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

士大夫不爲五斗米折腰,這是個人操守,並不是爲政率軍基礎,葉清臣在爲三司使之前,也是清流出身,清正廉潔,否則,也不會被選爲三司使,可是成爲三司使之後,卻分毫必究,彷彿是一個守財奴一樣,原因無他,爲了北宋的政壇。

韓琦也是這樣,在這一次西夏之行之後,當西夏滅亡,靈州拿下的前提下,他哪怕不能夠重歸中樞,也可以如同曹劌那樣,以參知政事的身份,知一路,幾乎不可能留下西北。

那麼爲西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就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靈州在20多個棱堡的防護下,擁有了強悍的防禦,可是靈州就擁有了富饒的基礎,那是說笑。

西夏貧瘠和落後,靈州的發展出了西平府稍稍好一點,其他的都是一片牧原,要想開發出一片穩定的根基,最起碼也是相當於河北普通的城市那樣。

趙信的出現,鐵匠作坊還有其他的一些革新,會讓北宋整個中樞的財務狀況想好,也可以負擔的起百萬,甚至是數百萬的花銷的,但是也要看情況。

如果,只是佔據了靈州,面對着西夏的壓力和無孔不入的攻擊,幾乎必然的,要投入巨大的力量,發展靈州,把靈州作爲堡壘。

可是現在,情況又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西夏已經不復存在的時候,靈州的開發會是多麼的重要。

遼國佔據西夏已經成爲既定事實,除非遼國很大度的退出已經佔據的西夏領土,讓西夏恢復,否則的話,他們面對的將會是遼國。

遼國威脅大麼,很大,北宋最重要的敵人就是遼國,哪怕是在西北最爲危機的時候,他也沒有選擇,從河北哪裡調兵,最多是論調極少的一部分。

不然的話,沒有了遼國的威脅,哪怕後勤壓力巨大,百萬大軍壓過來,以北宋的禁軍勢力,還有西夏的實力,西夏可能撐得住麼?

但是,遼國從西夏方面進軍,偏師到時有可能,主力根本不可能。

西夏的根基,在於四京,現在第五京還沒有正式成型,實際上,經過了這麼多年,最爲發達的,其實還是上京和南京,這兩處地方,距離西夏這邊太過遙遠。

遼國從本土境內,繞路3500裡左右,再從西夏這邊攻擊北宋腹地,2000裡左右,縱橫5000多裡,爲的只是防禦薄弱,這可能麼,再說,隴西也是跟河北一樣的軍國重鎮,不可能讓他輕易突破的。

或許,會利用靈州的薄弱,敲詐或者是打草谷之類,卻不會大規模的入侵,這是任何一個軍事人員都可以看清的東西。

韓琦也覺得,當西夏滅亡之後,開發靈州沒有那麼的必要,只要用15年的時間開發出來,到時候,成爲北宋在西域的一個重要的極點,但是那沒用的,沒有威脅的前提下,很難大筆的投入進來。

韓琦正是知道這一點,纔會在跟遼國的談判之中,重點的提到了這個牲口,當時他只是想着,能夠多獲得一點,就多獲得一點,必須要自己想辦法,獲得足夠的物資,以開啓靈州的開發的。

現在有了這些牲口,如果有可能的話,韓琦會把這裡形成一個邊貿市場,以北宋的一些貨物,糧食之類的,進行交易。

羊肉一直都是北宋高檔食物的代名詞,在餐飲和高端領域,幾乎是供不應求的,一定程度上面幾十萬牲口之中,最容易賣掉的,就是羊。只要拿到邊貿城市,很容易就賣掉。

在這個基礎上面,繼續的獲得牲口,同時爲開發靈州,提供必要資金。

一方面,補充北宋急需的各種牲口,牛馬就不說了,這些可以作爲蓄力使用的牲口,就算是羊,也可以充當食物,另外一方面,也是穩住遼國。

跟西夏不一樣,西夏是喂不熟的狼,他們得到資源,第一個想法就是掠奪和攻擊北宋,無數時間獲得的好處,讓他們肆無忌憚。

反倒是遼國,成立了統一的國家,或許私下裡面,有些陰暗的手段,可是明面上,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是沒有大規模的戰爭。

長期穩定的國度,讓他們的高官貴族,開始追求奢飾品,他們就算獲得了一些利益,也不會把他們用在軍事用途上面,更多的,則是用來交換奢飾品。

在制定對策方面,更多的是偏向於保住這一批牲口,而不是最大限度的保證安全。

或許,這樣的舉動冒險了點,如果西夏軍,選擇在宋軍抵達的時候,就發起進攻的話,一切都相當的被動了,埋伏的宋軍不得不出來,用最不擅長的方法,跟對方的重騎兵野戰,雖然他相信長弓手的實力,可是傷亡肯定會很大。

