 爭分奪秒第96章 風暴高潮第32章 提前開始第75章 坐等第65章 一舉兩得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12章 誘惑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39章 提前參戰第14章 三足鼎立第76章 強將弱兵第134章 轟炸開始第153章 機會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68章 動員第96章 斷臂自救第88章 甕中捉鱉第43章 和平利用第52章 一挑三第31章 合縱連橫第15章 焦頭爛額第6章 飛赴紐約第53章 快速調整第62章 死守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27章 新總統第122章 特種炸彈第73章 涌而上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33章 戰爭降臨第35章 主動迎戰第89章 狗急跳牆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74章 軍控協議第16章 推波助瀾第91章 好馬無好鞍第57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26章 搭臺唱戲第30章 超大規模第19章 導彈突擊第69章 權益第143章 敢死隊第29章 法定程序第3章 情報第101章 頭號艇長第22章 風向轉變第89章 解密第39章 空中航母第46章 導彈消耗戰序九死裡逃生第15章 關鍵因素第17章 多事之秋第4章 冰凍三尺第85章 正規戰術第3章 秘密同盟第48章 中東攻略第41章 針鋒相對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4章 冰凍三尺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1章 打打停停第69章 命不該絕第29章 野心家第62章 十萬火急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28章 孰輕孰重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46章 特殊存在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86章 增援部隊第4章 有與沒有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11章 統一進程第38章 自主決策第41章 戰爭動機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144章 物降一物第78章 以假亂真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第93章 大轉折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29章 別無選擇序一利劍出鞘第34章 別有用意第90章 大方向第55章 多用途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3章 深入探討第36章 致命決策第115章 攻堅戰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38章 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