不過,最終賭對了,埋伏的西夏軍隊,看着已經安營紮寨的宋軍,略微有些頭疼,卻沒有進攻。

這多虧了一個知兵的西夏將軍,這個出身於西夏貴族,並且在征戰中城戰爲一軍統帥的,他算是知道一點兵法,很清楚,那個時間攻擊,會給宋軍準備。

現在,興慶府都被攻佔了,手中的兵將會成爲他唯一的籌碼,他還是選擇,按照既定計劃,在他們所在的位置伏擊。

都走到這個位置了,幾乎必然,會從他們的伏擊圈裡面過,當阻路和騎兵衝鋒雙管齊下的時候,北宋軍能夠撐起一盞茶的時間,已經算不錯了。

左右不過是停一天而已,那沒什麼,這些耐心他還是有的。

西夏將領不知道,他喪失了最後的一個機會,當北宋軍隊安營紮寨下來的時候,他最後一個逼北宋決戰的辦法,徹底的喪失了。

第二天,一晚上,都在半警戒狀態的西夏將軍起來的時候,卻發現,對方的營帳之中沒有動靜。

不能說是沒有動靜,只是完全沒有拔營的跡象,甚至到了日上三竿了,纔出現了炊煙,這個時間吃飯,對於普通老百姓,都算是晚了的,更別說對於趕路的軍隊。

按照這個點來算的話,出發怕不是要中午了,然後走一個時辰不到,就又要安營紮寨,除非他們願意走夜路。

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北宋的禁軍,有着嚴格要求,難不成,今天,又不走了。

果然,西夏將軍的預感成爲了現實,都已經過午了,甚至又過了1個多時辰,對方依然沒有拔營,甚至完全沒有走的跡象。

這可就奇怪了,昨天提前紮營,還可以說,有什麼事情發生,今天一天不走是爲什麼!

在山窩裡面躲藏的軍隊,開始有些騷動了,他們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難不成出現了什麼問題了,發現了他們的埋伏。

西夏將軍相當的冷靜,或許是認爲,宋軍真的有什麼事情了,依靠着權威,壓制了所有人,讓士兵安營紮寨,然後繼續等待。

可是到了第三天,依然沒有任何動靜的時候,他們就算是在笨蛋,也知道的,肯定對方在防備什麼,或者說他們已經暴露了。

在這裡,距離靈州,北宋的根據地,只有百里左右的距離,快馬可能就是一天的時間,就算是步兵,三四天也可以,他們沒有時間拖下去。

對方哪怕有營壘,臨時的組成的營壘,還有大量牲畜在其中,不可能全面的防守,他們必須要開始行動。

西夏將軍是一個非常謹慎,他沒有選擇當天動手,這不是騎兵偷襲的最佳時刻,他必須等一個晚上,等到明天凌晨的時候動手,15裡的距離,對於騎兵來說,並不算長,可是在白日裡面衝鋒,那不利於攻擊。

當然了,他也防備,宋軍前來,向着東方派遣了大量的探馬,地毯式的搜索周圍,看宋軍有沒有抵達。

思維的慣性,讓他漏掉了另外一個區域,那就是西部,在他看來的,宋軍是在西部來的,西方肯定沒有人了,卻不知道,韓琦正是抓住這個思維的誤區。

北宋的軍隊,早已經到位,除了在營壘之中的少數,剩下的,都在西方,距離預設的陣地兩三裡的地方,這裡有一片密林和山區,容易隱藏。

而過來時候的痕跡,在刻意的清理還有時間的流逝之下,已經見不到了,這是韓琦的底氣所在。

探馬沒有搜索到宋軍,甚至周圍50裡的地方,都沒有宋軍的蹤跡,這讓西夏將軍心中稍安,只要沒有援軍,只是憑藉着2萬宋軍的步卒,最多是一個傷亡較大的勝利。

遼興宗的條件非常簡單,這也是他們能夠從興慶府出來的唯一的目的,哪怕有些困難,哪怕心中又不好的念頭,他們也必須衝上去。

當天晚上,西夏軍早早的埋鍋做飯,並且提前的休息,甚至連警衛也降低到了最低端,負責觀察他們的探馬,把一切都看在其中,並且飛報韓琦。

最後戰鬥來了,這會是北宋在西夏境內的最後一戰,在多方謀算之下,結果已經是註定,他會用最強的力量,把北宋新軍的戰鬥力徹底的展示出來,也剁掉遼興宗想要深入北宋境內的一隻手。

國於國之間,沒有所謂的什麼交情,利益和實力纔是最重要的,可是要想平起平坐的談一些利益,力量是必須要展示了,看樣子,在興慶府展示的還不夠,在這裡展示,也是同樣的。

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六百九十八章 春節新氣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三百二十六章 佔據靈州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三百一十九章 險惡局勢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八百一十五章 發薪水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三百七十九章 靈州困局第二百三十章 再見韓琦第二百七十一章 銷售遇冷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四百三十四章 物美價廉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七百二十八章 兵臨中京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五百九十九章 農業根基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